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溺爱”本质上是一种抛弃

 昭德心理官方 2022-08-12 发布于北京

憎恨学校的中学生

小昂今年13岁,本应该是读初一的他,已经辍学在家近半年之久。刚开始时,还尝试去打一些零工,想不依赖父母独立生活。但是,做了几日之后就放弃了。现在整日和一帮社会上的青年混在一起,他父母也奈何不了他,反而为了怕他在外面因为没钱,而去做一些偷鸡摸狗的事,所以,对他的各种要求基本上都予以满足。

图片来源:《逃学威龙》剧照——上学如同坐监狱

但是,即使是这样,他也没有让父母省心,经常和他人因为一些琐事闹矛盾,进而大打出手。最近,因为打架再一次被抓进了派出所,其父母在警察的帮助下,才说服他前来接受心理咨询。在咨询中,他把自己不愿意去学校的原因归结为校园欺凌。

他妈妈是一位小学老师,在三年级之前,他一直在妈妈带的班里就读。到了三年级,妈妈就没有再带他们班。也就是在这一年,一位和他有矛盾的同学,教唆整个班级的同学都不理他。让他备受同学们的排挤。

五年级时,他实在受不了同学们的冷落,就要求父母给他换一个学校。父母也答应了,花高价把他安排到一所私立学校就读,但是,在新学校里他依然受同学们排挤,为此他没有少和同学们发生摩擦。

而到了初中之后,没几天他就和一位同学打了架,从那以后就不愿意再回学校。现在,只要提到上学他就愤怒不已,感觉让他去上学就是逼他去死。

图片来源:《少年的你》剧照——冷暴力也是一种欺凌

来自于父母的“客观”视角

对于小昂所述自己遭遇校园欺凌的说法,他的父母有着更“客观”的看法。他们认为是因为从小太娇惯他,才导致他形成了自我中心的性格,做什么事都要随着自己的性子。而所谓的“校园欺凌”都是他胡编乱造出来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不去上学。原来,小昂的父母在年近40才有了小昂,可谓是老来得子。所以,自幼对他的约束比较少,做什么都随着他。但是,在小学三年级之前,小昂的所有表现还是比较正常的,甚至是有些“超常”。上进心很强,做什么事都要争第一。上学要第一个到校,考试要第一名,排队要站第一位,等等。他父母也尽量的想方设法的满足他,他自己也比较的努力,在一、二年级时,他还是表现的比较优异的。但是,到了三年级,不知道什么原因,小昂的成绩开始下滑,不仅仅无法保住第一的位置,甚至连普通的孩子都不如了。所以,接下来就事故不断,直到今年上了初中退学。孩子退学虽说是他们不愿意看到的,但是,对于他们来说未必不是一种解脱。

图片来源:网络

孰真孰假?

为了更好的了解小昂的真实状态,咨询师给他做了一次五行图投射测试。五行图如下:

从图上可以看出,小昂感觉整个世界的人都不理解他,为了博得大家的理解,他努力的保持自己情绪的平稳,和身边的人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但是收效甚微,以至于现在有着明显的抑郁情绪,陷入一种抑郁的状态。而且,他对别人的评价很敏感,这应该是他经常和他人发生冲突的根本原因。所以,小昂并没有像他父母所说的那样,是为了逃避上学而胡编滥造出“校园欺凌”的话来欺骗大家。事实上,这就是他多年来的真实感受。因为,他感觉无论他怎么努力,都无法让周围的人满意。

“溺爱”与“抛弃”

一个人来到世上,在度过最艰险的前两三年之后,也就是度过肛欲期之后,他们对于“母爱”的需求,就开始渐渐的让位于“父爱”。缺少母爱当然是危险的,缺乏母爱的孩子,会长时间生活在焦虑之中,这会严重的影响他们的心理发展,甚至是生命健康。为了得到充分的母爱,一个孩子天生就具备很多的能力和技巧,来去激活身边人,尤其是照顾他们的人的母性。所以,做好一个母亲其实并不是一件难事。首先,产后身体内大量的激素的调整,会给妈妈们很多本能上的支持。其次,就是孩子们也会“引导”妈妈去做一个好母亲。

图片来源:《孤儿泪》剧照——没有母亲的理解、父亲的引导,小昂与孤儿无异

而父爱同样对孩子来说,同样也非常的重要。而且,想做好一个父亲却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首先,作为一个父亲缺乏先天的本能的支持,其次,作为父亲最重要的职责就是引导孩子用文明的方式适应环境。所以,他们也不能够得到孩子们的“引导”。但是,和刚出生的婴儿天生就渴望“母爱”一样,每个孩子在进入到潜伏期之后,也会渴望得到充沛的“父爱”。如果父爱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主动的采取一些方式和方法,来弥补父爱的缺失。小昂采取的方式,就是“事事争第一”。因为被父母“溺爱”,所以,小昂的社会化历程是缺乏“父爱”的。为此,在和其他人的关系中,他不得不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他对别人评价的敏感,以及事事争第一,其实都是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可。以此,来减少自己对于人际关系的恐惧。而在尝试失败之后,为了战胜内心里对人际关系的恐惧,他就会采取主动出击的方式。所以,他才会不停的和同学、朋友们发生冲突。这种情况严重时,可能会诱发“被害妄想”。

父爱如山,父亲对孩子的爱,从来不是以直接满足孩子的需要的方式进行的。相反,父爱是给孩子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制造各种各样的“障碍”,然后引导他们避过这些障碍,在经过一番曲折之后,再满足自己的需要。这个过程不仅仅是社会的要求,同时孩子自己内心里,也有着相应的情感需要与之相对应。

图片来源:张平《抉择》的这句话是对父爱很好的描述

而如果一个爸爸认识不到孩子的这些需要,以及自己作为一个父亲的真正责任。那么,他们的孩子体验到的就是一种被父亲抛弃的感觉。他们要么去寻找其他的男性替代,要么就是用其他的方式予以代偿。但是,不管怎么样,都会造成他们在“成人”的道路上平添险阻,甚至让他们的一生因此而折戟沉沙。

END

(文中部分图片均来源网络,侵权可联系删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