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幸福的勇气》|五种阶段的问题小孩

 芳酱说 2022-08-12 发布于浙江

从此刻起,让你读的每一本书都有用

☆ 第五本书

《幸福的勇气》

——日 岸见一郎 古贺史健  著

文 | 芳 酱 · 图  | 网 络

全文253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5分钟

《幸福の勇気》

应该通过表示尊重”的方式让他们明白即使不特别”也有价值。

导语

心理学方面的书真的越看越有意思,它好像总能窥探出人类的小小心思,即便他隐藏得很深很深。

虽然我们是非心理学专业出身,并不一定要去探索深奥的心理学。但是从个人心理健康以及教育的角度出发,了解一些心理学知识,在我看来还是很有必要的。

下面是我在阅读中get到的新的有趣的知识点,用“费曼技巧”分享给你。

希望对你有用

人的问题行为背后的心理可以分为五个阶段。这是我在看这本书之前,完全不知道的一个心理学盲点。

看完之后,有种“原来如此”的成就之感。

称赞的要求

怎么理解呢?如字面意思,就是“求赞”。

我们总是下意识地在父母面前扮演“好孩子”,在教师面前扮演“好学生”,亦或在上司和长辈面前表现得干劲满满和无比顺从。

这些都是天性使然,让我们尽可能地在他们面前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 ,这就是一种隐性的“求赞”行为。有这种表现的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是不存在任何问题的。

然而,有些人在作出这些求赞行为后并没有得到反馈的时候,他们会失去积极性甚至会做出一些“问题”行为。

“他们的生活或方式(世界观)就是,如果没有人表扬就不干好事,或者是,如果没人惩罚就干坏事。”

书中是这样解释的。

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作者说到,“应该通过表示'尊重’的方式让他们明白即使不'特别’也有价值。”

而具体的做法是,不是在他们做了'好事’再去关注,而是要关注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细枝末节的表现,关注他们的兴趣爱好,并与他们产生共鸣。

引起关注

人都会有一种特别的心理,就是想在众人面前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

而有些人,在“求赞”失败之后,他们就不会再想要获得表扬,而会一门心思地想如何才能与众不同。

比如学校的孩子们,他们在这个时候,通常会开始“干一些坏事”,然而,那些“坏事”不是他们认知里的坏事,而是,与众不同。

这种孩子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积极的。

像那些上课总喜欢捣蛋、跟老师对着干、捉弄同学的人,就是想通过“恶作剧”来博取众人的关注。

他们其实也并不是真的想触怒大人,像有些学生的搞怪行为也会得到不少老师和同学的喜欢。

第二种人是消极的。

他们通常会扮演一个无能的人,比如会懒惰散漫、学习能力低下、丢三落四等,以这些行为来获得关注。

他们的本性并不坏。

对于这一类想“引起关注”的人,同样,我们使用相同的办法来应对他们,那就是通过“尊重”的方式告诉他们,他们本身很有价值,并不需要成为“特别”的人之后才有。

权力斗争

有这种心理的人,表现为:

不服从任何人,反复挑衅,发起挑战,企图通过挑战胜利来炫耀自己的“力量”,并以此获得特权地位。

这类孩子,通过“反抗”来对付老师、父母。他们无视大人们的话、学校的规则,其实他们也不是说不认同学习的重要性,他们只是想通过坚决的不服从来证明自己多有“力量”。

大部分的问题行为仅仅处于这个心理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的问题行为的人,在防止问题行为进步恶化,教育者(老师或父母)的作用会非常大。

作为老师和父母,遇到这类孩子,不要愤怒斥责他们。因为他们就等着你们“中招”,你们越愤怒,他们越窃喜。

因为被斥责,恰恰是他们所希望发生的事情。因为被斥责了,证明了他们自己是特别的存在。

当他们没有触及到法律问题时,冷处理、无视他们就是最明智的选择。

复仇

这一阶段又升了一级,变得更复杂了。通常表现为:

“向没有认可这个无可替代的'我’的人来复仇,向不爱'我’的人复仇,进行爱的复仇。”

也就是说,称赞的要求、引起关注以及权力斗争,这些都是希望对方更加尊重我、更加爱我的心理体现。

但是,当这种爱的欲望没有得到正面回馈时,他们就会转而寻求“憎恶”。

这种心理颇有种“破罐子破摔”的味道。

你都不爱我了,那就让你憎恶我吧。至少能在憎恶中关注到我。

书中提到,“跟踪狂”,其实就是怀着这样的一种心理。

跟踪狂,其实他们自己本身知道“跟踪“这件事情是会令对方厌恶,但是他们偏偏故意而为之。他们就是典型的复仇行为,针对那些不爱自己的人进行爱的复仇。

还有自残行为或者自闭症的人群,他们也怀有这样的心理,“通过伤害自己或者贬损自己的价值来控诉'我变成这样都是你的错’。”

人性里啊,总会有我们不知道的黑暗。所以我们更要多去了解一些心理,比如开导他人时、教育自家学生或孩子时,就能派上用场。

证明无能

当自己想方设法绞尽脑汁都没能达到自己的目标时,“不要再对我有所期待”这样的想法,就引发出了“证明无能”这系列行为。

当家长对他鼓励再三、期望过高时,他们会制造各种既定的事实来验证自己的“无能”,恨不得宣告天下人,不要对我再抱什么期望,我很无能。

这种人往往是经历了打击,人生进入了灰色地带,认为自己一无是处。

这一类人,为了不再受伤,与其在失败中尝受那种苦滋味,不如一开始就被否认自己来得更轻松痛快些。所以他们,就会想尽各种各样的办法,“证实”自己有多无能。

比如,考试交白卷,上课梦周公,装作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但是久而久之下去,也会对自己无能这一点深信不疑。

其实他们不傻,只是暂时性装傻。他们渴求周围的人“不要管我”,“不要对我有任何期待”,直白点来说,就是“请放弃我吧!”,“我无能!

如果父母或者老师强行插手去管束,他们说不定还会用更极端的方式去“证明”自己无能。我认为,这个时候,老师或者父母,应该旁敲他们,不要太强势与他们硬碰硬。

以上五种阶段,就是有问题行为的孩子们的心理。了解了这五种阶段,假如你是老师、是家长,对于该怎么“教育”孩子,会产生新的思考吧?期待你在留言区与大家探讨。

我看完之后,也终于明白了,曾经那些班级里那些总喜欢捣乱、恶作剧的同学原来都是抱着这样的心理,窃喜收获满满。

原来,有问题行为的孩子背后,竟然有这种五种心理阶段啊。

希望你现在知道得也不晚。

未完待续

期待与你酱汁啃读 点击关注↑

来,试试最新的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