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商纣王到底是怎么死的?真的是自焚吗?

 skysun000001 2022-08-12 发布于山西
图片
本 文 约 4100 字
阅 读 需 要 12 min

提起历史上的暴君,帝辛可谓臭名昭著。世人更加熟悉他的另一个名称——“商纣王”。作为亡国之君,他被后人褫夺了帝号,冠以“纣”(“残义损害”之意)的贬称。漫长的时光间里,他一直被认定为凶残暴虐、荒淫无道的典型。而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份“嫌弃”从小就开始培养了。

图片

来源/动画片《哪吒传奇》截图

哪怕多年过去,许多人都对“纣王之死”印象深刻:无惧摘星楼燃起的熊熊烈火,纣王与妲己各执杯酒对饮,决意自焚殉情,“大王请”“爱妃请”“就像我们初识那样”。

图片

来源/动画片《哪吒传奇》截图

当年看到这里,只觉得邪不压正,大快人心——纣王昏庸,妲己歹毒,终于落得应有下场。但长大了再看,不免有些疑惑:武王伐纣、兵临朝歌,相比于战死沙场,纣王为何要选择退回宫内自焚这般惨烈却稍显窝囊的死法?这一情节,究竟是真实的历史,还是艺术化加工后的虚构故事?

纣王之死:自焚后被斩首说


动画片里,纣王在摘星楼里自焚而亡,只留下破败的宫城。但在很多史籍记载中,纣王不仅被活活烧死,就连尸身都无法保全,被周武王砍下头颅,甚至悬旗示众。

关于纣王自焚的说法,最早见于《逸周书》。《克殷》篇记载:“商师大崩,商辛奔内,登于鹿台之上,屏遮而自燔于火。”武王来之后,“射之,三发而后下车,而击之以轻吕,斩之以黄钺,折县(悬)大白之旗”。
 
司马迁的《史记·周本纪》所载与之略同,只是增加了些细节:“纣走反入,登于鹿台之上,蒙衣其珠玉,自燔于火而死”,武王至纣死所,“自射之,三发而后下车,以轻剑击之,以黄钺斩纣头,县大白之旗”。

有人会质疑:自杀的方式那么多,为什么纣王要选择自焚这种漫长而痛苦的死法呢?支持自焚说的学者们给出了多种解释:

有的说纣王想要保证周武王亲眼看到自己被烧死,想用自己惨烈的死亡为自己的后人谋条生路;有的说纣王是为了维护自己作为君王的最后尊严,把自己的尸体烧毁,让周武王没有机会拿自己首级炫耀(虽然失败了)......
 图片
来源/姜才华《九轩封神演义》连环画

其中还有一种非常有意思的说法:即纣王选择自焚,与“凤凰涅槃”的信念有关。时人坚信氏族的图腾会变为本氏族的特殊保护者,而据说殷商族属鸟图腾族,正所谓“天命玄乌,降而生商”(《诗·商颂·玄鸟》)。这也是商王室自称是深的后裔的缘由。故殷纣死到临头,还有恃无恐,扬言“呜呼!我生不有命在天?!”(《尚书·西伯戡黎》)他的自焚,原是向死而生,希冀其图腾祖先“玄鸟”(即“凤凰”)能显灵庇护他,甚至让他不死重生,转败为胜。
 
如此一来,纣王死前要“蒙衣其珠玉”的做法也有了解释:除了彰显自身尊贵之外,更实际的用途是方便其图腾祖先辨认——玉衣象征着凤凰“五彩以文”的鲜艳羽毛,而珠玉放在一起为了模仿锵锵系珮环相击的玉声以引起注意,因为“凤皇于飞,和鸣锵锵”。

至于为什么纣王死后还要破坏他的尸身,一方面许是为了报复,毕竟周武王与纣王有着三代“世仇”,文丁杀季历(武王的祖父),而纣王更是“囚文王七年”,并且残忍杀害了武王的兄长伯邑考(烹以为羹);另一方面或许与原始宗教中的厌胜巫术有关,在事事都要求神问卜、极端迷信鬼神的武王眼中,可能只有斩首才能彻底摧毁纣王。当然,也有学者将斩首视为古代战争中军礼的一种。

对于上述种种说法,有人深信不疑,有人却觉得过于牵强。然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千年过去,纣王自焚时的真实想法,武王斩尸时的内心思绪,早已不得而知,只凭后人揣测了。

纣王之死:被生擒后斩首说


事实上,纣王究竟是不是自焚的,仍然存疑。除了自焚,关于纣王之死,学界另有一说:即纣王是在与武王作战时遭生擒然后击杀的。

支撑这一说法的史籍也并不少,尤其在先秦典籍中习见。比如《韩非子·喻老》:“文王见詈于玉门,颜色不变,而武王擒纣于牧野”;《吕氏春秋·简选》:“武王虎贲三千人,简车三百乘,以要贾子事于牧野,而纣为禽”;《墨子·明鬼下》:“(武王)与殷人战乎牧野……(武王)折纣而系之赤环,载之白旗”。《尸子》中甚至还有这样一段令人悚然的血腥描写:“武王亲射恶来之口,亲斩殷纣之颈,手污于血,不温而食。当此之时,犹猛兽也!”
  
图片
《墨子》书中对纣王兵败的描写。来源/国家图书馆

此外,还有《风俗通义》引《尚书》:“武王戎车三百两,虎贲八百人,禽纣于牧之野”;《竹书纪年》:“武王亲擒受(纣)于南单之台”;《贾谊新书·连语》:“(纣)身斗而死,......纣之官位与纣之躯弃之玉门之外”等等。

虽然被擒获的地方有些不同,但核心事实却差异不大,难怪有学者感叹:“此事(纣王战场被杀)在古时大概已是人所共知。”

而诸多史料也证明,纣王死于战场上,必然要被斩首示众。武王伐纣,所率除本国军队外,还有各诸侯国的联军,实力分散——面对兵如林立的七十万商朝大军,要提振己方军心,最好的方法就是将纣王斩首于两军阵前,殷兵见主帅已死,必然失了战心,大崩而溃。银雀台汉墓出土的简书《六韬》残卷上就有记载:“禽受(纣),系其首于白”。
  
若单纯按年代远近来推断,似乎盛行于先秦时期的“被生擒后斩首”说更靠近商代,会更可靠一些。但为什么司马迁《史记》中却采用了自焚一说,且一直影响至今呢?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司马迁个人受正统观念束缚,更倾向于相信他眼中的正史《逸周书》。所谓周书,即周人的官方文书记载,必不可能塑造其君王嗜杀血腥的形象,尤其推翻的还是以残暴著称的纣王。从小邦之主被拥护为大国之王,要想巩固统治,武王必须要立一个和纣王全然相反的正义人设。

《逸周书》安排纣王自焚而亡,然后才被武王斩首,不仅显示了后者的果敢英武,也不会破坏其成兵不血刃的圣人之德。倘若纣王不是自杀,而是在战场上被杀,那武王不仅成了杀人凶手,也成了弑君的逆臣贼子,将陷于伦理困境之中,无益于周王朝统治的合理性。

周人的宣传攻势再借助司马迁的“推波助澜”,圣人武王的形象逐渐固化下来,并获得了儒家学者的宣扬。自焚说因此取代生擒被斩说,逐渐成为主流。

纣王与武王:善恶并不分明


在动画片《哪吒传奇》“纣王之死”那一集,其实还有一句经典台词:面对无法挽回的败局,妲己想向纣王坦白自己的狐妖身份,却没想到被纣王制止了,他说“寡人早就知道爱妃是狐狸变的,寡人宁负天下也绝不负你”。回过头来看,妲己和纣王的爱情也确有几分动人。
  
图片
来源/动画片《哪吒传奇》截图

但问题也来了:纣王没有辜负妲己,那他究竟有没有负天下人呢?纣王与武王,真就是恶与善的两个极端吗?

事实上,曾有不少学者在深入研究后试图为纣王“翻案”。

在《封神演义》第九十五回《子牙暴纣王十罪》中,姜子牙振振有词地控诉了纣王的十宗罪,包括沉湎酒色、不敬上天、亲信谗言、穷奢极欲、滥杀无辜等等。也正因为有加诸于纣王身上的这些罪过,八方征讨商纣才有了正义的理由。

早在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子贡,就曾为纣王鸣不平,指出:“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近代著名学者顾颉刚先生也曾表达过类似的观点:“纣王的罪恶的条例,因年代的久远而积迭得更丰富了。”根据他的研究,时代越多,纣罪越多,也越不可信。

一朝被认定为昏君,后人就会一直把他当靶子攻击,不断捏造真相、混淆事实(夏桀王的许多恶行就被硬安给了纣王),从而导致纣王身上莫须有的罪名越积越多。这也符合“古史层层累计说”,即去古越远,偏离真相的可能性越大。

郭沫若也曾为纣王喊冤,称:“殷辛之功迈周武,殷辛之罪有莫须。殷辛之名当恢复,殷辛之冤当解除。”

听上去似乎夸张了些,但根据商周时期的记载,纣王的罪过确实被后人无限放大了,他没有挖心、煮羹、脯尸之类的离奇故事,他所犯的错误,总结起来就只有三条:

一、爱喝酒,摆酒席,喝多了会撒酒疯;
二、傲慢,自以为是,甚至不听上天的旨意;
三、肆意妄为,不顾百姓意愿,随意任用宗室子弟之外的外姓人。

图片
影视剧中纣王的“酒池肉林”。来源/电视剧《封神英雄榜》截图

公允地来看,纣王还做过不少贡献,比如推行一系列改革举措,以反对神权;打破奴隶主世袭制,大胆提拔新人乃至起用平民;开疆拓土,为古代中国的统一奠定部分基础......只不过这些举措,最终还是改变不了尖锐的社会阶级矛盾,阻止不了商朝的灭亡。

更值得一提的是,世人总说纣王暴虐,但从考古的发现来看,帝辛时代的活人祭祀要比之前的商朝国王要少得多,也就是说,在当时的百姓看来,纣王不仅算不上暴虐,还算是比较仁慈的。
 
而武王却比大家想象得冷酷。根据记载,牧野之战前,他威胁士兵全力作战,不然就把他们全部杀光;纣王死后,他更是反复蹂躏其尸体,又射又斩又悬首于旗帜之上;灭殷之后,他还举行了两次祭祀活动,杀了大批俘虏进行人祭......

图片
“童年记忆”中的周武王姬发。来源/动画片《哪吒传奇》截图

只能说真实的历史,远比我们想象地要复杂得多。一个“纣王之死”,便能延伸出无数种猜想和学说——这也只是掀开了一角。而历史的魅力,正在于他的神秘。

参考文献:
【1】龚维英. 周武王惨虐纣尸因由初探[J]. 人文杂志, 1985(4):4.
【2】张玉春. 殷纣王'自焚而死'考辨[J]. 史学集刊, 1993(03):30-34.
【3】张锴泽. 重新认识商纣王的历史功绩[J]. 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 1997.
【4】李小光.商代人神关系论略[J].宗教学研究,2005(04):112-117.
【5】董琳利.简论“武王克商”的政治正当性问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26(05):60-67.
【6】张晖.忠孝观念与革命困境——《封神演义》中的忠孝与武王伐纣的合法性[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5):115-121.
【7】王刚.《尚书·西伯戡黎》“我生不有命在天”新诠[J].殷都学刊,2011,32(04):8-13.
【8】李长银. 夏曾佑的'新史学'与'古史辨运动'[J]. 史学月刊, 2020(2):8.
【9】高万鹏. 从历史到神史[D].天津师范大学,2013.

图片

END
作者 | 石决明
编辑 | 詹茜卉
校对 | 火炬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