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放手不是放任,用阿德勒心理学处理亲子关系

 用珠宝装饰自己 2018-01-23

本文主要论述,《被讨厌的勇气》这本心理学书籍的第三夜“割舍别人的课题”,在亲子关系上的应用。

对这本书,我相见恨晚。以往都以弗洛伊德“决定论”的固有思维逃避着人生的任务。找出来各种理由,却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最重要的是缺乏改变的勇气。

1.阿德勒心理学批判了“赏罚教育”

只要采取适当的行动,就会得到赞赏;万一做出不当的行为,则要接受处罚。

阿德勒对这样的赏罚教育提出了严厉的批判。

因为实施赏罚教育后,将衍生出一种错误的心态:“如果没有人称赞我,就不采取适当的行动。”“如果没有人处罚,就做出不当的行为。”

2.不要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而活

在犹太教的教义中,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倘若你不为自己的人生而活,究竟谁要为你的人生而活?”

你过的是属于你自己的人生。如果要问为谁而活,毫无疑问是为了你自己。

请记住,如果你“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望而活”,那么别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望而活”。所以当别人不能如你所愿地行动时,你不可以因此动怒,因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

3.课题的分离

假设有一个很不用功的小孩。上课不听讲,也不做习题,连课本都丢在学校。如果你是他的父母,你会怎么做?

孩子要不要用功读书,或是要不要和朋友出去玩,这原本是“孩子的课题”,而不是父母的课题。

如果孩子选择了“不用功读书”,那么最后要接受这个决定所导致的结果,例如功课跟不上,无法进入心目中理想的学校等等,不会是父母,毫无疑问的,就是孩子自己。也就是说,用功读书是孩子的课题。

世上的父母的确常常说“这是为你着想”这句话。但很明显的,父母们是为了自己的目的,也许是为了体面或虚荣心,或是为了满足支配欲等所采取的行动。

也就是说,不是'为了你”,而是“为了我”。正因为孩子察觉到这种欺骗行为,才会有反弹举动。

4.放手不是放任

这里必须注意的是,阿德勒心理学并不鼓励放任主义。所谓的放任,是完全不知道孩子在做什么,也不想知道。我所说的不是那样,而是清楚知道孩子在做些什么,在身旁守护他。

以读书来说,可以事先让他知道这是他自己的课题,如果他想要用功读书,你会随时在身旁提供他需要的支援。但是绝对不要干涉孩子的课题。在孩子没有提出请求的情况下,不要一一插嘴干涉。

5.“相信”的含义

所谓的“相信”,其实也是一种课题分离的行为。相信别人,这是你的课题,可是别人对你的的期望或信任要怎么反应,却是别人的课题。

如果不把握这个分际、划清界线,还要一意孤行地将自己的期望强行加诸在别人身上,立刻会变成一种骚扰式的“介入”。

6.保持恰当的距离

只有自己可以改变自己。彼此之间保持一个适当的距离,只要一伸手就可以够得到,却不介入或干涉对方,是很重要的。

把课题分离,并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倒不如说,介入别人的课题才是以自我为中心。父母强迫孩子用功读书,连出路和结婚对象都要插嘴,没有什么做法比这些还要自我的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