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观点 | 毛敬典:《教育幸福,幸福教育》

 张亮亮的亮亮 2022-08-12 发布于江西

   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理想就在于使所有儿童都成为幸福的人。幸福是现代教育的终极价值。有灵魂的教育不仅要将孩子培养成为有用之人,而且应该教他们追求幸福,将他们培育成幸福之人。

      作为未来的人民教师,我们有义务将学生培育成幸福之人,可幸福是什么?之前心中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但认真解读过《追求幸福》这篇文章后心中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答案,幸福就是没有痛苦的时候。他无时无刻不存在于我们身边,有人说,我伤心了,身体受伤了,难过了,不就没有幸福了?实则不然,幸福往往是在对比中体现,当你受伤了,难过了,但有人安慰,这实则就是朦胧的幸福。它总是悄悄地扑面而来,有节制地向我们喷洒甘霖。你不要希望把幸福的水龙头拧的更大,那样它会很快地流失。你需要静静地以平和之心,体验幸福的真谛。

      我们理解了幸福,但那些十几岁的孩子呢?他们只知道疼了哭,有了心爱的玩具笑。我们如何让他们明白幸福,追求幸福,做幸福之人呢?

      我们可以了解一下前人的观点。杜威,他提出了实用主义教学,与赫尔巴特式教学截然相反。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实用主义教学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系统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学校本质,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杜威的眼光是长远的,它提出教育与生活相结合,教育即社会,一个雏型社会。以儿童的兴趣出发,以活动组织学习,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重视学生学习的独立发展,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的课外积累。

      其实我还是很认同他的观点的,我认为一个有学历而没有经验的人,并不是一个完整的人。作为大学生,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支配,但小学生则不同,他们并不能自己主动去学习,他们仍然全部听从父母,老师的安排,所以我们应该负起责任,把学生教育好,不仅仅注重课堂的教育,作业的布置,他们的思维进行灵活的发展,在幸福中学习。

      在生活课外中,孩子们的互相玩耍,一起探讨作业,分析问题,合力完成班级劳动,在我眼中,即是幸福。可能他们并没有感觉到,所以我们要教他们学会幸福,享受幸福。

在课堂教育中,应该多用生动形象的案例,尽量多举例子,让孩子们理解的更深刻,更明白,让课堂气氛更活跃。课外则多布置一些手工作业,比如制作小船,木质飞机等等。当然也要布置好课后作业,让孩子们多读多写,互相进步。

      幸福需要教育,教育更需要幸福。一个好的教员不仅仅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享受幸福,在幸福中快乐学习,茁壮成长。

最近,广西百色市实验小学的蒋玉芬事件再次引发一波网络热议,不知道同学们是对蒋玉芬事件有什么看法,请在评论区留言吧。

文编:毛敬典

责编:毛敬典

统筹:毛敬典

审核:程小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