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教育,这可能是一篇颠覆你认知的文章

 夏1289辉 2017-07-17

对你的学生或孩子,你批评过吧?表扬过吧?

都做错啦!你应该“不管”他们。

这个一看就大错特错的观点不是我提的,是和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心理学三巨头”的阿德勒倡导的。所以先别着急否定,先看看他说的有没有道理。

关于教育,这可能是一篇颠覆你认知的文章

一切为了自立

阿德勒心理学中最重要的观点叫“课题分离”。

人生中的一切事物都根据“这是谁的课题?”这一观点划分为“自己的课题”和“他人的课题”来考虑。

比如,假设我是个被别人讨厌的人,我的心情肯定不好,一般情况下一定会想方设法获得别人的好感和认可。但是,阿德勒认为这样做不对。别人如何评价我的言行以及我这个人,这是别人的课题,我根本无法掌控。即使我再努力,别人也许依然讨厌我。

因此,阿德勒说:“你并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着,别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着。” 不必畏惧他人的视线,不必在意他人的评价,也不需要寻求他人的认可。尽管去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路。也就是说,既不要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要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到底是谁的课题,辨别方法其实很简单,考虑一下“带来的结果最终由谁承担”。

这就说到了孩子教育问题。

如果孩子不学习,父母必定会加以训斥并强迫其学习。但是, “孩子不学习”所带来的结果——总之就是考不上理想学校或者难以找到工作之类的事情——的承担者是谁呢?无疑是孩子自己,而绝对不是父母。

也就是说,学习是“孩子的课题”,父母不应该干涉。

不该干涉孩子——相信广大父母和老师们看到这,肯定都大摇其头了吧?

让我们想想,我们通过实施教育想要孩子变成什么样——一个合格的成人,对吗?简而言之,教育的目的就是“自立”。

注意,不是“干涉”孩子自立,而是“帮助”孩子自立。

其实就算你想干涉孩子的课题,也干涉不了。就像谚语说的——“你可以把马强拉到水边,但也不能强迫其喝水”。

那应该怎么帮助他呢?

在课题分离的前提下,帮助他用自己的力量去解决,你只能他需要时,在旁边提供帮助。记住,直面课题的必须是其本人,下定决心的也必须是其本人。你只是在他需要时提供帮助。

从哪里开始?

具体从哪里开始帮助他自立呢?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尊重”。

听起来好像是废话,但其实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尊重是什么——“尊重就是实事求是地看待一个人并认识到其独特个性的能力”。

实事求是地去看待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不可替代的“那个人”。并且,要努力地使对方能成长和发展他自己。

所以,不要试图改变或者操控眼前的他人。不附加任何条件地去认可“真实的那个人”。这就是最好的尊重。并且,假如有人能认可“真实的自己”,那个人应该也会因此获得巨大的勇气。

那么尊重的第一步又在哪?

关心他的兴趣。

例如,孩子们爱玩你根本无法理解的游戏,热衷于一些面向孩子的无聊玩具,有时还读一些与公共秩序和社会良俗相违背的书籍……无论在你看来是多么低俗的东西,都首先试着去理解一下它到底是怎么回事。自己也去尝试一下,偶尔再和他们一起玩玩。不是“陪你玩”,而是自己也投入其中愉快地享受。这时孩子们才会真正感到自己作为一个人被认可、被“尊重”、被平等对待,而不是仅仅被当作一个孩子。

“关心他人兴趣”不仅仅适用于孩子。这是所有人际关系中都必需的尊重的具体的第一步。无论是公司里的人际关系还是恋人间的关系,抑或是国际关系,在各种关系中我们都需要对“他人兴趣”给予更多关心。

关注他的兴趣之后,该怎么做?

你该常想想这个问题:“假如我拥有和他一样的心灵和人生情况会如何?”

用他的眼睛去看,用他的耳朵去听,用他的心去感受,那么你就能进入他的世界。

上面这一切的意义,不只是你单方面的尊重。关键在于,在这个过程中,你教会了孩子一切人际关系中的第一步:“尊重”。尊重是会传染的。

尊重孩子们自己的决断,并帮助其做出决断。并且,告诉孩子自己随时可以为其提供帮助,并在不太近但又可以随时提供帮助的距离上守护他们。

即使他们自己做出的决断以失败告终,孩子们也学到了“自己的人生可以由自己选择”这个道理。

没错,这样的他就能成功“自立”了。

下面,再讲讲我们和孩子间的关系应该是什么样的。

不能批评,该找“目的”

孩子受批评,多是因为做错事。做错事的原因只有两种。

一是他不知道那是不好的事。比如孩子在玩耍中杀死虫子,那是因为他不知道生命的价值和别人的痛苦,我们需要做的不是斥责而是用理性的语言教导。

二是他明知故犯。他明知道这样不对,还明白会被责骂,为什么还会去做呢?

下面我们就研究一下更深层的心理动机,行为背后隐藏的“目的”。

明知故犯的行为,都出于下面这5种目的:

阶段一:要求称赞。为了得到别人的称赞,做“能获得表扬的事”。如果得不到别人的表扬和关注,努力就失去了意义,很快失去积极性。

阶段二:引起关注。得不到表扬,就要与众不同,通过恶作剧来引起关注、获得特别的地位。比起自己的存在被忽视,被批评要好得多。

阶段三:权力斗争。为了炫耀自己的力量,并以此获得特权地位,开始用脏话或破坏挑战父母或者老师。消极的孩子则会通过“不服从”来发起权力斗争。

阶段四:复仇。上面说的“要求称赞”“引起关注”“权力斗争”的目的都是“希望更加尊重我”。当这些无法实现时,人就会转而寻求“憎恶”,会反复做“对方讨厌的事”,通过伤害自己来控诉“我变成这样都是你的错”,如果老师或者父母因此万分痛心,复仇就成功了。说白了,他们还是想通过“被憎恶”来和大家建立联系。

阶段五:证明无能。无论做什么都得不到认可,甚至大家对自己连憎恶的感情都没有。为了让“大家别再对我有所期待”,他们就会想尽办法证明自己有多么无能:赤裸裸地装傻,再简单的问题都不愿去解决。很多这个阶段的孩子被怀疑换了精神疾病。

很可怕,对吗?万幸,大部分问题行为仅仅处在“权力斗争”阶段,为了防止进一步恶化,教育者的作用非常大。

看出来了吧?一切行为的关键在于“目的”。

我们回溯下,这五个阶段的“目的”,就是要争取“归属感”,也就是“确保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特别位置”。

那么你也就该明白了:被批评正是他们希望的事情,这会让他们觉得自己是特别的存在。

那么你应该怎么做呢?

多数老师或家长都会翻旧账,问原因,这就错了!别去执着于“无法改变的事情”,应该正视眼前“可以改变的事情”。

这就引出了第一个教育方法:你应该关注他们做出错误行为背后的“目的”,与他们一起思考“以后怎么做”。

不能表扬,追求“悦己”

不光不能批评,你也不能表扬。

孩子见别人得到表扬,就会心生愤懑,自己得到表扬则会自鸣得意。

这样,孩子周围的环境就会被以“被你褒奖”为目的的竞争关系所支配。

把孩子置于竞争关系下,孩子就会形成“他人都是敌人”或者“人人都在找机会陷害我”的生活方式(世界观)。

这就坏了!真正健康的关系,不是竞争关系,而是协作关系。学生应该有的是“人人都是我的同伴”之类的生活方式才对。

问题出在哪?

“目的”错了。

孩子做任何事的“目的”都不该是被你认可,被你褒奖。当然,也不该是前面说的“批评五大阶段”里的“被人关注”。

“目的”应该和别人无关。

健康的目的应该是“追求自己的认可”,健康的竞争对手应该是“自己”。

要的是平等关系

不管是前面说的批评还是表扬,说白了,根本错误在于:认为自己高人一等。

不与任何人竞争,只和自己赛跑。与他人之间即使存在知识、经验或能力的差异也没有关系,与学业成绩、工作成果没有关系,所有人一律平等,并且尽力与他人协作,这样的关系才会给人带来幸福感。

所以,你和你的孩子或学生,就要首先建立这种平等关系。

再说白了,作为一个教师或父母,也应该作为一个平等的朋友来面对学生或孩子——

教育不是“工作”,而是“交友”。

教育的真正目的

我们教给学生或孩子的,是“知识”。“知识”不仅仅指学问,还包括人如何幸福生活的“知识”。也就是,人应该如何在共同体中生活,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才能在共同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认识“我”,认识“你”,了解人的本性,理解人的理想状态。阿德勒把这种知识叫作“人格知识”。

教育的关键就在于这种“人格知识”,其目标如下。

我们行为方面的目标有以下两点:

(1)自立。

(2)与社会和谐共处。

而且,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也有以下两点:

(1)“我有能力”的意识。

(2)“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

不仅仅是教育现场,即使对于我们这些莫名感到生活艰辛的成年人也是一样。因为也有很多成年人无法达到这些目标,为社会生活所苦恼。

这篇文章,文章里讲的阿德勒心理学,这些心理学知识的来源《被讨厌的勇气》和《幸福的勇气》,就是教导这些“人格知识”的。

关于教育,这可能是一篇颠覆你认知的文章

这两本书获得了蔡康永、樊登、动机在杭州等人盛赞推荐,在日本先后成为亚马逊年度销量冠军,《被讨厌的勇气》中文版豆瓣评分8.5,被网友评价为“犹如一把钢刀,直接地刮着灵魂上的毒”,最新续作暨完结篇《幸福的勇气》刚刚引进中国大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