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爱,是不能忘记的

 zhb学习阅览室 2022-08-12 发布于上海

作者:汪雨萌

每学期的小说写作课上,爱情故事总是很受学生的青睐,但大部分学生要么是想把自己甜蜜的恋爱经历与大家分享,要么就是对爱情抱着某种偶像剧般的期待,最终的成品常常不尽如人意,有的学生甚至无法成文,中途改换主题。有一个学生曾经写到一半,困惑地来向我提问:“老师,我的恋爱故事明明自己觉得好甜的,为什么写出来这么无聊?无聊到我都不想继续恋爱了。”

这学生虽然自己非常茫然,但她却无意中指出了我们写爱情故事时常见的一种误区,如果所有的爱情故事都以甜为导向,都以“发糖”为目标,这样的故事带给读者的最终只能是浅薄的阅读愉悦。当甜蜜的桥段堆叠再堆叠,却不能给出超过甜蜜之外的复杂情感,这样的故事当然是无聊的,爱情远不该被限制在蜜糖里。那么如果我们反其道而行之,写一个“虐恋”的故事呢?这看起来似乎不那么无聊了,而且其中所包含的情感也丰富了起来,但仍然有一个问题:“虐”的目标又是什么呢?如果单纯只是为了折磨人物们的情感,只是为了制造出一些错过、误会、背叛的戏剧冲突,这样的“虐”也同样是无聊的,甚至是令人烦躁的。经历了多年影视剧和言情小说的洗礼,在“甜”和“虐”这两条道路上,爱情故事只剩下不断重复的叙事模板和情节模式。

当我们谈论爱情的时候,我们到底应当谈论些什么呢?我认为最应该讨论的就是“爱”本身。本期的导言标题引用了著名作家张洁的成名作《爱,是不能忘记的》,就是为了提醒我们年轻的写作者们,不要将爱情故事中的“爱”视作给定的背景,当我们在讨论爱情的具体表现形式之前,更应该讨论和描绘的,恰恰是“爱”之本身。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过好几次爱情小说的繁盛期,但每一次繁盛期却都不依赖于爱情在文学中具体表现形式和技巧的某种发展,而是主要体现在对“爱”的内涵的充分表达上,体现在对以爱为基础的人性的发扬与保护上,体现在对某些禁止爱、否定爱、曲解爱的社会现象的批判上,体现在对充满爱的生活的强烈渴望上。因此一篇引人入胜的爱情故事,不在于设定了多么精巧的示爱方式,也不在于是否产生了激烈的情节冲突,而在于能不能通过爱情展现人性复杂的美,道出这种最基本的情感对日常生活、对时代与社会的坚实支撑,用一句俗气的话来说,就是能否将“小爱”转换为“大爱”。

本期推荐的小说《爱人的爱人》来自复旦大学的张馨怡同学,是一篇催人泪下的爱情小说。小说中的女主角是男主角的初中老师,男生并没有向女老师表白,而是暗恋了她很多年,目睹她结婚、丧偶,最终又和别的男人在一起。这本是一个理所当然的暗恋故事,但难能可贵的是张馨怡对男主角的处理方式,她没有写这个男生对女老师的某些想象,也没有写少年在荷尔蒙的催化下可能产生的冲动与占有欲,甚至没有花很多的笔墨来写两个人的对手戏,而是选择将男生对女老师的爱意,转化为了对女老师婚姻和爱情的欣赏与守护,他从女老师丈夫的微博中感受不属于他的爱情的甜蜜,真心实意地热爱这份与他毫无关系的情感,甚至在老师的丈夫猝死之后,男生选择成为医生——与老师的丈夫相同的职业——来治愈自己,不是想要成为替身,而是希望通过拯救更多的患者来弥补无法看到老师婚姻长久的遗憾。当然,张馨怡也没有把这个男生处理为一个默默守护的圣人,当他得知老师的新男友与自己同龄时,他也产生了嫉妒与愤怒,甚至想要问老师,这个人为什么不能是他,但最终他仍然选择收拾心情,再一次去爱老师新的爱情。张馨怡的处理方式使一个原本平淡的暗恋故事变得复杂而厚实,这里面既有崇高,也有卑微,既有自我,也有无私,最终构成了一份难以言说、却又真正支撑起了男主角人生的沉重的爱。这样的爱甚至不需要任何对象,不需要任何实质的拉扯的表达,就已经足够动人心弦了。

每当我闯进“00后”的社交场域时,我常常困惑于他们对爱情的态度,他们在言语中如此抗拒爱情,甚至不惜将爱情看作生活和事业的对立面,再回头看看如今的大众文艺,又似乎将爱情视作生活的全部,仿佛除了恋爱其他都不重要,这种割裂的文艺场域可能正是造成年轻写作者对爱情主题无所适从的重要原因,他们在谈论恋爱,他们在谈论爱情,但是“爱”却消失了,留下的是机械的行动和空洞的表白。我希望张馨怡这样理解爱的作者更多一些,我希望年轻人热爱爱情,我希望他们明白:爱,是不能忘记的。

原文首发于《青春》2022年第8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