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寅年立秋这天,应上饶朋友颜老师之邀,来到她的老家铅山县葛仙山镇余源村避暑。 余源村,原属港东乡,后并入杨林乡,杨林乡更名葛仙山镇之后,属于葛仙山镇下辖的一个行政村。 虽然第一次到余源,但记得几年前看过铅山黄一亮老师拍的《颜回后人居住地铅山葛仙山颜家大屋的“十厅相见”》的图文,才知余源村。这次来余源小住几天,虽是避暑,也趁机深入了解一下余源,一睹“颜家大屋”真容,也是一举两得的快事。 从港东到余源,七八公里路程,步行一个多小时,开车只需十来分钟。进村公路修的很好,路边梯田层叠,满山尽是毛竹,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美丽的山区风景图。 过了港东,拐过几个岔路口,就到达颜老师亲戚家。这是一栋三层楼房 ,亲戚外出打工,崭新的楼房基本空置 。楼前有个禾基,即晒谷场,多数时间停车、晒衣。禾基旁装了个篮球架,这个篮球架颇受度假孩子的欢迎,只有三岁的颜家小孙子硕硕 ,举着双手,将篮球抛向空中,扔了球,却双手蒙眼,蒙头,害怕被球砸了头,其状调皮滑稽 ,甚是可爱 。 吃过早夜饭,颜老师陪我们看颜家大屋。夕阳的余晖撒在余源村的山冈上 ,撒落在田畴间,太阳还没完全下山,月亮就在山岚上等待。晒了一天太阳的稻田 ,此时散发着谷物生长的芳香,这是农村最本色的味道。 从颜老师亲戚家到颜家大屋只有几百米距离,颜家村民的房子依山而建,背靠竹山 ,门前田畈,一条溪流发源于岩石岭,缓缓流淌,清澈见底 ,翻过岩石岭就是陈坊。过去的驿道已经荒芜,到了余源岩石岭就到了终点。在去颜家大屋的路上,一路有村民和颜老师打招呼。问“吃了饭吗?”、“来吃茶”。看见热情的乡亲,好似走进陶渊明诗中的桃花源。 余源村的小溪隔一段路就筑个坝,坝上可洗衣,溪两边有树木藤蔓,成熟的野桃没人采摘,跌落在地,我掰开一个品尝,微甜却没水分。颜老师说,村民会摘去晒桃干,挺好吃 。还有毛茸茸的猕猴桃,估计要一二个月后才会成熟。 上了一个鹅卵石铺的斜坡 ,就看见圆溜溜的旗墩,这是古人考取功名,获得身份的荣耀,有几个旗墩上还刻有“乾隆年间”等字样,这说明村里出过举人。都说余源颜姓人是颜回后裔,颜家大屋的堂号叫“复圣堂”,就说明其支脉正宗。 颜回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他的故事不必赘述。走进修葺一新的颜家大屋,建筑风格南北交融,回字形天井,雕花木屋,大小厅堂有十个,通过一条条长长的走廊相连,大屋内,不用淋雨,前厅后厅,左厅右厅,四通八达,故被人称为“十厅相见”。我先生登临附近村民屋顶平台,俯瞰颜家大屋全貌,犹如一个巨大城堡被摄入镜头。住在大院隔壁的颜会计说,颜家大屋占地面积有四千多平方米,除了十个厅,还有几十间厢房。住在这里的一位老太太姓郑,今年八十七岁,嫁到颜家后一直没搬过家 。她说老屋以前住了二十多家人,闹热得很。后来陆续搬到新房,她舍不得老屋的安静与凉快,现在只有她独守老屋。经历数百年沧桑巨变,又经战乱洗礼,颜家大屋能保存至今实属不易。 余源,原名西山村。颜氏迁居于此后,儒士迭出。颜渊为儒家圣人,为怀念其福佑之恩,遂改村名为“儒源”。铅山本土语音,“儒”与“余”读音相同,后改儒源为余源,沿用至今。余源因地势较高,村中没有河流,因岩石岭有溪流而下,并不缺水源 ,加之土厚竹多,比邻近村庄更容易讨生活。在农耕时代,选择这样一方福地让颜家子孙安居乐业,应该说是深谋远虑。颜家族谱记载,余源颜家,明末清初从福建下四府迁来定居,至今几百年历史。余源村除了有颜家大屋,在王家排村民小组还有“王家大屋”,我们徒步到位于崇山峻岭的王家大屋,这个大屋建筑风格与颜家大屋相似,也是回字形,只是面积更小,目前有两户人家留守大屋。这些年,国家对农村公路建设投入之大,从王家排通村公路可见,虽然只有两户人家,水泥路却不计成本铺到门前;大屋虽然破旧,却雕梁画栋,充满古意。山后林木茂密,屋边有数株古树并排生长。走近细看,有红豆杉、樟树、皂角树、枫树等叫不出名字的古树,这样规模的古树群还真是罕见。树下摆了蜂箱,蜜蜂音嗡飞舞,在林中花间采蜜。 正在吃早饭的屋主人发现有人,便出来和我们打招呼。他们和颜老师也熟悉,招呼我们吃早饭、喝蜂蜜。 颜老师介绍说,出来迎接我们的老人叫王先定,今年八十一岁,负责全村的医疗健康。哇 ,老人有八十多啦?一点不像。老人较真,“不相信可以看身份证”。颜老师用铅山话说,“不要得看,旧年你过八十岁,阿老公还开车到岩石岭帮你叫客”,老人听后哈哈一笑,没错没错。匆匆和我们聊了几句便要辞行,他要赶到一个村民小组帮人测血糖 。说下次有空再和我们聊,介绍余源的中草药。说着,老人骑着电瓶车一路下坡,风驰电掣而去。假如你看他骑车背影,怎么会想到是八旬老人?颜老师说,王医师中西医都会,村民十分信赖他。也许住在山高水远的王家排,空气好,得锻炼,老人家的身体特别健康。他的妻子比他小一岁 ,腰也是直屏屏的。这栋老屋还住了一对夫妇,年纪和我们差不多,丈夫叫王建华,七十出头,天不亮就去伐竹了,我们没见着面。能进山伐竹,体力不是一般的好 。当地人说,体力好的,一早晨砍竹有三四百块收入,体弱的也有一两百块收入。余源村的毛竹比一般地方的毛竹韧性更好,供不应求 ,是余源村民来钱的主要收入,颜氏祖宗选择在余源开枝散叶,也许就是相中了这里不旱不涝,土厚可耕,山上有竹的好风水。在余源村,颜氏是大姓、王、杨、戴、李等属杂姓,但他们和睦相处,相安无事。王建华的妻子杨清凤 ,今年65岁,10岁时随父母从河口罗家桥下放到余源,再也没离开过王家排村民小组,父母早已过世,她的两个姐姐,一个在南昌,一个在抚州,都是退休老师,每次见到妹妹还是农民身份,姐姐都是泪水涟涟。乐观的杨清凤说,她的一儿一女都成家立业,有两个孙子一个外孙和一个外孙女。最苦的日子已经熬过去了,好在孙辈聪明会读书,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杨清凤的丈夫除了伐竹,还养了蜂蜜,生活 、养老都不成问题。面对杨清凤,我由衷夸奖,空气新鲜,身体健康 ,儿孙满堂,你比回到城的许多人都过的好,是我和许多城里人都羡慕的生活! 在去余源村枫树脑村民小组的途中,听到哒哒哒的声音从梯田间传来,引起我的注意,走近一看,是竹子做的小水碓发出的响声。这么小的水碓是干啥用的?村里的八旬老人艾水财告诉我,这是吓野猪用的。他说,这些年,枫树脑野猪泛滥,每到下半夜,野猪就来吃粮食,他家种的稻子红薯都被野猪拱掉了,用小水碓发出声响,能起到一定的驱赶作用。 夜幕降临,余源村颜金旺家禾基上的音乐会准时响起,村民三三两两来到他们家门口跳广场舞。自从颜金旺夫妇回来定居后,村里就比以前更热闹,他的妻子翁秀花是广信朝阳乡人。这些年她和丈夫四处打工,在外承包食堂,盖起了漂亮的楼房。翁秀花和丈夫面对余源漫山遍野的毛竹 ,不想吃闲饭,他们想做好竹文章。今年,他们收购了一些春笋做笋片,用冰糖煮,再放盐,切片后晒干 ,可下饭当零食。四十块钱一斤,卖的还不错。颜老师还鼓励秀花兼做民宿,秀花担心,余源白天还是热,只是晚上凉快 ,城里人不知愿不愿意来? 面对秀花的困惑,我想起铅山西坑徐家厂率先做民宿的桐木农家老板肖南英 ,当时他也是边学边干 ,终成气候。不管是做竹业 ,还是搞种植、做民宿,关键要有特色,要坚持。路是人走出来的,走的人多了,就成了大路。 |信|江|人|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