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宁夏摄影人】20年前,我镜头下的西海固

 源源不断 2022-08-12 发布于宁夏

他们是来自宁夏的摄影人,他们的摄影作品题材不同、角度有别、风格各异。他们用镜头记录时代,记录脚下的这片土地和生活的人们。一张张图片后面是他们对世界、对社会、对文化、对传统、对生活、对人生的观察、思考、探究与发问。感谢宁夏摄影家协会给予本栏目的专业推介,让更多的宁夏摄影人走入读者视野,用摄影作品响亮地发出宁夏声音。

——编 者

20年前,我镜头下的西海固

撰文、摄影/王健

图片

2002年入冬以来,六盘山地区瑞雪不断,空气中弥漫着湿润。气象资料显示,固原市2003年的气候是有气象记录以来,除1964年外,第二个好年份。摄于2003年4月18日

  2002 年年底~ 2004 年年初,我在《宁夏日报》固原记者站任驻站记者。一年多的时间,我拿着一台只有 100万像素的佳能 EOSD60 数码相机,跑遍了固原市的山川沟梁,拍摄了上万张照片,留下了大量的影像资料。这些影像资料较完整地记录了西海固人民在退耕还林(草)恢复生态、脱贫攻坚奔小康的时代征程中一些难忘的历史画面。

  在我结束驻站,返回银川的 2004 年,随着西海固主体区域之一——海原县划归新成立的中卫市,在我个人的理解中,西海固在行政区划的概念上不存在了。

图片

2003年,西海固地区较富裕农家厨房的标配

图片

2003年,在西吉县火石寨景区,有一群身手敏捷的孩子,他们徒手登山,捡拾游客遗弃的饮料瓶

  2021年起,随着西海固地区整体告别绝对贫困,贫瘠甲天下的西海固不存在了,随之而来的是一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西海固。

  20 年前追求时效的新闻摄影作品,20 年后变成了记录现实和保存历史的纪实摄影资料。在尘封 20 年的影像中,我看到了当年西海固地区的广大群众在大山深处苦苦挣扎、勉强果腹的窘境,他们与天斗、与地斗的坚韧和不屈,以及在生活一步步改善后脸上露出的笑容。在影像中,我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那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心心念念西海固,庆幸自己20年前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了西海固人民在“剁开一粒黄土,半粒在喊渴,半粒在喊饿”的土地上不屈不挠地与贫苦抗争的历史。

  2003221日,元宵节刚过,我在固原汽车站拍到了年轻人不再“猫冬”外出打工的画面。“猫冬”的习惯在宁夏农村由来已久,每到冬季,田里没了农活,乡亲们或走亲串友,或聚在一起嗑着瓜子谝闲传,还有少数人酗酒、耍钱……“猫冬”一直要“猫”到农历二月二以后。2003 年,年轻农民不再“猫冬”,这不仅仅是生活习惯的改变,更重要的是观念的更新和思维方式的改变,这种变化正静悄悄地推动着西海固地区的进步。

图片

2003年2月21日,元宵节刚过,西海固地区的年轻人一改老一辈“猫冬”的习惯,外出打工了

图片

2003年2月23日,农历正月二十三。隆德县联财镇张楼村的村民在家门前燎疳

  燎疳是西北地区传统的春节习俗,流传于民间,历史悠久,以致有“正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燎疳”的民谚。2003 2 23 日,农历正月二十三,我在隆德县联财镇张楼村拍到了村民在家门前燎疳的场景。

  2003 2 28 日,我见证了固原市原州区大湾、蒿店、什字三乡(镇)的行政区划调整动员会上的决绝与悲壮。

  固原市原州区田洼林场的退休职工张立成是北京知青,退休后承包了一些苗圃培育树苗。退耕还林还草后,他遇上了好政策,既为退耕还林做了贡献,又增加了收入,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中国社会科学院林燕平博士致力于“中国地区收入差距”课题的研究。为获得西部地区最基层的产业结构、人口、教育真实情况,她报名参加“博士服务团”到宁夏社科院挂职。在固原市原州区红庄乡,她以一个农民的身份一住就是近 20 年,2003 年春节也是在红庄乡过的。那年,她完成了对140多户农家的入户调查工作,获得了大量珍贵资料,找到了课题的支撑点。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图片

2003年1月2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宁夏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林燕平只身一人来到固原市原州区红庄乡驼巷村,挨门逐户地调查当地农民的生活、人口和受教育情况

  2003 3 22 日,我拍到了农民杨如祥开着自家的手扶拖拉机,在固原市原州区清水河畔观看“清水河工业园区”开工建设奠基仪式的瞬间。祖祖辈辈在这土地上刨食的农民瞬间转变了身份,这是城市化进程的缩影。

  年长一些的人都记得,2003 年以前,固原有种交通工具,人称 “328”的蹦蹦车。近 2000 辆蹦蹦车虽然给人们出行带来了便利,但暗藏着极大的安全隐患。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功能的改变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仿佛一夜间,不知从哪儿冒出来了花花绿绿的夏利、奥拓、福来尔等出租车,我用照相机记录下,有了题为《出租车来了 蹦蹦车走了》的报道。

  闽宁协作是中国扶贫史上的一个创举。1998 年开始,福建帮扶干部和技术人员先后在彭阳县、固原市原州区、海原县建立了 5 个推广示范点、600 多个示范大棚,2002 年产鲜菇 200 多吨,示范户人均增收 700 元,经济效益可观。双孢蘑菇作为绿色天然食品,社会需求旺盛,但它不喜高温,每到夏季,一些主产地便出现断档。固原市具有独特的冷凉气候资源,正好打了一个反季节的时间差。2003 年,福建、四川、兰州、银川以及固原市本地的蘑菇贩子,每天最多向外地运送 50 多吨新鲜的双孢蘑菇。这一年固原市鲜双孢蘑菇的日产量达到 100 多吨,新鲜的双孢蘑菇一旦卖不出去,就会给农民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这急坏了福建援宁挂职干部杨丽卿,于是就有了《女副市长急寻蘑菇商贩》。帮助西海固人民脱贫攻坚的不仅有福建人,还有山东人。老付是山东省寿光市农发集团的农民技术员,2002 7 月,受寿光市农发集团委派,到寿光市在固原市原州区援建的“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园”承担蔬菜种植技术指导工作。他不分白天黑夜,没有节假日,整日泡在温棚里,手把手地教农民怎样打垄、分畦,如何授粉、掐头,何时换气、施肥。2003 年春节,看着农民们喜气洋洋地销售第一批蔬菜,老付喜极而泣,躲在温棚里,用满是老茧的手擦拭着怎么也抑制不住的泪水,他为乡亲们高兴。

  固原市的紫外线强,水质硬,对人的皮肤损伤大,过去满街都是“红二团”。毕业于青海医学院的固原人贺莉,看准固原市美容市场的巨大潜力,回故乡办起了高起点的专业美容院,生意火爆。《美丽着山城的美丽》记录了下西海固人民在奔小康的路上对美的追求。

  2003 5 1 日,宁夏在全国率先实施“禁牧封育”政策,千百年来放养的动物一律“下山进圈”。农牧民不习惯圈养,便在晚上赶着羊上山偷牧。封山禁牧会不会半途而废?农牧民的利益怎样维护?带着这些思考,我连续一个月到农牧民家采访,半夜上山追踪“上夜班的羊”,发现农民赶着羊群“上夜班”是情非得已,于是我呼吁“有关部门应尽快拿出对策”。《固原羊只“上夜班”》在“非典”题材成为当年获奖焦点的情况下荣获中国新闻奖。

  小鸿沟村是海原县郑旗乡老鸦行政村的一个自然村。2003 年,全村 32户村民、146 人,人均年收入不足 460 元,粮食亩产不超过 25 公斤。因为偏僻,这里几乎与外界隔绝,即使去最近的村子,也要翻几座山、过几道峁。因为穷,村里一直没有学校。去离这里最近的一所小学,也要走上近 10公里的山路,所以孩子们只能整天与牛羊为伍,从小便和父母一起在庄稼地里“经营”全家的生计。20037 月,自治区检察院的扶贫小分队进驻小鸿沟村。他们捐资 8000 元,兴建了当地历史上第一所学校。闻讯的我徒步 4 公里,拍摄了摄影故事《把爱写进未来》。

图片

2003年6月9日,固原人贺莉开的美容院内。毕业于青海医学院的贺莉看准了固原市美容市场的巨大潜力,回故乡办起了高起点的专业美容院

图片

2003年,赶着羊群“下夜班”的小女孩

图片

2003年7月28日,对海原县郑旗乡的小鸿沟村来说,是“划时代”的一天。自治区人民检察院的扶贫小分队走进了小鸿沟。为了村里25个适龄儿童的明天,他们捐资8000元兴建当地历史上第一所学校。初中文化程度的村民杨明兰成为这所小学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老师

  起点是西海固的大山深处,终点是经济发达的福建省。一群西海固地区的孩子将跋山涉水 2000 多公里,去开辟崭新的生活。外出打工挣钱,被称为不怕天灾人祸、旱涝保收的“铁杆庄稼”,当年是西海固地区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今天孩子要远行》就是电视剧《山海情》中白麦苗们去福建打工的故事原型。这一天是 2003 8 19 日。

  2021 年,西海固人民终于翻越了脱贫路上的“六盘山”,实现了从深度贫困到消除绝对贫困的根本性转变。“苦甲”了几代人的西海固告别了“渴”与“饿”。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的伟大奇迹,让生命在这里如夏花般绚烂。借纪实摄影的手段将宁夏西海固地区各族人民生产、生活的瞬间定格为永恒。看过来,看过去——这种记录和保存具有作为社会变迁“见证者”的独特资格,我想这种价值和资格会随着时间的流淌历久弥新。

图片

2003年8月13日,海原县贾埫乡贾埫村农民杨金花在地里。2003年她家种了10亩苜蓿,年纯收入超过2000元。她说种草风险小、收入高,还轻省

图片

2003年9月26日,在秋风秋雨中,穿着单薄的旗袍等待庆典开始的礼仪小姐

图片

2003年12月21日,夕阳下,西吉县什字乡杨庄村的小朋友挤在一起,羞涩地看着突然造访的生人

请滑动观看:

图片

1935年,红军长征路过固原时,国民党妖言惑众,说红军“杀人不眨眼”。当时固原张易一带的老乡都跑到山上去了,只有这位大娘因身怀有孕没法上山。红军来后秋毫无犯,在村口露营。因这位大娘家开着门,红军警卫人员就安排毛主席住在她家,当晚她给毛主席做的晚饭是洋芋面

图片

2003年7月16日,彭阳县红河乡文沟村党支部书记文明发

图片

固原市原州区田洼林场的退休职工张立成和妻子赶着往承包的苗圃里运农家肥。张立成是北京知青,退休后承包了些苗圃,培育树苗。他告诉记者,自己有退休工资,再育些树苗,既为退耕还林做了贡献,又增加了收入,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图片

2003年6月28日,隆德县联财镇集市上戴草帽的老汉

图片

2003年8月6日,泾源县野荷谷景区里捡拾饮料瓶贴补家用的女孩

王健

 图片

  王健 :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编委、专家委员会委员,《看天下》杂志主编、高级记者。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业界导师。历任《宁夏日报》摄影部副主任、总编室副主任,摄影部主任,《华兴时报》总编辑,报业发展研究部主任。多次承担完成重大时政新闻采访任务,作为宁夏唯一的注册记者全程采访了北京奥运会。2002年,获首届中国新闻图片编辑金烛奖;2003年,通讯《固原羊只上“夜班”》获中国新闻奖;2016年,获中国新闻界最高奖——长江韬奋奖。享受自治区政府特殊津贴,获自治区“塞上文化名家”称号。

编辑/郭存阳  审核/肖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