分享

大清覆灭111年,为何还有人守皇陵?他们是谁?谁给他们开工资?

 fjianru 2022-08-11 发布于哥斯达黎加

大清的“守陵人”

清代关内皇陵有东陵和西陵两处,还有专门管理陵寝事务的人,这些人就被称为“守陵人”

如今大清覆灭已有111年,但让人意外的是,直到今天仍有人在守护清皇陵。

文章图片1

这些人究竟是谁?他们为何还在坚守皇陵?

又是谁会给他们开工资呢?

清代的两个皇陵,最大也最有名的那个就是清东陵,它也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一个帝王陵墓建筑群。

清东陵位于河北遵化县西北方向的昌瑞山,距离北京只有125公里。

文章图片2

清东陵从顺治十八年开始修建,直到光绪三十四年即1908年才完工,期间历时将近两个半世纪,几乎与清王朝相伴始终,真实地反映和记录了清王朝的历史。

在清东陵一共有15座陵寝,安葬着15位皇帝,以及一百多位妃嫔,其中就有康熙、乾隆以及慈禧等人。

为了修建这样一座重要的陵园,清王朝可谓是煞费苦心,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还在建好后安排了为数众多的人守陵。

文章图片3

在历史剧中,我们经常看到皇帝驾崩后,他的身边人为了保命,只能选择去守陵,仿佛这份工作十分清苦,只有走投无路的人才会选择这条路。

然而事实恰好相反,守皇陵在过去可是一份炙手可热的工作,是能吃“皇粮”的,而且不是什么人都有资格来守皇陵的。

按照《昌瑞山万年统志》的记载,清朝守陵存在一套完整的体系,每当一座陵寝修建完成,都会有专门的队伍前来保护、服务和祭祀。

文章图片4

在康熙时期,清东陵设置了管理陵寝事务的机构,还有八旗兵丁驻守。事实上,仅是八旗出身的身份还有点不够格,一般来说还要精确到三旗以上出身的弟子才行。

这往往也意味着,能成为守陵人的都是皇室的亲属,他们就居住在皇陵附近,所以当时的清东陵地区非常繁华。他们除了要看护陵园,平时还要负责筹备祭祀礼仪,逢年过节还要张罗各种大小庆典。

文章图片5

守陵人有时也会被称为“铁杆庄稼”,不论天灾人祸,都能按时获得收益。据说,地位最高的守陵人,一年能获得1300两银子和约600石俸米的俸禄,其他地位比较低的守陵士兵,也能拿到100多两银子的俸禄。

而在当时普通百姓家,一年的花销也就1两银子。

由于皇陵远离紫禁城,算是“天高皇帝远”,守陵人每天要做的工作并不多,而且过去清王朝的势力,敢打皇陵主意的“狠人”也不多,可以说守陵人每天都过得清闲又滋润。

文章图片6

然而这样的好日子很快就到头了,到了清朝末年,皇室已经负担不起守陵人的俸禄,等到清王朝彻底覆灭,守陵人直接中断了“经济来源”。

那么,在这之后,这些守陵人该何去何从?还会有人支付他们工资吗?

何去何从?

清王朝被推翻后,民国政府答应还会维护清皇陵,但是日常的维护是要花钱的,民国政府身在乱世之中,哪有那么多的精力来照顾清皇陵。

那些世代守护在清东陵的守陵人家族,顿时失去了仪仗,生活变得十分艰难。

文章图片7

刚开始他们还能仗着底子丰厚继续坚持,但很快便坐吃山空,一些守陵人子弟忍无可忍,只能选择离开,去外面讨生计。

剩下的守陵人不一定有这么高的觉悟,平时也都懒散惯了,身无长技,就算出去打工也没人要。

而且他们大多还觉得自己祖上是八旗子弟,是名正言顺的贵族,与外人接触时,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那些地位不高的工作,他们根本瞧不上。

文章图片8

时间久了,这些留下的守陵人很快也将积蓄花光了,他们竟然将目光放到了世代守护的皇陵上。当时轰动全国的军阀盗陵大案,就有不少守陵人在其中出力。

不过除了出走的、盗陵的,守陵人中也有依旧忠诚的存在。

当时在清东陵有个名叫黄振之的人,祖上是正黄旗,世代居住在这里。他为人老实忠厚,从来没跟人闹得红过脸,也从不在别人面前摆“老爷架子”。

文章图片9

由于年少时读了不少书,又曾在清东陵“科房”中学习过,黄振之在守陵人中声望很高,20岁的时候就接管了皇陵祭祀时的文案工作。

清王朝覆灭后,陵户们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后来甚至直接断了米粮。为了解决广大陵户们的生计问题,黄振之就跟着一些长辈,在昌瑞山以北开始垦荒种地,将收获的粮食拿去卖钱。

文章图片10

等到1925年,黄振之当上了当地的村长,当时不少军阀官兵会闯到清东陵附近,除了想从皇陵中捞宝贝,这些人还将附近的树木全部砍伐,经常进村骚扰百姓,令当地人痛苦不堪。

黄振之见状挺身而出,将所有差事包揽下来,每天忙前跑后,忍气吞声,最后终于从县里的财务部门讨来一笔款项。黄振之就用这笔钱补贴陵户,还买来柳树,重新在附近栽种。

后来,溥仪在日本人的扶持下,当上了所谓的“满洲皇帝”,日本人借此机会带着保护皇陵的名号,将部队派到清东陵。

文章图片11

以黄振之为首的陵户们坚决不肯让日本人靠近,还表示:“守陵和祭祀是我们的责任,用不着你们这些外国人!”

日本人强行接管了清东陵后,已经当了个小官的黄振之,毅然弃官为民,回到村中一边种地,一边保护清东陵。

很多陵户们内心都十分迷茫,不知道该不该继续守护清东陵,在生活的贫困与祖传的职责之中苦苦挣扎。

文章图片12

他们熬过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终于在1949年盼来了新中国,他们的生活也将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谁来开工资?

在战争期间,很多清东陵附近的很多守陵人,迫于生计又离开了很多人,但是选择坚守在此的守陵人依旧很多。

新中国成立后,清东陵守陵人就被当地政府接纳了,一直带领着大家的黄振之还在新中国第二次普选中,被推选为遵化县人大代表。得知消息时,黄振之激动得泪流满面,说不出一句话。

文章图片13

他们祖祖辈辈守护在此,这是责任也是使命,但在清王朝统治时期,他们依旧只是下人罢了,只有在此刻,黄振之才终于有了翻身的感觉。

在随后的几年里,黄振之又被推荐为河北省政协委员,不久后又当上了河北省人大代表,被聘请为文史馆员,之后更是作为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的一员,与当初的王爷爱新觉罗·载涛一起去北京,受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亲自接见。

同年国庆8周年典礼上,黄振之还登上了天安门观礼台,参观了人民解放军。陵户们听黄振之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仿佛也获得了亲身体验,个个激动不已。

文章图片14

国家接管了清东陵后,将这里划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基地,出钱出人进行修缮,并重新对守陵工作进行规划,准备在这里建一个历史博物馆。

那些就算没有工资也要坚守在此的守陵人,有的成为了修复文物建筑的专家,有的成为了皇陵的管理人员,还有一些人口才好、不怯场,就选择了成为导游和解说,为跑来参观皇陵的游客们讲解。

这些人大部分都是有国家编制的,他们既没有辜负祖辈们的期望,还帮助国家更好地展现和保护历史文物。

文章图片15

过去的守陵人还有很多都是工匠出身,参与过陵园的建设和维护,其中有些工匠甚至还保留着传统工艺,比如古建筑彩绘修复等等。他们守护的不仅是一个王朝的遗留之物,还有那些不能用物质衡量的宝贵财富。

不过年轻一辈人的守陵意识还是渐渐淡化了,很多守陵人后代追随时代发展,离开了家乡,去城里工作和定居,很多守陵老人对此有些忧心。

好在仍有不少年轻人认识到了历史传承和保护古迹的重要性,在毕业后纷纷返回家乡,接手家中老人们的工作,继续守护清东陵。

文章图片16

已经30多岁的谢静就是其中一员,她家祖上镶黄旗,如今家里人也大多都在清东陵工作,有的是检票员,有的是卫生员,大家都不想离开这里。

谢静本是英语专业,毕业后回到家乡,成为了清东陵的一名导游,准备用毕生所学,让来到这里的游客了解更多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