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山画派戴本孝,独创渴笔焦墨之法,才有了荒寒孤寂的独特意境

 半山记 2022-08-12 发布于陕西

导语:戴本孝是明末清初时期的一位极具个性的画家,他的视野不拘泥于所面对的景色而是在画面中寄托了很多个人的情感,在实景之外别构一处新的天地,将他的心境与画境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而将画面营造出一种简淡模糊,荒寒孤寂的独特意境。

文章图片1

《白龙潭图轴》局部

明清之际的朝代更迭造就了一大批的遗民画家,他们面对残酷的现实,苦闷至极,或逃禅入道,或遁归山林,极力追求个性的解放,反对以“四王”为首的复古画派,并形成了一些极具特色的地方画派。

戴本孝就是其中黄山画派的重要画家,虽然他的绘画地位在当时的画坛上没有石涛、渐江那样显赫,却形成了自己的不二风格。

文章图片2

《白龙潭图轴》局部

遗民画家,空寂世界

戴本孝一生都在探索自己的绘画之路,从最初忍受父亲绝食殉节的悲痛,他坚守先德之志,布衣终老,隐居于山林之中十几载。中年以后开始遍游山水,大胆创新,摸索出独树一帜的绘画风格。

戴本孝,字务旃,号鹰阿山樵。生于望族,先祖曾与明太祖朱元璋征战天下,被赐世袭千户。因此,在明清交替之时,深受皇恩的戴氏家族积蓄起他们的反抗力量。

文章图片3

《百步云梯图》局部

戴本孝的父亲戴重与潘国赞及书生严启陇等人组织义勇军两千余人与清兵决战,但因为力量弱小终以失败结束。戴重也在这场血战中被伏兵流箭射中,危难时刻被沉着冷静的戴本孝救回,遁归和州。

归家后的戴重因不愿祸及乡亲,便穿上袈裟削发为僧,寄身马鞍禅寺,但最终因不堪忍受这种“苟延残喘”的生活,不顾榻前子女们的苦苦哀求,绝食自尽,终年45岁。

文章图片4

《访范华原山水》局部

和父亲一样,报国济世一直是戴本孝的愿望。 他出生时, 明王朝已慢慢步入末路。少年时代饱读经史子集,诗文绘画已有一定造诣,且充满斗志,但由于生不逢时,迎来了战火连天的动乱。

父亲的去世、前程的破灭、民族的仇恨、现实环境的恶劣,令活着的戴本孝比死去更悲苦。但是为了母亲、弟弟他只有躲避当时的战乱而无奈隐居于和州城西北四十里一条幽静而开阔的山谷中。 正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戴本孝努力去创造条件致力于自己钟爱的绘画艺术。

文章图片5

《寒林远岫图》局部

直到顺治年间,外部局势趋于平稳,环境相对平静起来,同时家事也有人可托付。终有一天,历经十年隐居生活的戴本孝开始游历大半个中国,真正以绘画为业,创作了大量的不朽画作。

身为遗民画家,戴本孝的山水画风格在当时独树一帜,他的作品多枯笔淡墨,以重叠的皴法表现山水,给人以肃穆之感,画面显得冷逸、安静、从容,形成了一种疏淡简远的绘画风格,那便是“渴笔焦墨”。

文章图片6

《浓绿生阴图》局部

枯笔山水,饶有韵致

戴本孝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并始终怀着一颗爱国之心。国破家亡的痛苦使他对现实世界失望已久,漂泊的生活使其心田干涸,因而以枯笔绘心影,以淡墨抒胸臆,真实的世界在他的怀疑、忧叹、否认的心中都化为淡远模糊的图景。

文章图片7

《山谷回廊图》局部

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的《山谷回廊图》,是目前所见的早期作品之一。用笔用墨虽不脱王蒙笼照,却能从中看见戴本孝枯笔手法的影子。构图比之倪瓒繁茂但却很好地表现了廖寂淡远之气。

画面前景古梅与虬松相互纠结,叶落殆尽,岭下丛林之间,曲廊可见。顺山势而上见有空亭一座。远望层峦飞瀑,丘壑乱而有序。

文章图片8

《山谷回廊图》局部

前、中、后各段景致皆细致描绘,曲折向上富有节奏感。实景的枯笔渴墨与水墨晕染的远山形成对比,相映成趣。

用墨干枯,勾写山石,有着复杂的起伏变化,可以看出线条已有模糊的感觉,已初步形成了枯笔干墨的绘画风格。

文章图片9

《山谷回廊图》局部

戴本孝干笔作画的风格盛行于元朝,但他与元人又有所不同。元人作画用干笔,作画用墨时墨里含水量很少,用这种画法画出来的作品线条十分清晰。

而戴本孝作画用的是干墨,墨里几乎没水,他用半写半擦的方法来诠释线条或皴法,一笔划过,纸上仅仅留下似有非有的笔迹,要进行反复地擦写,方能呈现出画中的效果,其作品中我们很难找到有实笔。

文章图片10

《浓绿生阴图》局部

墨的浓淡不是靠水调和,而是靠用笔时力量的大小以及运笔速度的快慢决定的。戴本孝有意无意地用枯淡的墨在纸上乱“擦”乱“扫”,这样的举动不仅没有破坏画面的整体效果反而使之气韵贯通、生动活化。

形态各异的山石结构分明实在,近看笔触却模糊柔和,色调幽淡而不觉杂乱,画面淡远雅致、雄浑朴实,具有极强的空间感及透视感。

文章图片11

《莲花峰图轴》局部

如《莲花峰图轴》,在画面下方有一个空亭孤立在那里,最前端用云雾隔开,仿佛整个山峰连带了孤亭都好似漂浮于云海之上,在孤亭的左边,有一块山体从画面前景突然扭曲到后景,呈现出S的形状,而后方的山体上的一枝孤松突然又伸到画面的前方来,显得极其的突兀,而且松树的大小与山峰极其的不相称,远远大于正常的比例。

由此可见,戴本孝并不是在描绘现实中的黄山,似乎有意通过空间的缭乱和结构的模糊制造出虚幻的空间,而画家这个独特的渴笔干墨加强了这种空间的虚幻感。此外,用墨较之初期也更加干涸、焦渴。

文章图片12

《浓绿生阴图》局部

戴本孝晚年,借助于干笔枯墨,半写半擦的表现手法,在纸上留下反复皴擦似是而非的模糊笔迹,但丘壑山川却变化分明,构筑了 一种“饶有韵致”枯寂淡远的意境,从而真正确立起自己的成熟画风。

这种“最分明处最模糊”的境界是他所追求的至美境界,也是戴本孝画学思想的精髓。

如《烟波杳霭图》,整幅画面除前景的一些树枝夹叶和点苔用重墨画出来外,再无重墨并统一在淡淡的色调中,似乎被一层朦胧的纱所笼罩着。

文章图片13

《烟波杳霭图》局部

尤其是远景的山峰用虚笔淡墨画出,近似于没骨。在前景和中景中,茅亭、板桥、坡岸等造型线条松动雅致,除此之外所有的山石都是以枯笔淡墨或中墨略勾轮廓,有些甚至不是线条而只是以短线与枯点续接而成 随之稍稍在阴阳转折处以渴笔皴擦,几乎不见传统的皴法。 最后以略湿的淡墨统一形体。

这使得不同形态的山石结构虽分明实在,但近看皴笔却呈现模糊柔和,整体色调幽淡而不觉杂乱。

文章图片14

《水阁听泉图轴》局部

戴本孝手中松动柔和的线条并不是漫无边际地随意涂抹,而是要用虚笔表现出实在的场景。另一方面,由于行笔时在纸面渗化效果不明显运笔速度不快,笔触留得住,时正时侧的笔峰形成巧妙的粗细变化,某些石体并非用淡墨皴擦一步到位,而是在同一地方反复皴擦,所以出现了枯中寓润的效果。

此时的浓淡已经不仅仅依靠水与墨进行调和,而完全是凭借用笔的轻、重、缓、急和反复地皴擦而产生,用笔柔中寓刚,枯中含腴。因此,其作品的画面显得苍茫、深远,于迷离中见分明。

文章图片15

《天台异松图》局部

结语:

虽然戴本孝生不逢时,经历了国破家亡之痛,但能够用艺术的方式抵抗不幸,看似消极避世,但却坚持在审美层次上体验自然和表现自然的态度,其实并非是为了远离这个世界,恰恰是清醒的切入这个世界,从文化和精神的创造中远离苦难和精神折磨。

放眼整个中国美术史,戴本孝的山水绝非主流,亦不是耀眼夺目,但他的艺术却是历史的星空上独立发光的一颗恒星,永远散发着属于它自己的独特光芒。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