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英宗四征麓川,盛极一时的麓川王朝走向衰落

 where5 2022-08-13 发布于布基纳法索

《明朝果然很有料》-92


宣德十年(1435年),9岁的太子朱祁镇即位,次年改元正统,大明王朝掀开了五味杂陈的新一页。

朱祁镇身边除了先帝留给他的辅政大臣,还有一个名叫王振的太监。

王振,蔚州人,时任司礼监掌印太监,太监中的太监。

王振是自我阉割后主动入宫,进宫就是奔着出人头地去的。王振中过秀才,又当过乡村教师,他是有文化底子的,同时也说明王振入宫时年龄偏大。

史书没有记载王振出生年月,古代男子16岁即成年,20岁是进入内书堂深造的上限,故此可以推测王振大致是在16-20岁之间入宫。

混过社会的王振已经是个心智成熟的成年人,在艰苦的太监练级之路上,王振赢在了起跑线。进宫不久,他就被安排教授宫人文化,宫中人称“王先生”。宣德中期,王振得到朱瞻基的认可,被分配到东宫担任郎,负责陪伴太子朱祁镇读书。

一朝天子一朝臣,朱祁镇即位后提拔东宫心腹王振为司礼监掌印太监,这是政治常态。

不过区区十来年,王振就完成了从落第秀才到太监霸主的蜕变,他在兴奋之余有了更高的理想。王振可不想一辈子都盖盖章,他要在朝中有实力,进可海阔天空,退能平安富贵,要达到这一切,他知道自己需要掌握权力。

但他依然只是个盖章机器。

图片
明宣宗留下遗言,军国大事均须禀告太后方能决定。

这个安排聪明之至,把权力交给老娘不是老婆,说明朱瞻基脑瓜子清醒得很。张氏是见过大世面的女人,陪伴丈夫儿子玩了一辈子权力游戏,王振在她面前不过是只小虾米。

朱祁镇即位没多久,太皇太后张氏就和孙子在便殿召来几位辅政老臣,说了一番勉励的话。讲到动情处,君臣都留下了眼泪。正事交待完之后,张氏突然下令,把王振召来。

这种场合本来轮不到王振出场,王公公进来一看喜滋滋,帝国的核心团队都在这了,太皇太后召我,看来是把我也当成自家人了啊,一准有好事儿。

王振往地上一跪,正等着接受训勉,只听一声断喝:“你侍候皇帝不循规矩,应当赐死!”眼前顿时嗖嗖嗖寒光闪烁,几柄锋利的钢刀已经架到了脖子上。

王振吓得魂不附体,跪在地上浑身颤抖,一句话也不敢说。

年幼的朱祁镇被吓傻了,他赶忙跪下求情,请奶奶饶了王先生一命,他只是自己的朋友,没干什么坏事啊。

王振是高级宦官,不是一般的奴仆,在皇宫内也有他的地位,即使是皇帝本人没有理由也不能轻易杀之。张太皇太后只是不喜欢王振,并没有抓住王振不法或是引诱皇帝学坏的实据。看到孙子求情,她便顺水推舟饶了王振,并不忘再次警告:“今天看在有人为你求情的分上,就饶了你,今后不准你干预国事!”

此事以后,太皇太后养成了一个爱好,辅政之余一大乐事就是敲打王振,宫中三天两头可以看到太监霸主灰头土脸擦汗的身影,知情者会说:哦,今天王公公又被太皇太后骂了。

张氏凶神恶煞般的面目给王振留下了心理阴影,他了解了权力之路任重而道远,一个不小心就会前功尽弃。为此王振采取了迂回战术,一门心思与朱祁镇搞好关系,搞得这个小孩子对他言听计从。王振明白,只要把朱祁镇抓在手里,权力迟早会来的。

所以在正统初期,权力过渡平稳,三杨继续同心辅政,内部并没有出现什么动荡,看来宣宗带来的治世还将继续持续下去。

王公公的崛起还要等待时机,帝国表面的平静之下暗流正在涌动。

图片
安稳日子没有持续太久,正统三年,告急文书雪片般飞向京师——麓川王思任发屡不奉诏,拒绝抚谕,并发兵攻打腾冲、南甸、孟养等地,赶走宣慰使刁宾玉。西南问题的盖子再也捂不住了,大明已经退无可退,征讨麓川已势在必行。

麓川问题可谓由来已久,它位于云南西部,在当时既是一个地名,也是一个地方强权的名称。

麓川这个政权,是傣族先民在云贵高原西南部、缅甸中北部建立的强权,从14世纪初开始,存续了300多年。

它的得名来自元朝,属于元金齿宣慰司所辖六路之一——麓川路。

麓川刚起家的时候,地盘还不算太大,控制范围是在今天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瑞丽县一带。它的西边和南边,还有木邦、孟养等宣慰司,这些地方如今都在缅甸境内,大致是在北部的缅甸兴威和莫宁一带。

这些当地土司之间,历来以部族为聚落,互相争夺,时战时和。到了元朝中晚期,麓川逐渐坐大,吞并了不少邻近的土司,元末至正时期,麓川已经号称“盗据一方,侵夺路甸”,成为一个割据状态下的独立王国。

此时,麓川的疆域达到最盛,占据了景迈(清迈)、景线、景栋、勐泐、腊门、腊光的广阔领地。基本上当时整个澜沧江以西都在思氏的控制之下,疆域面积达到今天云南省土地的三分之一。

麓川的扩张,也引起元朝警觉,可几次发兵清剿都无功而返。

思汗发是麓川王国的开国第一人。元末天下大乱,思汗乘机脱离了元朝金齿宣抚司的控制,在勐卯(今瑞丽)称王,建立起了麓川国。

图片
思汗发武功极盛,开疆拓土不遗余力。在他的征服之下,连位于勐卯以西,统治印度东北部的阿洪王国(也是傣族建立)也向麓川臣服,称臣纳贡。

不断扩张的麓川王国引来了元朝的军事打击,两军数次交战。元朝已不复开国之勇,实力大不如前,麓川虽然打了几次胜仗,也无力支持长时间的战争。最终,思汗发遣使请和,元朝在当地设立平缅宣慰司,册封思汗为世袭宣慰使。

思汗发又名思可法,元朝派兵打不赢他,拿他没办法,恨得牙痒痒的,于是在他名字上做文章,把思可法名字在诏书中写作“死可伐”,元朝的脑洞也算是颇大。

《元史》:至正六年六月丁已,诏以云南贼死可伐盗据一方,侵夺路甸,命亦秃浑为云南行省平章政事讨之。秋七月丁亥,降诏招谕死可伐。

名义上麓川被纳入了元朝统治,实际上还是独立王国

土司们历来是世袭,思汗发死后10年,1371年,王位传到了他次子思伦发手里,这时候,已经到了明朝洪武四年。

从元末到明初的半个多世纪里,思汗和他的子孙们一直在西南边境从事着割据和兼并的事业,可谓乐此不疲。

洪武四年,西南方向四川已被汤和、傅友德带兵平定,云南还在元朝梁王把匝剌瓦尔密控制之下。

思伦发接位十年后,云南被傅友德、沐英平定,思伦发摄于明军军威,请和交好。1384年,明朝册封思伦发为麓川平缅宣慰使司世袭宣慰使,麓川成为明王朝的属国。

图片
思伦桀骜不驯,称臣只是他的权宜之计,私底下,他从未停止对周边部族的侵吞。阳奉阴违之下,思伦第二年就与明朝发生摩擦,在摩沙勒寨被明军击败。

为了报仇,思伦发准备了三年。1388年,他又集结大军,发动了定边之战。

结果此战成了西平侯沐英军事生涯的经典战役,明军在以少打多的情况下,以灵活的战术和强大的火器,击破了拥有战象的麓川军队。

思伦发损失惨重,无力再战,只得求和。麓川统一各族的梦想遭到巨大打击,各地的部族纷纷脱离麓川控制,归附明朝,明朝采取“析麓川地”的策略,在原本麓川的属地上划出五土州府和五长官司进行控制。

原本强大的麓川只剩下了起家的勐卯、陇川等地,遭到降维打击,实力暂时由王国降为了土司级别。

一个强大的麓川王国,是明朝不希望看到的,大明将继续使用羁縻政策对其控制和打压。

麓川思氏贵族们,也不会忘记复兴祖辈的荣光,思伦发去世30多年后,经过两代人的养精蓄锐,麓川逐渐缓过了劲来,又开始了新一轮扩张。

祖上毕竟阔过,思家的影响力还在。从1428年到1438年,时任麓川王思任发不断往西南扩张,把原来分出去的许多州府再次纳入麾下,并多次击败出兵干涉的明军。

注意这个时间点,1428年是宣德二年。也即是说,宣德十年里有八年思任发在不断搞事情,而朱瞻基拒绝了沐晟发兵的提议,幻想以抚谕解决问题,这点在前文有过交待。

1438年(正统三年),思任发羽翼已丰,已不再遮遮掩掩,他光明正大发兵侵占腾冲、南甸、孟养等地,欲要恢复麓川王国极盛时的版图,这已等同于叛乱。

图片
正统四年(1439年)正月,英宗命镇守太监吴诚、曹吉祥监军,云南黔国公沐晟、左都督方政、右都督沐昂率师讨伐思任发。此时思任发实力已极为膨胀,明军作战不力,一征麓川失败,沐晟因罪恐惧,暴病去世。思任发进犯景东、孟定,杀大侯知州刁奉汉等,破孟赖诸寨,降孟达等长官司。

当地明朝军队不得力,调兵征伐麓川不断被提上议事日程,朝廷决定发动远征,遏制不断扩张的思任发

1441年,正统六年,英宗派兵部尚书王骥提督军务,征发西南各省十五万大军,转饷半个大明,大举出兵。

明军兵分三路进攻,大军到处,麓川军无法抵挡,死伤十余万。麓川城被攻破,思任发在城破前携家属渡江逃到勐养,麓川被讨平。

王骥班师,因功晋封靖远伯,主将蒋贵封定西侯。这是二征麓川。

明军无法在西南长期派驻大军,战事平定后,即行班师,思任发得以卷土重来,“图恢复,据麓川,出兵侵挠”。

正统八年,英宗再次命令定西侯蒋贵、靖远伯王骥率军五万征讨。这场战役,从正统八年持续到正统十年,思任发一度藏匿在缅甸宣慰司。最终在明朝军事威胁下,缅甸宣慰使卜剌浪马哈省献出思任发,王骥下令将其斩首,战事宣告结束。

这是三征麓川。思任发虽然被杀,他儿子思机发逃脱,明军撤走后,他继承先辈遗志,不屈不挠继续进行反抗,云南总兵官沐斌多次讨伐没有成功。无奈,朝廷再次请出了王骥。

这次出兵,明朝下决心要一劳永逸,集结了南京、云南、湖南、四川、贵州官军土军13万大军,几乎赶上第一次的规模。

图片
麓川的实力经过数次征讨,已经大不如前,机发无法抵挡。正统十三年,明军攻破了思机发的大寨,思机发就此失踪,据称死于乱军之中。

王骥统军一直挺进到孟养,孟养宣慰司是明朝设立的宣慰司之一,辖地在现在的缅甸西北克钦邦境内,这是汉人军队第一次深入到西南边陲这么远的地方,震动了当地各个部族。

《明史·麓川传》:“诸部皆震怖,曰:自古汉人无渡金沙江者,今王师至此,真天威也。”

王骥班师后,思机发的弟弟,思任发的小儿子思禄发又占据孟养作乱——这家人的生命力确实顽强。

明朝也有点打不动了,最后与思禄发达成协议,允许他居住孟养,但不许越过大金沙江(伊洛瓦底江),立石为界,誓约:石烂江枯,尔乃得渡。

这是四征麓川。

四征麓川的军事行动,对国力耗费巨大,但就当时情况而言,远征麓川已是势在必行。

抚谕根本不起作用,思任发的胃口越来越大,如果不加以打击,任其坐大,西南众宣慰司实力都不是他对手,再等他发育为巨兽,将更加难以克制。

图片
西南这块地方,土司势力错综复杂,从来也不太太平,要是再纵容下去,一个强大的麓川王国将再次出现。远的不说,就看交趾,是到时候再发兵呢,还是承认麓川既成的独立地位?

“弃置交趾”的影响极为消极,动摇了明朝在西南的声望,思任发也是看到了交趾抗争所起到的作用,才敢于不断大胆挑衅。要是再让麓川独立出去,老朱的棺材板可要按不住了。

纵观整个麓川叛乱史能看出,平定麓川的最好时机是他在宣德二年开始蠢蠢欲动之时,那时出兵,能以较小代价换来最大和平,就如洪武年间所做的那样。

拖到正统年间,麓川已坐大,朱祁镇不得不征调全国之兵,转运半个大明的粮饷,前后四征花费9年才将其平定。

姑息容忍换不来真正的和平,朱瞻基是承平了,后人还将不断为他的消极防御买单。


=未完待续=

本文节选自小院正在写的新书《明朝果然很有料》,先放到公众号〖小院之观〗上以连载的形式与大家探讨,欢迎斧正,在页面底部#明朝果然很有料 中能查看已发布章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