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乌托邦的居民:克里斯蒂安·陆帕

 置身于宁静 2022-08-12 发布于浙江

莫妮卡·莫可丽卡-帕克拉_著

潘麓蓉_译,高子文_校

克里斯蒂安·陆帕(Krystian Lupa)是一位著名的戏剧导演,舞台设计师。1943年7月11日,他出生于波兰亚斯琴別-茲德鲁伊(Jastrzębie Zdrój)。在把兴趣转向戏剧之前,他曾是一位就读于克拉科夫的亚盖隆大学的物理系学生。在被录取后不久,他就放弃了对物理的学习,并通过了克拉科夫艺术学院的入学考试。他于1969年毕业于该校并获得平面设计学位。之后,他用两年时间在罗兹电影学院学习导演。1973年,他被克拉科夫国立高等戏剧学院的戏剧导演专业录取。

坎托尔和斯文纳斯基:路途中的大师

在学生时代,陆帕和孔拉德·斯文纳斯基(Konrad Swinarski)就建立了深厚的职业友谊。陆帕选修过斯文纳斯基的话剧赏析课程,并且在斯文纳斯基创作的、于克拉科夫老剧院上演的《哈姆雷特》一剧中担任助理。陆帕透露斯文纳斯基曾传授给他如何探索戏剧每一幕的内涵以及如何与演员合作。作为一个学生导演,陆帕还着迷于塔德兹·坎托尔(Tadeusz Kantor)的戏剧以及坎托尔所打造的舞台现实环境中的演员功能。

“斯文纳斯基和坎托尔的作品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心理事件。尤其是《解放》(Wyzwolenie)和《死去的阶级》(Umarła klasa)这些剧目的舞台设计。”[陆帕,《戏剧》(Teatr)月刊,1975年第15期]

另一方面,卡尔·古斯塔夫·荣格被证明是对陆帕影响最为深远的作家。“如果非要问我的导师是谁,那我定会说是荣格,”陆帕道,“在我一生中所遇到的全部思想家中,他解答了我最多的疑惑。他是一位心理学家,精神病医生,哲学家。杰希·普罗克皮耶克(Jerzy Prokopiuk)曾在一部荣格的作品导言里还说到,荣格与此同时还是20世纪的'首席灵知’。他不仅仅是位追求真理的大师,而且已经走在了通往真理的路上。”[《戏剧笔记》(Notatnik Teatralny),1993年第6 期]

陆帕的专业首场演出作品是思瓦夫米尔·慕洛扎克(Sławomir Mrożek)的《屠宰场》(Rzeznia)。该剧制作于1976年,并在克拉科夫斯沃夫瓦基剧院(J. Słowacki Theatre)上演。陆帕选择了先前研究过的斯坦尼斯瓦夫·伊格纳奇·维特卡耶维兹(Stanisław Ignacy Witkiewicz)的《华丽者与邋遢者》(Nadobnisiei koczkodany,1977)作为毕业设计的导演作品。正是受到某位导演关于该戏的笔记的启发,他申请并且通过了戏剧学院的入学考试。

“这可能是展现在我们舞台上最好的维特卡耶维兹的戏剧创作之一,”在首场演出结束后,卡明斯基(P. Kaminski)写到,“陆帕完全摒弃了多年来此剧魔幻和矫揉造作的舞台风格。相反,他创造的作品同时具有幽默感和悲剧性,并且形式上是原始的,而概念上则是清晰的。”[《文学》(Literatura),1977年第13期]。

维特卡耶维兹:实验室里的排练

毕业之后,陆帕接到一份来自耶莱尼亚-古拉(Jelenia Góra)的诺维达剧院(Teatr im. C. K.Norwida)的职位。他再一次执导了《华丽者与邋遢者》(1978) ,并且两次将维特卡耶维兹的剧作《实用主义者》(Pragmatysci,1981) 和《马切克尔波瓦与贝拉特里克斯》(Maciej Korbowa i Bellatrix,1986) 搬上舞台。“多数情况下,对维特卡耶维兹戏剧的诠释都是基于20世纪极权主义的经历。陆帕却摒弃了这种传统的手法,而是通过20世纪末的文化转型来解读这部作品的。”格雷戈里·尼兹敖拉克(GrzegorzNiziolek)曾写到,“他并不认为维特卡耶维兹是一位先锋派剧作家。相反的,他从维特卡耶维兹的作品中提炼出了一种刻画人与人之间处境的特殊的现实主义,这将荒诞视为现实的表征而非艺术的表征。在这些戏剧作品中,让他着迷的是社会现象在人类学意义上的变迁,非政治意义上的变迁。对于陆帕来说,维特卡耶维兹还是一位非常珍贵的艺术家典范——那种在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戏剧,舞台剧,小说,绘画)中表达自己的艺术家。维特卡耶维兹同时将艺术表达作为一种将潜意识和艺术家最私人的经历都完全融入表演的行为。”[《另一个自己与乌托帮:克里斯蒂安·陆帕的戏剧》(Sobowtór i utopia. Teatr Krystiana Lupy),出版于克拉科夫,1997年]

大概在耶莱尼亚-古拉的同一时期,陆帕还在舞台上呈现了列昂尼德·安德列耶夫(LeonidAndreyev)的《人的生活》(Życie człowieka,1977),斯坦尼斯瓦夫·普利比兹夫斯基(StanisławPrzybyszewski)的《母亲》(Matka,1979), 思瓦夫米尔·慕洛扎克的《徒步》(Pieszo,1982)和维尔托德·贡布洛维奇(Witold Gombrowicz)的《婚姻》(Ślub,1984)。

1978年,陆帕在克拉科夫斯达利剧院(Stary Teatr)执导了贡布洛维奇的《伊瓦娜,勃艮第的公主》(Iwona,księżniczkaBurgunda)。当时的评论家们认为陆帕对戏剧最感兴趣的是人物之间的关系。他将这种关系在舞台上非常微妙地,以稍带阴影的心理剧以及强调人物复杂动机的组合形式描绘了出来。评论家们还特别指出他高度精确的幕间分割以及对沉默瞬间精致诠释的能力。与此同时,这位导演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地重复一些片断,放慢演出节奏的倾向性,以及总体上对戏剧事件的试验性也被广泛讨论。

也就是在同一时间,陆帕制作了他的第一批原创作品《透明的房间》(Przezroczystypokój,1979)和《晚餐》(Kolacja,1980)。

“两部作品都像是对艺术的宣言并富有一定程度的自传色彩,”格雷格尔·尼兹敖拉克写到,“陆帕把戏剧从文学中解放出来,并以最纯洁的形式揭示了戏剧本身:一个关于人与人之间处境的,催眠心理状态的非叙事剧。”[《另一个自己与乌托帮:克里斯蒂安·陆帕的戏剧》]

这些作品的剧院传单上毫无疑问会引入如下演出描述:“克里斯蒂安·陆帕编剧,演出团队联合制作。”还在耶莱尼亚-古拉的时候,陆帕就发展出了一种与演员合作的独特方式。他把这种方式从他自己的原创作品扩展到更广泛的领域中。他当时的合作者们将他这种作品发展模式称为“实验室里的排练”。

“克里斯蒂安立刻教会了我最重要的一件事——戏剧不是自我炫耀和展现,而是存在一种超越满足自我虚荣心的更伟大的目的,”演员彼德·斯基巴(Piotr Skiba)说到。他从耶莱尼亚-古拉时期就开始与陆帕合作。“戏剧是一座通往精神之地的桥梁。陆帕并没有创造情境戏剧,而是将演员们引入话题,对象和任务。而情境则意味着探寻的结束与终止。”[《戏剧笔记》,1999年第18至19期]

穆齐尔和伯恩哈德:对奥地利人的痴迷

从1980年开始,克里斯蒂安·陆帕与斯达利剧院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他的很多最杰出的作品都是在这里创作的。他在这里的工作始于上演斯坦尼斯瓦夫·维斯皮安斯基(Stanisław Wyspiański)的《奥德修斯的回归》(Powrót Odysa,1981)。他后来在1999年将这部剧再次搬上舞台,上演于华沙戏剧剧院。在克拉科夫剧院期间,陆帕还首次选修了奥地利文学。

在他的原创剧《睡眠之城》(Miasto snu,1985)的创作过程中,陆帕从阿尔弗雷德·库宾(AlfredKubin)的小说《另一边》(Po tamtej stronie)中得到灵感。1988年,陆帕执导了罗伯特·穆齐尔(RobertMusil)的《追梦人》(Marzyciele)。这是部从一个孜孜不倦地寻找自我身份的人的视角探索理想凋亡的作品。

“在穆齐尔的文字和陆帕的作品里,人是一个奇怪而不可穿透的个体,”波泽娜·维尼卡(BozenaWinnicka)写到,“不可理喻的事情都发生在人的内部。人的动机、行为、感觉、思想,以及瞬间的欣然和恐惧都在持续的流动中。”[《文学生活》(Życie Literackie),1988年第15期]

两年后,陆帕再次关注穆齐尔,并把这位作家最伟大的跨时代作品——哲理小说《没有个性的人》(Czlowiek bezwlasciwosci)搬上了舞台。陆帕将这个作品作为克拉科夫国立高等戏剧学院表演系学生的毕业作品,标题为《罗伯特·穆齐尔的素描:〈没有个性的人〉》(Szkice z 'Człowieka bez własciwości' Roberta Musila)。在莱纳·玛利亚·里尔克的启发下,这位导演再次采用奥地利散文形式创造了他的《马尔特,或浪子的三联画》(Malte albotryptyk marnotrawnego syna,1991)。

克里斯蒂安·陆帕第一次改编托马斯·伯恩哈德(ThomasBernhard)的作品是在1992年。他根据自己对小说《石灰窟》(Das kalkwerk)的理解制作了一部作品。这部舞台作品很快被誉为形而上学的佳作。与此同时,杰出的表演也呈现出了一幅惊悚的画面——一个饱受精神和肉体折磨的人在乏味的常规所统治的世界中寻求意义。

《梦游者-阿尔泽特,或无政府》(Lunatycy.Esch, czyli anarchia)制作于1995年,是另一部德语原著的改编作品,原著是奥地利作家赫尔曼·布洛赫(HermannBroch)伟大的散文三部曲的第二部。故事发生于19世纪尾声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布洛赫的《梦游者》描述了那些曾经被视为神圣的价值体系在此时代的崩溃和造成这种信仰溃败的社会瓦解过程。

“我发现这部作品充斥着对全人类的关爱——这种关爱是在什么中表达出来的呢?”安德鲁·瓦纳特(AndrzejWanat)问到,“是在一种敏感而锐利的感知中,在一种对人性及其全部的丑陋,滑稽和野性的全然接纳中,以及对所有文化强加于本性之上的谬误与假装的全盘接纳之中。在人类意识到精神上的恐惧和生物性的本能欲望的同时,他们还对群体和秩序,以及对死亡恐惧的哪怕瞬间的减少充满了渴求。这是多么别扭,绝望,而且可怜,甚至到了可笑的程度。于是,这尽管是谦卑的,却也是真实而伟大的。”[《戏剧》月刊,1995年第7至第8期]。

“陆帕的精神状态是欧洲的,” 彼德·格鲁兹亚尼斯基(Piotr Gruszczyński)在描写这位导演的戏剧风格,特别是他在克拉科夫创作的《梦游者》的时候描述道,“他的剧作表现出这片古老大陆的精疲力尽以及它那些注定走向没落的全部后代。作为一个波兰人、德国人或者奥地利人并没有什么本质的意义。重要的是我们所生活和行动的精神环境,而不是某个国家或者历史政治环境。20世纪欧洲的精神性是体现于那些最本质维度的活动,那些真正的挣扎与冲突的场所,一个充满了强烈张力的空间。” [《戏剧笔记》,1999年第18至19期]

1988年,陆帕呈现了他改编的戏剧版本《梦游者》的第二部分,标题为《胡格纳,或者清醒》(Hugenau, czyli rzeczowosc)。

“陆帕的戏剧呈现在不知不觉中超越了小说本身的界限,而变成一种关于存在的陌生感的痛苦著作。” 彼德·格鲁兹亚尼斯基提到。“我们面对自身的存在是全然无助的,也许比死亡更加无助。这是当代存在之悲剧性的观点。我们无论生活在战争或是和平里其实根本无所谓,战争不过是把我们存在本身的问题更加尖锐地呈现出来。”[《戏剧》月刊,1998年45期]。

在展现伯恩哈德的《里特尔,提娜,沃丝》(Ritter,Dene,Voss,1996)的时候,陆帕采用了与呈现同一个作家的《石灰窟》相似的手法。《里特尔,提娜,沃丝》是一部关于奥地利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Wittgenstein)生活的作品。陆帕在此剧的创作中检验了三兄妹的日常行为的同时,突显了吞噬着这个未来天才的那些情感冲突。

导演还将他对奥地利人的痴迷投向了在弗罗茨瓦夫的波兰剧院。他从1996年起就与之合作。正是在这个剧院,他上演了伯恩哈德的《伊曼纽尔·康德》(Immanuel Kant,1996),以及根据布洛赫的短篇小说《汉娜·温德林》(Hanna Wendling)改编的《夫人与独角兽》(Dama z jednorozcem,1997),还有根据罗伯特·穆齐尔的短篇小说改编的《安静的维罗尼卡的诱惑》(Kuszeniecichej Weroniki,1997)。之后,在华沙的戏剧剧院(TeatrDramatyczny),陆帕执导了自己翻译的伯恩哈德的《灭绝》(Auslöschung,2001)。在这部作品中,陆帕探索了包括记忆,对抹去一个人生平的尝试,以及个人重生的能力等话题。

“在陆帕的戏剧中,精神上的转变与重生的主题并不新鲜。只是这一次,陆帕以异常的激情来面对这个主题。”雅努什·马基切里克(Janusz Majcherek)写道。这位作者之前还评论道:“陆帕对伯恩哈德原著的熟悉程度也是值得一提的,原著文字既吸引又排斥着这位导演。对原著的解读既打动着陆帕也让他感到痛苦。”[《戏剧》月刊,2001年第5期]

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欧洲的心境

1997年,陆帕在克拉科夫斯达利剧院上演了雅丝米娜·雷扎的喜剧《艺术》(Art)。虽然他强烈地渲染了一种讽刺的腔调,但作品中的幽默却潜藏着严肃的暗流。

陆帕同时还把俄国文学搬上了舞台。他将基于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FyodorDostoyevsky)的《克拉马佐夫兄弟》改编的《兄弟》(Bracia)作为克拉科夫国立高等戏剧学院表演系四年级学生的毕业作品。陆帕自从1983年起就在这里执教。1990年,他再次改编了这部小说并呈现于克拉科夫斯达利剧院。1999年,他又创作出了一个新版本的《克拉马佐夫兄弟》,将这部作品变成一幅伟大的戏剧壁画。

在为克拉科夫国立高等戏剧学院表演系四年级学生制作毕业作品的过程中,这位导演还两次将契诃夫(Chekhov)的原著搬上舞台。他还改编了这位作家的剧作《普拉东诺夫》(Platonov),并将其创作成题为《普拉东诺夫的樱花和橄榄树》(Płatonowwiśniowy i oliwkowy,1996)的两部曲。两年之后,他又上演了《三姐妹》。他还创作了舞台剧版本的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Mikhail Bulgakov)所著的《大师与玛格丽特》(上演于克拉科夫斯达利剧院,2002)。他还制作了根据马克西姆·高尔基(MaximGorky)的《在底层》(The Lower Depths)改编的《避难所》(Azyl,2003),并上演于弗罗茨瓦夫的波兰剧院。

说到当代戏剧,陆帕搬演了奥地利作家维尔纳·施瓦布(WernerSchwab)的《总统夫人》(Prezydentki),弗罗茨瓦夫的波兰剧院,1999),将德国剧作家德亚·罗赫尔(Dea Loher)的《克莱尔的关系》(Stosunki Klary,2003)搬上了华沙改道剧院(Teatr Rozmaitosci )。

2004年,陆帕创作了一个作品,题为《为一个男演员创作的未完成之契诃夫的〈海鸥〉改编作品——雅丝米娜·雷扎的西班牙戏剧》(Niedokończonyutwór na aktora wedlug 'Mewy' Czechowa—Sztukahiszpanska Yasminy Rezy》,2004年3月27日首演于华沙戏剧剧院。2006年,陆帕又呈现了伯恩哈德的另一部戏剧《在群山之顶》(Na szczytachpanuje cisza)。

2004年,在海伦娜·莫杰斯卡(HelenaModrzejewska)的资助下,他将两出戏搬上了克拉科夫国家老剧院的舞台。第一出戏剧是2004年雅典的希腊文化节(Hellenic Festival)首映的《查拉图斯特拉》(Zarathustra,波兰首映于2005年在老剧院举行)。此剧是根据两部小说的内容改编的。一部是尼采的哲理小说《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另一部是埃纳尔·西利弗(EinarSchleef)的《尼采三部曲》。陆帕版本的《查拉图斯特拉》充斥着严酷性与戏剧性,展示了一个人的精神之旅,追问着人类的存在,没有上帝的存在,以及人之经验的可能性与局限性。在第二出戏中,他赤裸裸地呈现了创造的本质,艺术家的主意识,以及偶然性在艺术中的作用。他还将自己编剧的《工厂2》(Factory 2)搬上了舞台。这出剧受到了安迪·沃霍尔(AndyWarhol)的人生、作品及其具有传奇色彩的工作室这一社会现象的启发(2008)。

自2009年起,陆帕就一直在创作《人物三联画》(Persona Triptych)。他把精力放在探索国内外和历史上迷人的女性人格。陆帕的关注主要集中于20世纪的三个标志性人物:玛丽莲·梦露(Marilyn Monroe),西蒙娜·薇依(SimoneWeil)和乔治·葛吉夫(George Gurdjieff)。2011年,他的《等待间》(Waiting Room)在弗罗茨瓦夫的波兰剧院首映。2012年,陆帕的《梦之城》(City of Dreams)创作完成,此剧改编于阿尔弗雷德·库宾的小说《另一边》。他与TR华沙剧团(TR Warszawa)一起将该戏搬上舞台。此剧在巴黎城市剧院(Theatre de la Ville)举行了官方首映。

走向心理极端的戏剧

陆帕是一位创造舞台现实的内在连贯性的大师。他经常在翻译或者改编原著上演的同时设计舞台画面、指挥每一个画面的制作。在一些舞台画面中,他同时还充当了旁白者的角色。他具有一种特殊的将表达方式和创作理念非同寻常地结合起来的能力,而且这种结合既无限清晰又十分精确。同时,他在作品中对待音乐的方式也十分独特。

“音乐基本上只能存在于和表演行为一致的时候。音乐作为一个有声的空间,必须和演员的行为形成完美的一体化。有些时候,这种整一性与演员的表演是如此契合,使得观众都感觉不到音乐的存在。”[塔德乌什·廓尔纳斯(TadeuszKornas)语,《戏剧笔记》,1999年第18至19期]

陆帕剧作的质量还从演员出色的表演中体现出来。由于与所扮演角色几近完美地结合,演员们经常被认为“不可见”或“透明”。戏剧角色时常彻底地取代了演员,使得那些细小而微妙的心理活动和内心矛盾都在与他戏剧的亲近之中变得明晰。

1978年,克里斯蒂安·陆帕携他创作的维特卡耶维兹的《疯子与修女》(Wariat i zakonnica)首次亮相波兰电视剧院。他同时还参与制作了电视版本的改编戏剧,包括罗伯特·穆齐尔的《追梦人》(1992)、《安静的维罗妮卡的诱惑》(2001),托马斯·伯恩哈德的《伊曼纽尔·康德》(1997)、《石灰窑》(1998),,以及赫尔曼·布洛赫的《汉娜·温德林》(2001)。1993年,他根据1990年克拉科夫国立高等戏剧学院的舞台剧版本创作了电视版本的三部曲《致克拉雷莎-罗伯特·穆齐尔的素描:〈没有个性的人〉》(W stroneKlarysy. Szkice z 'Człowieka bez właściwosci' Roberta Musila)。

克里斯蒂安·陆帕同时还是素描合集《乌托邦及其居民》(Utopia i jejmieszkancy》)以及散文集《迷宫》(Labirynt,2001)和《预览》(Podgladanie,2003)的作者。两部散文集还摘录了陆帕藏匿多年的一些个人日记。

附:克里斯蒂安·陆帕的主要奖项和荣誉

►1978 年,第4届奥波莱戏剧对抗赛(4. Opolskie Konfrontacje Teatralne),以在耶莱尼亚-古拉的诺维达剧院上演的斯坦尼斯瓦夫·伊格纳奇·维特卡耶维兹的《华丽者与邋遢者》获得导演奖和舞台设计奖。

►1979 年,耶莱尼亚-古拉市颁发的优秀个人奖。

►1983年,第23届卡利斯戏剧大会(23. Kaliskie Spotkania Teatralne),以在诺维达剧院上演的维特卡耶维兹的《实用主义者》独特的戏剧形式获得赞誉。

同年,第9届奥波莱戏剧对抗赛,以在诺维达剧院上演的维特卡耶维兹的《实用主义者》和在克拉科夫斯达利剧院上演的《匿名作品》(Bezimienne dzielo)获奖。

►1987年,–第13届奥波莱戏剧对抗赛,以在诺维达剧院上演的维特卡耶维兹的《马切克尔波瓦与贝拉特里克斯》的整体感官形式获奖。

►1988年,康拉德·斯维纳尔斯基奖(Konrad Swinarski Award,由《戏剧》月刊评选),以在克拉科夫上演的罗伯特·穆齐尔的《追梦人》中任导演获奖。

►1991年度导演艺术杰出贡献奖。

►1992年,莱昂·席勒奖(Leon Schiller Award)。

►1995年,托伦举行的第5届“接触”国际戏剧节,以在斯达利剧院上演的赫尔曼·布洛赫的《梦游者》获三等奖。

►1996年,第14届罗兹波兰国家戏剧学院毕业作品博览会(14. Ogólnopolski Przeglad Spektakli Dyplomowych Szkol Teatralnych),以在克拉科夫国立高等戏剧学院完成的、根据安东尼·契诃夫的《普拉东诺夫》改编的《普拉东诺夫的樱花和橄榄树》获得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奖之最佳舞台设计奖。

►1997年,弗雷德罗雕像奖,在由弗罗茨瓦夫戏剧鉴赏友谊协会(skie Towarzystwo Przyjaciół Teatru i Krytyków)评选出的“1996年戏剧事件” 中,以在弗罗茨瓦夫的波兰剧院上演的托马斯·伯恩哈德的《伊曼纽尔·康德》获奖。

►1998年,波兰文化部戏剧领域奖。

►1999年,奥波莱戏剧对抗赛,以执导在华沙戏剧剧院上演的斯坦尼斯瓦夫·维斯皮安斯基的《奥德修斯的回归》获奖。

►1998/1999年度法国境内最佳外语作品,巴黎的法国评论家颁发给在斯达利剧院上演的作品:赫尔曼·布洛赫的《梦游者》。

►2000年,国际戏剧研究所波兰戏剧文化对外普及评委会单元奖,最佳制作和弗雷德罗雕像奖。以在弗罗茨瓦夫的波兰剧院上演的维尔纳·施瓦布的《总统夫人》获奖,此剧还作为对“国际戏剧日”的庆祝作品。

同年,路德维克奖(克拉科夫戏剧联盟颁发),因执导在斯达利剧院上演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克拉马佐夫兄弟》获奖。

►2001年,奥地利优秀十字奖章。

同年,费利克斯华沙(FeliksWarszawski)2000—2001年度最佳导演奖,以在华沙戏剧剧院上演的托马斯·伯恩哈德的《灭绝》获奖。

►2002年,法国美术人文荣誉奖,–《飞马》电视杂志颁发的“飞马”奖,飞马雕像(Statuetka Pegaza)最佳戏剧导演奖。

►2003年,第37届贝尔格莱德国际戏剧文化节(37. Miedzynarodowy Festiwal Teatralny BITEF in Belgrade),以在华沙戏剧剧院上演的托马斯·伯恩哈德的《灭绝》获得大赛奖。

►2004年,路德维克奖,以海伦娜·莫杰斯卡赞助、在国家老剧院上演、改编托马斯·伯恩哈德的《石灰窑》获道具设计奖。

同年,第二个路德维克奖,最佳表演奖。

同年,最佳表演公众奖。

►2008年,阿尔斯·库尔瑞迪奖(Ars Quaerendi Award),以改编作品罗伯特·穆齐尔的《安静的维罗妮卡的诱惑》获奖。罗马的欧洲戏剧奖之终身成就奖。

►2009年,欧洲戏剧奖(Premio Europa per il Teatro,由国际戏剧联盟颁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