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到底是谁的儿子? 1 冯皇后生前虽然不受宠爱,但依靠政治运作,成功获取了权力。 公元465年,文成帝拓跋浚崩逝,冯皇后晋升太后,史称文明太后。 冯氏的舞台终于来了。 冯太后刚登上政治舞台,就来了一次影后级的表演。
文成帝去世,冯太后表现得悲痛欲绝,恨不得投火自尽。 其实文成帝和冯皇后基本没什么感情可言,文成帝生前根本不宠幸她。 所以这次投火的表演,不是出于真感情,而是出于政治表现的需要。 2 文明太后虽然登上太后宝座,但不是一开始就掌握权力。 当时的朝中大权,掌握在权臣乙浑手中。 乙浑是当年常太后提拔。 文明太后继承了常太后的衣钵,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很快就夺取了权力。 第二年,文明太后联合宗室拓跋丕等,捕杀乙浑,夷灭三族,清除乙浑同党。 出手干净利索。 文明太后临朝听政,掌握了朝政大权。 但公元467年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 献文帝的妃子李氏,生下长子拓跋宏,就是未来大名鼎鼎的北魏孝文帝。 文明太后喜得长孙,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她仍然十分高兴。 高兴到什么程度呢? 她连手中的权力也不要了,立刻停止临朝,专心抚育孙子拓跋宏,把朝权交还给十四岁的献文帝。 这点上和一般尝过权力滋味的女主不同,一般女主只要夺取了权力,宁死也不撒手。 文明太后却主动撒手,甘心退回后宫去亲自抚养幼儿,这点有些蹊跷。 另有蹊跷的是,拓跋宏的生母李夫人,在其一岁多的时候,依“子贵母死”之制被赐死。 当然肯定是文明太后赐死的。 拓跋宏一直不知道生母是谁,直到文明太后去世他才知晓,此时他已经二十四岁了。
这么奇怪的事情只有两种可能。 一是文明太后有意向拓跋宏隐瞒其生母,担心她赐死其生母李氏,将来拓跋宏会怀恨。 但这个可能性,有很大破绽,毕竟瞒一个孩子容易,二十四岁还能瞒住,除非这孩子真傻。 二是拓跋宏的父母另有其人,不是献文帝和李氏。 这个真相就过于惊悚了,所以当时的史家压根不敢直言,只能用一句隐晦的语句一笔带过。 这段公案十分隐晦及复杂,学者们争论不休,各执一词,口水仗都打到日本去了,至今没有定论。 大致有三种意见,第一是拓跋宏父母就是献文帝和李妃。 第二是拓跋宏是文明太后和外面男人的私生子,假托献文帝之子来抚养。 第三是拓跋宏是文明太后和献文帝之子,李妃只是个借名工具。 这三种假说,我们不敢下任何结论,只简单说说自己的猜测。 我们比较认同第三种看似最为不可思议的假说。 因为后面在北魏朝堂上发生过一系列匪夷所思的情形,反而是这种不可思议,才能勉强解释。 我们这篇先搁置这个问题,下篇揭开谜底。 3 献文帝已经亲政,文明太后安心抚育皇孙,本来是一个田园诗一般的温馨画卷。 但实际的政治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出现母慈子孝的田园诗。 献文帝与文明太后这对“母子”,权力争夺就从未停止过。 更何况,献文帝与文明太后,可能还存在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情结。 皇帝与太后矛盾的表象,是太后的男宠问题。 文明太后守寡之后,不甘寂寞,一边抚养皇孙,一边枕边男人不断。 按史书记载,文明太后陆续有很多真真假假的男朋友,这里只介绍与政治斗争有关的人物。 李奕是首当其冲的一位。 李奕是官宦子弟,仪表堂堂、风流倜傥,他与太后的恋情,早已风言风语满天下了。 公元470年,献文帝发难,将李奕兄弟下狱诛杀。 提拔了告发李奕兄弟的李欣。 史称“太后不得意”,有小情绪了。 文明太后是常太后调教出来的政治女杰,怎肯善罢甘休。 一年之后,发生了一件怪异的事情。 献文帝突然召集群臣,要将皇位禅让于京兆王拓跋子推。 拓跋子推是拓跋晃的儿子,文成帝拓跋浚的弟弟,献文帝拓跋弘的叔叔。 这是第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 此时献文帝才十八岁,正值青春年华,怎么会退位。 即使禅让,应该禅让给太子拓跋宏,禅让给叔叔就过于离谱了。 于是献文帝遭到了宗室和群臣的一致反对。 叔叔拓跋云、宗室拓跋丕、太尉源贺等极力反对,均要求献文帝禅让于太子拓跋宏。 献文帝在朝廷一致反对下,禅让于太子拓跋宏,自称太上皇。 但拓跋宏此时才五岁,禅让给他纯粹是闹着玩,根本不可能亲政。 关于献文帝为何非要在十八岁禅让退位,史家争论不休,有“以退为进说”,有“信佛厌世说”,有“迫于(太后)压力说”,有“继承伦理说(到底是父死子继还是兄终弟及)”等。 但至少表明,献文帝在十八岁时,遇到了政治上的巨大挑战,极有可能和文明太后有关。 禅让之后,献文帝并没有真的让出权力,反而加紧了与文明太后的明争暗斗。 禅位后,献文帝一边大肆提拔自己的亲信,如万安国、李訢、陆馛等。 另一方面,又打压与文明太后关系密切的宗室大臣,比如一直是文明太后死党的拓跋丕,被调至陕西西南部,远离首都平城,拓跋云被调到徐州、冀州。 同时,献文帝屡次以南征为借口,多次调动人员,但实际一次战争都没发动过,可见其南征为口号,排除异己为实质。 期间,献文帝还带着七岁的孝文帝拓跋宏,巡幸河西。 拓跋宏一直是文明太后亲自抚养的,是太后的禁脔。 献文帝将儿子带离京城,远离太后,似乎有拉拢幼子的意味。 文明太后面对献文帝咄咄逼人,终于出手,一击必杀。 公元476年,文明太后发动政变,先宣布戒严,然后召献文帝(太上皇)来谒见。 献文帝到来,伏兵一拥而上,捉拿软禁。 不久,献文帝暴崩,年仅二十三岁。 史称“显祖暴崩,时言太后为之也”。 虽然献文帝之死史书表达隐晦,但历来史家公认,就是文明太后害死的。 献文帝死后不久,其党也迅速被肃清。 京兆王拓跋子推、万安国、李訢等迅速被清算、处死,献文帝势力被一扫而空。 献文帝与文明太后之争,固然权力争夺是主要因素,但他们互杀情人,其中有没有爱恨情仇,不得而知。 这次通过政变夺取最高权力,二次临朝听政,一直到她去世为止,就再也没撒手过权力,长达十五年之久。 我们下篇再见。 - end - 最好的支持是在看和转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