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报:二战鲜为人知的六个“真相”(组图)

 洋洋洒洒6789 2022-08-12 发布于河南
  资料图片: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开端,也应当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端。图为二十九军在卢沟桥抵抗日军进犯。
   参考消息网9月4日报道   西班牙《阿贝赛报》2014年9月1日刊发了题为《将世界分裂了半个世纪的战争中从未被讲述过的关键》的文章,内容摘编如下:  
      纪念一战百年的活动进入尾声,9月份我们又迎来了另一个纪念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75周年。二战在各方面都超越了一战,为冷战和核恐惧打开了大门。  从战争规模、参战国家、伤亡人数等各个角度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但时间的流逝使当时认为是不争的事实真相发生了变化,一些刻意隐瞒的细节被披露出来,一些解读方式也引发了质疑。
   1.战争是从1937年开始的   
        我们首先质疑的就是战争开始的确切日期。1939年9月1日是欧洲战场开战的日子,但两年多以前亚洲已经开始了血腥的战争。中日战争早在1937年就打响了,从此时起,世界逐渐随着战争的发展而形成两大阵营。而且这场战争对二战的发展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日本在亚洲的存在还引发了日本与苏联之间的冲突,即哈勒欣河战役。这场战役虽然短暂且残酷,但得到了及时解决,使苏联红军能够及时进入波兰,履行与德国达成的协议。另一方面,东京对这场屈辱的败绩有深刻的认识,当希特勒向苏联派遣坦克时,日本没有支持希特勒。这使得斯大林能够动用西伯利亚驻军来保卫莫斯科,使德军在东部战线上第一次受阻。因此,应该说战争不是在1939年开始的,而是两年多以前的1937年在亚洲开始的。中国战场上的战争同样是导致华盛顿切断对日本原材料供应的原因,其中包括重要能源石油,结果是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直接参战。显然,战争是从亚洲开始的,9年之后也是在亚洲结束的。  
      2.波兰只是英法宣战的借口   
      另一个需要重新审视的问题是关于波兰的。教科书上说,伦敦和巴黎向德国宣战是为了捍卫波兰的领土完整。但除了要求波兰坚强并承诺支援之外,两国军队只是躲在马其诺防线后面,并没有为波兰做更多,而波兰人却在徒劳地等待着英法军队的进攻可以使波兰的局势稍微缓和一些。但期待中的进攻始终没有出现,因为波兰并不是爆发敌对行动的原因,而是借口。英国和法国是在德国屡次违反《凡尔赛条约》,拒绝履行条约义务之后才决定阻止它的。如果波兰真是英法两国关心的对象,两周之后苏联红军从东部入侵波兰的时候,两国就应该向莫斯科宣战了。  
      3.多国飞行员参与保卫伦敦   
      战胜法国之后,德国的目标是与伦敦达成和平协议。没有达到目的的德国以“闪电战”空袭伦敦的方式试图削弱英国人的抵抗意志。没有人怀疑那是战争的关键时刻。但英国战机却在近10个月的时间里牵制住了德国空军,迫使戈林认输,停止空袭。丘吉尔曾这样称赞二战中的飞行员:“历史上从来没有如此多的人如此惨败给如此少的人。”但是这些“少数人”中的大部分虽然驾驶着英国战机,却来自于很多其他国家。在法国战场上,英国损失了不少于300架战机,更糟糕的是,损失了大批飞行员。虽然工厂都在加班加点补上战机的空缺,但要填补人员上的损失却困难得多,特别是要考虑到德国第一轮空袭的主要目标就是空军基地。当时有很多波兰、法国、捷克、加拿大和美国飞行员参与了英国的战斗。  
      4.希特勒误判斯大林   
      希特勒进军苏联的举动除了是一个历史性错误以外,其出发点本身就是一个错误,即认为苏联人正在准备一场与德国的战争。  恰恰相反,莫斯科对双方在1939年签署的协议是严格执行的。西方列强特别是公共舆论都认为斯大林是希特勒最坚定的盟友。另外,受《凡尔赛条约》的限制,德国空军是在苏联境内由克里姆林宫提供的地方进行培训的。甚至在苏联和芬兰的冬季战争(家园保卫战)期间,法国和英国还考虑过派遣远征军去打击红军。这一举动可能会使苏联彻底加入轴心国。英国和法国最终并没有干预,仅仅是因为在英法军队准备就绪之前战争就结束了。斯大林对希特勒的信任和希特勒对斯大林的不信任程度是一样的。甚至在德国军队开始侵略行动之前几分钟,一列火车还满载着苏联供给德国的战争物资穿越了国境线。
   5.诺曼底登陆对战局影响不大   
      诺曼底登陆无疑是二战的关键行动之一。作为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登陆行动,诺曼底登陆虽然没有实现既定目标,但取得了无可置疑的成功。但需要质疑的是诺曼底登陆在多大程度上决定了战局。当数十万人在诺曼底抢滩登陆时,近600万红军从波罗的海到黑海沿岸展开了一系列进攻,迫使罗马尼亚、芬兰和保加利亚改换阵营,德国军队撤离塞尔维亚、希腊和阿尔巴尼亚,并进军匈牙利和斯洛伐克,避免这些国家也脱离德国的控制。 诺曼底登陆甚至未能迫使德军将任何部队从东线调往西线。   但另一方面,英美军队登陆西欧从长远来看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为如果没有他们的出现,苏联战车不可能在1945年春天止步柏林,整个欧洲可能都要听命于莫斯科了。  
      6.投射原子弹向苏联传达信息   
      日本当时已经落败,日本自己也很清楚,并通过中间人进行和平谈判。日本唯一的要求就是尊重天皇。但同盟国不接受任何条件。尽管如此,战争的结束就在眼前,东京内阁的分裂也预示着结局很快就会到来。苏联最不愿战争结束,因为苏联不想让符拉迪沃斯托克和库页岛等垂涎已久的战利品从眼前溜走。在这种情况下,对斯大林和苏联人印象不佳的美国总统杜鲁门下令投射原子弹。通过这一动作,加快了日本本已不可避免的投降决策过程,但更重要的是向莫斯科传达了一个信息,即美国不仅有原子弹,还会毫不犹豫地使用原子弹。同时明确宣告世界开始进入战后时期。原子能时代开始了,这时已经可以看到冷战的影子。

    参考消息网9月3日报道   今年的9月3日,是全国人大立法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后迎来的首个抗战胜利纪念日。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看待中国在二战中的地位和作用?今天的东亚应该从这场战争中吸取哪些经验教训?围绕这些问题,本报记者近日专访了英国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拉纳·米特。米特是西方新一代中国抗战史研究权威,他在最新著作《中国,被遗忘的盟友》一书中提出要公平看待中国对“二战”的贡献,还中国这个“被遗忘的盟友”一个迟到的公道。  

中国对塑造世界格局贡献巨大   

《参考消息》:你认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在整个二战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米特:中国的抗日战争在二战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但西方对中国的角色仍知之甚少,这令我感到吃惊。令我吃惊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伤亡数字是非常惊人的,超过1400万中国人死于战乱,有些统计数据估计的死亡数字更高,还有8000万到1亿中国人成为难民,中国军队顽强抵抗和牵制了大部分的日本陆军,西方对这些事实仍然了解得不多。 

 《参考消息》:中国在二战中的付出对塑造当今世界格局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米特:我认为中国在二战中的作用应该获得更多的承认。有两个原因:一是提醒美国和欧洲国家,中国在塑造当今世界格局方面的确作出了巨大贡献。抗战开始时很多人揣测,中国那时并没有大国盟友的支持,没办法不投降。如果中国在1938年屈服,那么此后几十年,亚洲的格局可能会完全不同,甚至不会有今天的亚洲,日本可能会借此称霸亚洲。当时中国的抵抗阻止了这种局面的出现。现在人们开始认识到,中国在二战中的角色不仅对于中国而言至关重要,对世界也有重要意义。西方世界在看待中国对二战的贡献时,应当认识到,当今世界格局包括亚洲格局之所以得以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中国在二战中选择持续抗日,并在二战后期成为与苏联、美国和英国并驾齐驱的四大同盟国之一。这是提醒人们重新认识那段历史的不错的切入点。  第二,对中国来说,二战同样留下了有用的历史经验教训。1945年各国塑造了联合国和当今世界格局,这基本上也是今天我们所拥有的国际框架。中国可以借此了解,1945年各国如何设法规划一个和平的、各方同意的世界格局。由于冷战的发生,这种格局没有完全实现,但可以吸收其中的经验教训留待后用,以确保中国当年所遭受的灾难永远不再发生。

   冷战导致西方“遗忘”中国贡献   

《参考消息》:国际学术界对中国二战地位的研究状况如何?  

米特:近年来,西方对中国二战功绩的漠视开始有所改观,国际上已经有一批学者做了大量工作,努力把中国的抗战史纳入到二战的全球历史当中。现在,我们逐渐开始理解,中国在二战中的贡献不仅对中国至关重要,对整个世界也是很重要的。  我认为,世界各国看待二战历史的方式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如果退回到三四十年前,总体上说,那时各国都只关注本国参战的细节。  在过去三四十年里,二战史的研究越来越趋于国际化,或者说“跨国化”,人们得以与不同国家的人交往和互动。我们现在开始认识到,二战史不可能只是一个国家的历史,不能只是关注英国、美国或中国等单个国家。事实上,这些国家在二战中多有交织和互动。  如今,历史学家可以查阅他国的文献资料,参加他国举行的学术会议,阅读他国作者的著作。这意味着,公众更加能够理解,任何单个国家的二战史都离不开国际合作和共同作战。  

《参考消息》:你在著作中把中国称作“被遗忘的盟友”,你认为中国二战功勋被遗忘的原因是什么?  

米特:中国的二战贡献之所以被西方遗忘,主要原因是冷战的发生,阻碍了西方认识中国的进程。  当时,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中国的二战故事都很难讲述。对西方来说,中国从战时盟国变成了冷战中对立的一方。1949年以后,毛泽东提出“一边倒”的政策,外交上倒向苏联。在冷战期间,要让美国人和其他西方人客观地调查和谈论中国在二战期间的作为几乎是不可能的。  此外,冷战时期,历史学者难以接触中国国内的研究文献,很难与中国的历史学家见面并研讨这些历史话题,这也是西方学界对中国二战角色缺少了解的原因。  

《参考消息》:如何帮助西方公众进一步了解中国在二战中的角色和贡献?有没有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  

米特:西方公众对中国的二战角色不甚了解,但我这里有一个例子来说明这种情况可以怎样改变。俄罗斯(苏联)在二战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几十年前,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贡献也了解不多;但这种情形如今已经改变,俄罗斯的二战史已经进入西方国家的教育课程,西方有很多通俗书籍和学术著作在讨论这个话题。  之所以有这种变化,一方面是因为俄罗斯开放了一批本国档案供公众和历史学家阅读和著述;另一方面,这些史实也逐渐进入教育系统和大众媒体。所以,如果能有更多的电视、广播和通俗历史读物探讨中国在二战中的作用,这将是个不错的主意。   

二战对亚洲而言是“未竟事业”   

《参考消息》:二战之后,当年敌对的欧洲国家消除了历史恩怨,走上了合作之路,而当年交战的亚洲国家在历史问题上仍有分歧,你认为原因是什么?  

米特:1945年虽然迎来二战的结束,但对于亚洲而言却是“未竟的事业”。在欧洲,法国、德国等在二战中敌对的国家,战后已经达成了完全共识,欧洲国家走上合作共荣之路,如今已无法想象这些欧洲国家之间会再次发生重大冲突;但是,这种统一的、全面的和解方案却没有在亚洲实现。  美国和中国是在亚洲发挥影响的两个大国,如果双方能就相关问题达成更多一致,将不无裨益。可以说,上世纪50年代,中美两国本应该在建交方面付出更多努力,但由于当时意识形态的对立,双方难以开展交往,直到70年代以后情况才出现明显改观。  我认为,在当前形势下,中国和美国在亚洲都扮演着重要角色,现在重拾1945年未竟之事业的时机已经成熟,亚洲各相关方应就二战遗留问题达成一个和平的、全面的、协商一致的解决方案。  

《参考消息》:二战给亚洲国家带来什么样的历史教训和启示?  

米特:二战留下的一个重要历史教训是,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权力分配并不是一场“零和游戏”。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亚洲一些国家曾认为国家间的实力是“此消彼长”的,认为一个国家的强大必然导致其他国家的衰落,这种“零和”思维成为日本发动帝国主义战争的原因之一。  如今人们已经认识到,一个区域内的国家可以而且必须做到和谐共处。中国正变得更加强大,在经济和地缘政治领域成为日趋重要的大国,在一定程度上,大部分国家都欢迎中国在本地区扮演重要角色。同时,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在本地区也具有重要的影响。现在的问题是,这些国家之间能否达成一种平衡状态,而不是相互排斥。在这方面,二战依然提供了重要的经验教训。  

  中日和解唯有通过赢得人心   

《参考消息》:东亚国家应如何处理相互关系,有没有一些务实可行的建议?  

米特:在当今世界,有两种工具特别强大:经济和文化。对东亚的所有大国来说,无论是中国、日本还是韩国,使用好这些工具是向前迈进的最重要途径。东亚国家在经济上越来越紧密,这本身虽然无法抵消冲突,但可以形成大量共同的利益和需求,增进不同国家之间的亲密感。  同时,文化的力量也不可小觑,塑造本国文化品牌,增强本国文化的吸引力是在亚洲其他国家赢得人心的最好方式。日本、韩国的青年文化、漫画等文化元素在中国很受欢迎。现在中国也在努力寻找新的方式来输出本国文化。  我认为,想方设法创造中国文化品牌是赢得人心的最佳方式。在21世纪的亚洲,胜利不是靠打仗来获取,而是通过赢得人心来实现。

  《参考消息》:具体到中日两国,您如何看待目前的中日关系?对进一步改善中日关系有何建言?  

米特: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日两国兵戎相见的时候相比,今天的局势是非常不同的。中日两国关系中存在一些困难,外交上和军事上时有摩擦,但我认为不会出现当年二战中那样的冲突。  我认为,中日两国此刻应努力做到从对方的视角看问题。在日本有很多人,包括一些公众人物,并不理解为何当年日本的战争罪行和侵略行为会给中国带来如此糟糕的历史记忆。我认为日本方面应当通过教育、公共文化、媒体等多种渠道切实帮助其国民认识那段历史,这一点很重要。  另一方面,中国方面也应认识到,当今日本不是一个恶魔,日本是一个非常复杂和活跃的社会,民众各持己见,有左派,也有右派。有些人的观点,特别是右翼看法,在日本以外不会有人接受;但同时日本也有很多自由派和左翼报纸、教授和政治家,他们在指出日本的侵略历史方面也同样立场鲜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