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阿德勒十日谈7:赏罚的恶果(上)

 敏而好奇 2022-03-18

专注高效学习,深度思考,自我成长

大家好,我是Mien。

前段时间跟大家一起解读了阿德勒心理学《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解读文章见文末),接下来一周我们一起来读它的姊妹篇《幸福的勇气》。

昨天我们开了个头,聊了聊教育聊了聊目的论,今天我们就教育这个话题进一步展开,跟大家聊聊阿德勒对奖励和惩罚式教育的看法,当然标题已经暴露了他对赏罚这种教育方式是持否定态度的,即既不可以奖赏也不可以惩罚。(另外今天的标题实际是模仿了一本有关内在动机的书《奖励的恶果》的书名,也同样推一下这本书,值得一看。)

在我所见所感的范围里,绝大多数人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赏罚式教育的影响,要聊清楚这种教育的弊端,从孩子们的问题行为说起。我们前面已经知道,比起原因,阿德勒心理学关注的是其背后隐藏的“目的”。也就是,孩子们抱着什么样的目的做出一些问题行为呢?这分为逐步上升的五个阶段来考虑。

注意,实际上不仅限于孩子,所有人的问题行为全都处于这五个阶段之中大家不妨看看自己和身边的人有没有处于这五个阶段的。

第一阶段:称赞的要求

问题行为的第一个阶段是“称赞的要求”。

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表面上往往看起来是不存在任何问题的“好孩子”或者“优等生”。处在这个阶段的孩子认真学习、积极运动,员工努力工作,勤勤恳恳,看上去不但没问题而且值得表扬。

但是这里面其实有一个陷阱就是,处在这个阶段的他们的目的始终只是“获得表扬”。也就是说,他们不是在做“好事”,而是在做“能获得表扬的事”。对他们而言,倘若得不到任何人的表扬和关注,这种努力就没有任何意义,就会很快失去积极性。他们的秉持着的界观是“如果没人表扬就不干好事”或者是“如果没人惩罚就干坏事”。

这样下去可能会发生的一种不好的行为,即因为想要成为周围人期待的“好孩子”,想要受到表扬,就去做一些作弊或者伪装之类的不良行为。

对于教育者而言,要注意的就是不能只关注他们的“行为”,还必须看清其“目的”。平时应该通过表示“尊重”的方式让他们明白即使不“特别”也有价值。也就是说,不是在他们做了“好事”的时候去关注,而是去关注他们日常生活中细微的言行,让他们知道他们认同他们本身的价值。

第二阶段:引起关注

当处于第一阶段的人好不容易做了“好事”却并未获得表扬,或者原本就没有足够的勇气或耐性完成能获得表扬的事时,这些人就会进入第二阶段:得不到表扬也没关系,只要与众不同就好了。

不过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们的行为原理还没到做坏事的地步,只是追求特立独行。积极的孩子会通过破坏社会或学校的小规则,也就是通过“恶作剧”来博取关注。比如上课捣乱、捉弄老师、纠缠不休等。他们绝不会真正地触怒大人们,班级里逗笑的人也有不少会得到老师或朋友的喜爱。而消极的孩子们会企图通过扮演无能来引起关注、获得特别的地位,比如表现出学习能力极其低下、丢三落四、爱哭等一些行为特征,希望以此来获得关注。

处于第二个阶段的孩子们其实活得很简单,也不太难对付。跟第一个阶段一样,我们只需要通过“尊重”的方式告诉他们,其本身就很有价值,并不需要非常特别。难处理的是第三个阶段之后的情况。

第三阶段:权力争斗

当孩子的问题行为进入第三个阶段,他们的目的已经发展为“权力争斗”:不服从任何人,反复挑衅,发起挑战,企图通过挑战胜利来炫耀自己的“力量”,并以此获得特权地位。

这是相当厉害的一个阶段。积极的孩子们用脏话来谩骂、挑衅父母或老师,有的脾气暴躁、行为粗鲁,有些甚至去抽烟、偷盗,满不在乎地破坏规则。消极的孩子们则会通过不顺从来发起权力争斗,无论再怎么被严加训斥依然拒绝学习知识或者技能,坚决无视大人们的话。他们也并非特别不想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必要,只是想通过坚决不顺从来证明自己的“力量”。

很多父母或老师此时都会被激怒,采取斥责教育的方式。但是,这样做其实正中下怀,“战意正盛”的他们会在心中窃喜自己发起的连续对打拉开了帷幕,不断强化自己的行为加以反

对于教育者而言,此时正确的做法其实是退出他们的战场。这种做法有点反常识,我们先介绍完这五个阶段再加以展开。

第四阶段:复仇

我们前面说的三个阶段,称赞的要求、引起关注以及权力争斗,本质都是希望更加尊重我的渴望爱的心情的体现。

现这种爱的欲望无法实现的时候,人就会转而寻求憎恶,向不爱自己的人进行爱的复仇。他们的深层目的在于,既然已经知道对方不会爱自己,那就索性追求让对方在憎恶的感情中关注自己。有点像小说里因爱而不得而黑化的大反派。

进入复仇阶段的孩子们并不选择正面作战。他们的目标不是坏事,而是反复做对方讨厌的事。

阿德勒认为,所谓的跟踪狂行为就是典型的复仇。那些跟踪狂们十分清楚对方很讨厌自己的这种行为,也知道根本不可能借此发展什么良好关系。即使如此,他们依然企图通过憎恶或者嫌弃来想办法建立某种联系。另外,自残行为或者自闭症在阿德勒心理学看来也是复仇的一环,他们是通过伤害自己或者贬损自己的价值来控诉“我变成这样都是你的错”。当然,父母会十分担心并且万分痛心。如此一来,对孩子们来说,复仇就成功了。

在这个阶段暴力或粗话逐步升级就不用说了,甚至有不少孩子加入不良团伙或反社会势力参与犯罪。另外,消极的孩子则会变得异常肮脏或者是沉溺于一些令周围人极其反感的怪异癖好等。总之,复仇手段多种多样。

这个时候教育者能做的事已经没有了,因为越想插手去管,孩子们就越认为找到了复仇的机会,继而进一步升级不良言行。这种情况下只能求助于完全没有利害关系的第三方,也就是说只能依靠其他教师或者是学校以外的专业人员。

然而,还有比复仇更麻烦的最后一个阶段。

第五阶段:证明无能

前面的四个阶段,问题孩子们为了获得关注可谓想方设法、绞尽脑汁,但如果都没有成功,父母、老师、同学大家对自己甚至连憎恶的感情都没有,无论是班级里还是家庭中,都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的话,这时孩子们就会进入最麻烦的第五阶段——证明无能。

这个阶段的孩子们已经对人生绝望,开始打心底里厌恶自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因为没有任何人在意自己。为了避免再次体会这种绝望,他们选择逃避一切课题,试图向周围人表明自己是无能的。

他们主动放弃一切,不去从事任何课题也不对事物做任何思考,厌世性地拒绝一切课题和周围人的期待。可怕的是最后,连他们自己都对自己的无能深信不疑。真正进入第五个阶段的孩子们在装傻的过程中有时甚至会被怀疑患了精神疾病。

他们的愿望就是希望周围人不要对自己有任何期待和干涉,希望周围人能够放弃自己。父母或老师越想插手去管,他们就越会用更加极端的方式去证明无能。这时的教育者彻底束手无策,哪怕对于这方面的专家来说也是相当困难的任务。


那么,教育者到底要如何防止孩子们出现问题行为呢?今天有点爆字数了,我将在明天的推送《赏罚的恶果(下)》中具体说明。

明天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