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的官员来自四面八方,他们怎么应对各地口音不同呢?

 木子君的小屋 2022-08-12 发布于河南

谁说古代没有普通话?在古代也有普通话,只不过叫官话,也叫雅音。

官话就是中国古代对汉语官方标准语的称呼,是朝廷官员统一使用的语言,在周朝叫“雅音”,到了明清时叫“官话”,1909年则称为“国语”,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1956年被称为“普通话”。

随着学术的发展,官话在语言学上成为特定汉语方言的专用名词。

最早的雅音,应该是洛阳话。

上古时代、五帝时期和后来的夏商时期,中原黄河流域是华夏先民的主要活动地带,夏朝建都在洛阳,而商朝建都之后,也在洛阳周边,所以历代雅言的标准音,就是在洛阳一带,一直到唐宋元明都是如此。

当然每朝每代的官话,都有很大的不同。比如说晋朝,西晋承袭汉代,以洛语为官话,后来永嘉之乱,西晋灭亡,司马氏和一些士族逃至南方,定都建康,建立东晋,从此洛阳雅音和中古吴语结合,形成了金陵雅音,又称吴音。

后来隋朝统一中国,又重新编撰了《切韵》,将金陵雅音与洛阳雅音为基础,南北官音融合后,形成了长安官音,也就是秦音。

唐朝建立之后,又以洛阳读书音为标准音。只不过随着历史的变迁,这个时候和洛阳音和之前有很大的不同。

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后,宋代的国语称之为“正音”、“雅音”,依旧以洛阳读书音为标准。而元朝法定的国语是蒙古语,只不过定都大都之后,面对人数多他们几倍的汉族,将汉语定为域内的共同语言,以唐宋以来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原汴洛音为雅音。

朱元璋驱除蒙元,建立明朝之后,以中原雅音为正,只不过他出生在江淮地区,明朝的勋贵也多出自江淮地区,再加上定都南京,就以南京官话为基础。后来朱棣靖难之后,国都又迁至北京,南京音调成为当时北京语音的正音基础。从此南京官话通行于整个明朝。

明朝灭亡,满清入主中原之后,他们名义上是以满语为国语,随后官话成为国语,由于明清都定都北京,南京官话再加上北方方语为代表的北方话经过融合,经过一段时间又生成了北京官话。

总之,不管历朝历代怎么变迁,新朝建立之后,根据地域和统治者的民族与籍贯,进行融合之后,形成新的官话,并推行开来。不然的话,朝堂中有南方人,有北方人,有闽语,有粤语,大家鸡同鸭讲,怎么沟通呢?

即便如此,在古代也有许多臣子的官话说得不好,从而闹出了不少的笑话。

南北朝时,齐高帝萧道成要给大臣胡谐之的家人赐婚,胡谐之出身于江西,口音很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萧道成派了四五个宫女到他家里教孩子说话。

过了两年时间,萧道成心想这么久应该学会官话了吧,就问胡谐之,而胡谐之却回答道:宫人太少,家里人太多,家里的孩子不但没学会官话,反正把宫女们的口音也带偏了,也跟着说起傒语了。

萧道成一听很是好笑,遇到人就说这事。

到了明朝,许多人因为口音太重,说不好官话,还被贬了官。《明实录》中就有相当的记载:

戊戌,调礼科右给事中周监为四川崇庆府判官,以其奏对语音不正故也。
调礼科左给事中陈谟为山东东平州判官,以其奏对语音不正也。

这两个南方人,因为口音不对,结果一个被贬到了四川,一个被贬到了山东,可怜之至,而作为胡建人,更是受到了口音不准的伤害。《八闽通志》里记载了建安人雷璲的遭遇:

永乐中进士,选为翰林庶吉士,纂修国史。拜监察御史,巡按云南,奏劾内使十有九人,悉置于法,还朝复命,以语音不正,出知芜湖县。

雷璲是一个进士,因为学识好,被选为翰林庶吉士,负责编辑国史,后来还巡按云南,在自己的任上颇有政绩,却因为口音不正,结果被贬到了芜湖县当县官了。

因为口音不正而影响到升官发财,所以能够成为京官,可以参加朝会的官员,大多数都是能说得了一句纯正官话的官员,在这样的环境下,皇帝也不可能会受到各地方言的轰炸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