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阿德勒十日谈3:课题分离与自由

 敏而好奇 2022-03-18

专注高效学习,深度思考,自我成长

大家好,我是Mien。

最近在细读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的阿德勒心理学系列,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被讨厌的勇气》和它的姊妹篇《幸福的勇气》这两本书。读的过程中有太多的话想说,索性写成一个十日谈系列,一边给大家介绍里面的主要内容,一边来把我想说的话慢慢唠给大家听。

今天是聊阿德勒的第三天,来聊聊大家都特别关心的“自由”这个话题。

匈牙利诗人在一百多年前写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我至今还记得我第一次看到这首诗的时候的反应——惊为天人,深以为然。没有什么比自由更可贵的了。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自由究竟是什么呢?

如果自由仅仅指的是财务自由,似乎有些说不过去。我们都知道那些财务自由甚至大权在握的人并没有感受到自由或者幸福。自由所指代的情形明显比这些更加美好、更加诱人。

聪明的小伙伴可能已经想到了,昨天我们提到,人际关系是一切烦恼的来源。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被他人包围着,都是活在与他人的关系之中的社会性的“个人”,无论如何都逃不出人际关系这张坚固的大网。那么自由,至少应该意味着在人际关系中的自得。

我想请大家思考一下,人际关系中的自得是什么样的呢?是得到所有人的认可吗建议大家得出答案后,再继续往下看。

阿德勒心理学中,明确反对寻求他人的认可这种行为。

之所以人们都执着于寻求他人的认可,很多时候是赏罚教育的结果,即做了恰当的事情就能够得到表扬,而如果做了不恰当的事情就会受到惩罚。

阿德勒严厉批判这种赏罚式的教育。

因为在赏罚式教育之下会产生一种错误的思维方式,那就是“如果没人表扬,我就不去做好事”或者是“如果没人惩罚,我也做坏事”。很明显,这是一种不正常的想法。

一直关注我的小伙伴可能已经意识到了,这种思维方式正是外部动机的表现!而幸福的人无一不是内部动机驱动的。外部动机驱动的人总是过于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按照别人的期待去生活,这就相当于舍弃真正的自我,活在别人的人生之中。可以说与自由已经毫无关系了。

那么,如果我们想要获得人际关系中的自由,究竟要如何做呢?

对此,阿德勒给出的答案是:课题分离。(没错,这个阿德勒心理学最出名的词语终于出现了哈哈哈:D)

阿德勒心理学告诉我们,当我们面对一件事情时,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判断当前事情是谁的课题。然后进行课题分离——哪些是自己的课题,哪些是别人的课题,冷静地划清界限,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给出的具体而且有可能彻底改变人际关系烦恼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观点。

辨别究竟是谁的课题的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就可以了。

比如孩子不想学习,那么由这种决断带来的后果一一例如成绩不好、无法上好学校等——最终的承担者不是父母,而是孩子。那么结论就是学习是孩子的课题。

当然,阿德勒心理学并不是推崇放任主义。放任是一种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孩子在做什么的态度,阿德勒心理学的主张是在了解孩子干什各的基础上对其加以守护。如果就学习而言,告诉孩子这是他自己的课题,在他想学习的时候父母要随时准备给予帮助,但绝不对孩子的课题妄加干涉。在孩子没有向你求助的时候不可以指手画脚,这就是尊重孩子的课题的表现。

“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阿德勒心理学中的心理咨询辅导以及对别人的一切援助都遵循这句谚语。我们需要注意把控好这两者之间的度,如果没有把马带到水边,那就是放任主义,没有做好属于我们自己的课题;而如果无视本人的意愿而强迫其“改变”,强迫马喝水,那就是分不清自己和他人的课题,结果只会产生更加强烈的反作用伸伸手即可触及,但又不踏入对方领域,保持这种适度距离非常重要。

相信大家现在已经认识到不干涉他人课题的必要性。那么对于他人干涉自己课题的情形,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答案很简单,我们前面反复提到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由此得出的结论就是:自由就是追求从人际关系中解放出来。更直白地说,就是不在意其他人的看法和要求,哪怕被讨厌。也就是说,拥有“被讨厌的勇气”。既不是自以为是,也不是将错就错,只是分离课题。明白即使有人不喜欢你,那也并不是你的课题。

“应该喜欢我”或者“我己经这么努力了还不喜欢我也太奇怪了”之类的想法都是一种干涉对方课题的回报式的思维。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

作为马的引路人,只有当我们不再有强迫马喝水的想法,我们才能在带马去河边的路上更加自得,更加坦然,更加喜欢自己;而作为马,自己想喝水就喝,不想喝水就不喝,不去在意引路人会因此失望甚至讨厌自己,这样的勇气,就是自由的勇气。

OK,以上就是阿德勒十日谈第三天的全部内容啦。如果你能看到这里,那我真的是非常爱你啦!
我们今天聊的内容是人际关系中的课题分离,但实际上,课题分离只是人际关系的出发点。那么,人际关系的”终点“在哪里呢?
我们明天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