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 | 李未:“闽南第一村”——埭美古村

 昵称45109175 2022-08-13 发布于浙江

“闽南第一村”,这里之所以要打上引号,既有强调的意思,又有特殊的含义。毕竟,埭美古村被誉为“闽南第一村”是从传统历史文化和规划建筑遗存的角度来定义的,它具有特定的意义。


其实,加上引号,不仅是对我游览埭美古村记游的简单释题,更是对我观赏规划建筑实体的深层释怀。

时值盛夏,到访埭美古村纯属偶然。据了解,埭美这个魅力独特的古村落从1450年明朝景泰年间开埠,实际上已经存在560多年了,却犹如世外桃源。直到十几年前,一名海外摄影家偶然发现了它如诗如画的仙境,并向外界推介,埭美古村才开始名扬海内外了。



从厦门驱车一个小时左右即抵达了漳州市龙海区东园镇的埭美古村。下车伊始,我有点不相信,这也太冷清了吧,完全没有旅游景点的感觉!参观结束后我们才知道,埭美古村至今也不是某A级旅游景点,而只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自然村落——一个有着历史传承的陈姓后人聚居地,当然还是一个颇有闽南特色的传统文化村落。





站在村口处,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一堵白墙黑墨,反映埭美古村建筑风格的朴素壁画和一座汉白玉雕,跨越环绕着古村南溪河的现代石桥。我走近壁画,又走上石桥,静观环境,不远处的大榕树,近在眼前的古厝群(“古厝”闽南方言中古民居、老建筑的特色称谓),一座依偎在河边树下的宗祠和一尊莲花底座的罗汉……突然有一种回到了老家的感觉。





村东口集中立着的几块石碑特别引人注目,走近瞧瞧,原来是埭美古村被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埭美水上古民居群”等荣誉标牌,这应该是作为埭美古村的“现代名片”在此展示和炫耀吧,同时也是在告诉来客,埭美古村值得一看。





既然不是景点,就没有正式的导游标识,我们只好自己转悠了。走进古村游览,第一感觉就是这里特别清爽,异常整洁,房屋规则排列,道路整齐划一,连排水沟都是统一的制式,我不禁感叹:这哪是古村啊,新农村也未必如此?



作为一名规划建筑人士,我今天算是掉进了规划建筑的“蜜罐”里,有点心花怒放!按照先规划、后建筑的“建设程序”,我提着相机,由南向北,穿过几排古厝,来到传说中的莲花岛码头遗址,从这里的相对制高点欣赏古村的“规划选址”,沿着环绕古村四周的南溪河边行走,寻找埭美古村“规划布局”的灵感;继而穿梭于古村10.8公顷核心区的276座古民居群所形成的街巷中,流连在明清时期建造的49座古厝边,驻足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古厝里,观赏硬山式燕尾脊“建筑风格”的独特魅力……





可能是埭美古村太特别,太有味了,或者说是埭美古村的“美”超出了我的想象和预期,给人以视觉的震撼!在游览和欣赏的过程中,我有三个“最深”的体会必须“记录在案”:

印象最深的是埭美古村令人佩服的“规划选址”


眼前的埭美古村,真是“绿水绕村,玉带环社”,四周环水长约数公里,但水面宽仅有二、三十米,犹如一条长长的玉带环绕着村庄,从地面上看,古村就好像是建在岛上的“城池”,水面则是战乱年代的“护城河”;从空中俯瞰,古村就仿佛是漂浮在河上的“水城”。这也印证了明末清初,村民们正是通过环村河这条黄金水道把农副产品运输到外地贸易,参与“漳州海上丝绸之路”的传说。




由此,我更加佩服埭美的先民们在古村“规划选址”上厚实的人文思想和神奇的风水理念。时至今日,古村里依然充满着人间烟火气息,只要居民在家,门不闭户,四通八达,我进入好几户人家参观,村民都友好示意,不推辞、不介意,不谄富、不欺贫,似群居、如一家,和谐相处,守望相助,小河浣衣洗菜,河水灌溉良田,村民朴实无华,和气向善,安居乐业,耕读传家。







感触最深的是埭美古村始终不变的“规划布局”


我转悠到村东口时,走进一家特产店,歇了歇脚、聊了聊天、喝了喝秋葵茶,一位三十多岁的新生代土族村民告诉我,村里有一个历代传承下来的老规矩:“房屋建制不逾祖制”,为此,村民无论哪家建房,必须遵守坐向、造址、风格、配套、排水“五统一”的要求,村民世代相传,严守先人这条“禁改建筑格局”的遗训,坚守明清所建的49座古厝一律坐南朝北,此后所建的227座老宅则一律坐北朝南的“规划红线”,才使得全村建筑群古老与现代各具特色,统一有别,古厝与老宅交相辉映,错落有致。



五百多年来,无论世代相传、岁月流逝,还是朝代更迭、政策变换,埭美古村的“村庄规划”始终坚持了“一张蓝图绘到底”!很难想象,一个最基层的社会因子,一个欠发达的农村社区,历经无数次新建、改建和重建的过程,整村古厝居然能保持呈中轴对称排列,保持屋顶全部为硬山式曲线燕尾脊,保持红瓦屋顶、砖石墙体、装饰精美,保持“九宫格”的建筑风格……这是什么概念?简直难以置信!




沉醉最深的是埭美古村闽南韵味的“建筑风格”


埭美古村的古厝群傍水而建,布局呈轴对称排列、多层次进深、前后左右有机衔接等特点,特别是其屋顶清一色为硬山式曲线燕尾脊,红瓦屋面,红砖墙体,石砌底基,屋里屋外装饰朴实精湛,雕塑构件运用独特,还有门窗竹编、吉祥图案等。每栋房屋的燕尾脊形如弦月,脊两端分别上翘,尾端又分叉为二,像燕子的尾巴,代表了游子的乡愁,而“双燕归脊”的造型,则被世代村民赋予了“盼燕归巢”的现实祈盼。我注意到,并不是所有的屋脊都是燕尾脊,部分是马鞍脊,为什么有例外,后来在向村民咨询中得到的答案是马鞍脊一般用在庙宇,建在河边,具有挡煞避邪功效……







相比这些形式,我以为更重要的是形式所表达的内容,闽南红砖建筑,浓缩的是闽南人开朗而沉稳的性格,通过这种具有深沉文化底蕴的建筑表达,体现了闽南人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我特别认真地选择参观了一栋明清所建的“大笔古厝”——典型的闽南二进四开间的四合院和一栋现代老宅——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所建的单落二伸手的三合院,并做了些简单的对比。在始建于明末清初的“公共建筑”——前祠堂,其木雕、砖雕、泥雕工艺极为精湛,“苏彩”、“斗拱”更是精品,祠堂前的大埕旗杆也意义非凡……







埭美古村村落不大,古厝“水”却颇深,如果说走马观花是看,驻足浏览是品,那么我这一趟是兼而有之,既是专业学习,也是休闲享受,有点意外的是收获颇丰,受益匪浅。但是,面对如此丰富多彩、异彩纷呈的埭美古村古厝建筑群,若真想看个究竟,探个明白,估计要终其一生了!


在此,我不能不留点笔墨记录此行最有趣的一则花絮:游览中我与同伴曾一时走散,而再想汇合,竟然不易。本来通过电话是联系上了,但人影却见不到,反复寻找,晕头转向,百思不解。原来,无论从道路的哪个方向看,都会处在一条规整的直线上,也无论从建筑的哪个视角看,都难分出每栋房屋的差异,真像是掉进了迷宫,有无数个同样的进出口,却始终找不到“北”,最后还是相约到村口那棵标志性的大榕树下集合……


或许,我再来埭美古村,以了然于胸的古村规划布局和建筑风格为“向导”,应该不至于摸头不识脑了吧?!

在本平台发布的作品,在腾讯【企鹅号】【喜马拉雅】【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敬请前往关注并收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