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余年来只有张仲景《伤寒论》“经方”组方是科学精准的靶向用药

 网摘文苑 2022-08-12 发布于新疆

宋饭《伤寒论》16条“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267条“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其中“脉”《内经》指皮、肉、脉、筋、骨统称为“脉”为五诊,故《脉经》以之为名,统诊全身。“证”指疾病发作时的部位及表现出来的症状体征。“逆”是指阴与阳、气与血不相顺接为“逆”,指症状的病变部位动、静脉血液交替运行出现异常,诊断明确后用相应的法则进行治疗。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发”乃开启,“散”散开;“涌”乃上行,“泄”乃下出。

《灵枢.五味论》、《素问.宣明五气篇》:“辛走气,甘走肉,酸走筋,苦走骨,咸走血。”

肺主气(皮),脾主肉,肝主筋,肾主骨,心主血脉。)…“温升寒降”、“温汗寒下”。

“五行”定位置:在自然界(东、西、南、北、中),在人身(左、右、上、下、中)。“阴阳”定性质(阴寒、阳热);“五味”定部位,(皮、肉、脉、筋、骨)“寒热”定属性,(温汗寒下)。

人体外为阳、内为阴,外而皮、肉、络(静脉血液)为阳;内而筋、骨 、经 (动脉血液)为阴。人体上半身为阳,下半身为阴,心居中土。

药物的四气五味(辛、甘、酸、苦、咸;温、热、凉、寒。)乃中医治病之根本,正确认知中药的四气五味,方知药物治病之原理。凡药物若具备五味三性著录齐备者为合格。(五味三性:辛、甘、酸、苦、咸;寒、温、平。)

自古以来,只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经方完全在西汉以前古文经学正确中医药基础理论指导下加以应用而治疗疾病的,且所用药物大都依据正确的古本《神农本草经》。

三麻杏汤类方:

麻黄(苦、温),桂枝(辛、温),杏仁(甘、温),甘草(甘、平),石膏(辛、微寒),薏苡仁(甘、微寒)。

1、麻黄汤即麻杏桂甘汤——桂枝(辛、温)——无汗恶寒、身痛。

2、麻杏薏甘汤——薏苡仁(甘、微寒)——日晡潮热、一身尽痛。

3、麻杏石甘汤——石膏(辛、微寒)——汗出而喘。

三方同有麻黄、杏仁、甘草三味,其它一味药物性味之变则治病大异。是因为改变一味不同的药物,其作用的部位与性质发生了改变而治疗不同的疾病。

三苓桂汤类方:

茯苓(甘、平),桂枝(辛、温),甘草(甘、平),苍白术(苦、温),五味子(酸、温),大枣(甘、平)

1、苓桂术甘汤——头眩——术(苦、温)

2、苓桂味甘汤——气上冲胸咽、小便难而时复冒———五味子(酸、温)

3、苓桂枣甘汤——脐下悸、欲作奔豚——大枣(甘、平)

其它经方类同,对照下图一目了然:

文章图片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