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智商105,我只好在上海给他买了3套房:中了这个诅咒的父母,鸡娃没有出路

 亲子学乐 2022-08-12 发布于河南

做父母之后,除了孩子的身心健康,最头痛的一件事,就是孩子的学习。

如果有一个学霸孩子,不用爸妈费一点心力,就门门优秀、科科A+,那绝对是列祖列宗有德,做梦都能笑醒。

可,学霸可遇不可求,学渣却经常不请自来。

最近,一条知乎热帖引来了400万浏览,高赞的一条回答就讲述了一个学霸妈妈和一个学渣儿子的故事。

知乎答主“吉九鱼”是一位妥妥的学霸:16岁半上大学,北大医学部博士毕业。

结婚的队友也不差,硕士学历。

可令她颇感遗憾的是:她家儿子从小学一年级就稳定倒数。

第一次考试——英语。

倒数第一,拿回家的试卷上有老师的亲笔:XX此次为班级最后一名,请家长辅导;

第二次考试——语文。

虽然考了90分,不过老师让90分以下的孩子站起来时,仅仅只有3个孩子需要起立。

之后的考试,在倒数的赛道上,从来不曾发挥失常。

一开始,对于这样的情况,吉女士也是很不能接受。

她和大多数家长一样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希望专业老师能把孩子往正道上拨拉拨拉。

但结果,令她很是失望。钱花了一大把,成绩却丝毫不见好转,哪怕自己和爱人亲自上阵,都没能打通孩子学习的任督二脉。

眼看着鸡娃失败,整个家庭氛围都消沉难抑,吵架成了家常便饭。折磨了两三年,在孩子三年级的时候,学霸妈妈终于想通了:

自己的孩子就是一个智商105的普通孩子,在他不擅长的领域,再怎么逼他也没啥用。

而且,学渣也不容易,因为成绩不好,曾被老师骂过半节课,每次考试,都是一次绝对打击。要不是孩子天性乐观,心理出不出问题都难说。

与其让一个智商105的普娃跟一群鸡娃拼杀、败北,倒不如让孩子快乐一点,苦自己尝,笑让孩子分享。

于是,吉女士开始改变策略。

孩子在自己的赛道上抢不过别人,她就要靠自身优势在当打之年疯狂抢占资源。

她决定,要想让儿子做个地主家的快乐傻儿子,自己先要当地主。

为此,她要多挣钱。

先是从外企出来去了民企,工作状态从混日子摸鱼强迫转战996。

主业之外,还开展各种副业,一番努力和心血付出之后,副业甚至比主业赚的还多。

有钱之后,就又多买了一套房子,想着以后孩子在上海有一套房,不管干点啥,哪怕当个理发师、面点师、厨师,只要能有一个养家糊口的本事,都可以在上海立足。

当然,光有钱还不行,她还要凭自己的努力为孩子开拓更多出路。

比如虽然她并不打算在香港生活,却也为了学渣儿子申请并通过了香港优才,只因想着大陆的学渣下马,到了香港也能算是普通的中马。

除此之外,看着孩子优越的外形:14岁身高已经180cm,中上颜值,她还研究起了弯道超车:

督促孩子撸铁健身;

花3万多给孩子箍了牙;

办了除痘的卡;

每两周清理一次黑头。

可以说,为了颜值,砸钱不手软。

嗯,想想未来10年,等孩子25岁:有房有车、有上海户口、能拿香港身份;有身高、有颜值、还有硕博父母……一切,未来可期。

除了把自己鸡成了“地主”,她还做了两手准备。

大号不灵,就开练小号,生了个老二,在上海买了第三套房。

这个和哥哥相差8岁的二孩,看上去比哥哥聪明得多,甚至比爸妈小时候都聪明伶俐。

在她的一步步规划与执行下,哪怕现在她的大儿子学习还是那么渣,但她已经不再焦虑。

在孩子的反作用倒逼中,她自鸡成功,内心不再焦虑,只有憧憬。

育儿先育己,鸡娃先鸡己,充分挖掘自身潜力,方法总比困难多,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这位妈妈之所以能获得如此多的点赞,学乐君认为就在于两点:

身为学霸,面对学渣,她没有哭天喊地:“怎么会有这么笨的人?这么简单怎么就是学不会呢!”

身为妈妈,面对儿子,她没有恨铁不成钢:“能不能用点心啊?真不知道一天到晚你的脑子都在想什么!”

而是:

接受现实,学霸父母不一定就有学霸孩子,自己的孩子就是个普通人。

不用自身优越感去降维打击孩子,而是用自身优势给孩子保驾护航。

前些时间,网上曾有另一位“学霸爸妈”崩溃。

一位爸爸发视频称:

堂堂一个985博士,居然被女儿写作业逼哭。

视频中,妈妈带着哭腔说:

“就几个生字从早晨到现在写了3个小时,我也想控制脾气,我也不想骂她……我不想做她妈妈了。”

《爱的味道》里,哈佛毕业的建筑师爸爸,中国传媒大学毕业的海外投资人妈妈,面对自己的学渣儿子,也是一遍遍崩溃:

“辅导作业,房子都要掀起来了。我跟你讲了,前面一遍刚讲完,一分钟之前刚讲完……”

想到未来可能面对的局面,更是无限感慨:

“我的爸爸妈妈,都是高中毕业;他(老公)的爸爸妈妈,都是大学毕业,那我们的下一辈,起码得是大学毕业,不能一代不如一代啊。”

这些爸妈,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都无可厚非,可当现实摆在眼前,不得不说的是,她们都犯了太多人难以逃脱的两大规律。

“均值回归”和“知识诅咒”。

首先,我们来说“均值回归”。

在中国,《吕氏春秋》里有一句:“全则必缺,极则必反,盈则必亏”。

在国外,“均值回归”概念也盛极一时:

科学家高尔顿认为,人的身高和智力服从正态分布规律,代际遗传特征都会向均值收缩,也就是说,当上一代偏离均值太远时,下一代往往会更加靠近平均水平。

《最强大脑》中,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攸佳宁也提到:

智商有一个均值回归的现象,高智商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基因组合,在正态分布里,处在高智商和低智商这两端的人是很少的。

所以,高智商的父母生下来的孩子,可能他的智商比平均水平高一点,但是未必像他父母智商那么高。

所以,学霸父母生下来的孩子,大概率智商都不会比她们再高。

这就是世界运行的规律,也是必然规律,因为如果基因可以强强联合、代代强化,那很快这个世界就会乱套。

想想身边那些绝顶聪明人的孩子,再想想名利场上的“星二代”,科学研究领域里的“科二代”,哪一个比自己的爸爸、妈妈优秀了呢?

北大博导丁延庆从小就被称“神童”,6岁背下整本新华字典,本科读北大,后来进入哥大深造,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妻子也是北大毕业。

但对于自己的“学渣”女儿,也只能说一句:

“这就是天道,没办法,你必须接受,不接受能怎么样?她就这样。”

所以,对于学霸父母来说,看待孩子智商这件事儿,必须明白:

无论你是否允许与接受,孩子是普通人的概率都是更大的。

对于学霸父母来说,一代不如一代是自然界的概率,不用羞耻。

此外,在辅导孩子学习时,还一定要切忌:“知识诅咒”。

就是当一个人一旦了解了某种知识,就很难站在没有掌握这个知识的角度,去思考和理解他人。

“知识诅咒”由斯坦福大学的博士候选人伊丽莎白·牛顿(Elizabeth Newton)在1990年通过实验首次提出。

实验要求一位敲击者在桌子上敲出一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如《祝你生日快乐》)的旋律,而另一个人作为听众辨认歌曲。

敲击者认为,听众能正确识别出大约50%的旋律,结果实际的正确率只有2.5%。

也就是说:敲击者“自己认为的”和听众“实际猜出的”整整相差了20倍!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敲击者时常随着敲击声而感受到曲调,对于他们来说,旋律非常清晰、明显,要猜出来简直太简单了;

但对于不熟悉旋律的听众来说,手指在桌面上发出的敲击声就像怪异的摩尔斯电码,需要努力辨认。

得知这一结果之后,敲击者十分震惊,他们甚至无法想象怎么会有这么笨的人。

这就是大家通俗意义上所说的缺乏同理心,没有共情能力,不懂得换位思考,不知道站在对方的位置设身处地的去观察、去思考。

作为学霸,有没有同理心,或许都不影响她或他的成绩。

但作为父母,不能理解孩子“为什么那么笨”,就无法找到真正的教育之路,更难找到“育儿先育己、鸡娃不如鸡自己”的真理。

梁晓声在《人世间》中说:

“孩子若是平凡之辈,那就承欢膝下,若是出类拔萃,那就展翅高飞。接受孩子的平庸,就像孩子从来没要求妈妈一定要有多么优秀一样。”

对于小孩子来说,所有的父母都是“学霸”,你懂得更多、见识更多,更会讲道理,更能“站在实力的角度与孩子对话”。

孩子有时候看起来没有你聪明(实际上当然不一定),不过是遵循了自然规律,不过是你中了“知识诅咒”而已。

你需要做的,无非两点:

接受孩子的普通,然后积极挖掘孩子的潜在优势。

美国著名儿童发展心理学家劳拉·贝克认为,父母要顺应孩子的基因倾向,使基因倾向在所希望的方向上不断变化。

大部分孩子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可很多父母常常致力于去改善孩子某些领域的短板和缺点,对孩子的教育普遍使用“问题视角”,专注于“你哪里不好”,而忽略了发展优势的重要性。

在积极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就叫做“优势视角”,强调淡化问题,关注优势。

而当我们把关注点从“问题”转移到“优势”上,很可能就会发现一个全新出路。

那么,怎么能发现孩子的优势呢?

哈佛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1980年代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即此前通行的智商测试,只能测出数理逻辑智能的能力,但除此之外,孩子仍有可能具备其他优势。

除了数理逻辑之外,孩子还有可能在语言、空间智能、肢体动作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等各个方面存在特长。

家长需要因材施教,发现孩子擅长的方面,并加以培养。

·抛弃“鸡娃”去“自鸡”。

用自己的优势去为孩子的未来拼杀出路,是父母的责任。

每一位父母都不可能替孩子走完她/他们各自的人生,不过是领一段路,护送一程。

但懂得布局的父母,在分别之前一定会顺手塞一些道具,让她/他们能顺利地披荆斩棘、打怪升级。

人生是个马拉松,只要跑在正确的路上,都会赢得胜利。怕的是,孩子在关键节点上筋疲力尽、无力立足。

自鸡,是为了给孩子提供多几片面包、更耐跑的球鞋,和从容看路边风景的底气。

孩子的每一次起跳,都是父母在奋力托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