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度分析“作”与“做”

 老鄧子 2022-08-13 发布于海南

“作”“做”有别

杜老师:
  我看到一些文章中关于“作”“做”的用法比较混乱,建议您谈一下在现代汉语中如何正确运用“作”与“做”。谢谢!
  冯克瑞 寄自美国

冯克瑞先生:
在词语中充当语素的“作”与“做”只要根据工具书中的写法来选用就可以了。例如,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宜写“创作”“制作”“做工”“做主”等。发生混乱的地方主要在“作”与“做”处于动宾结构的关系中、充当动词时的选用。也就是说,在写“作/做……”时,人们常常拿不准该用“作”还是该用“做”。
针对这一状况,我的建议是:在动宾结构中,充当宾语词语的如果是名词,就用“做”。例如:“做教师”“做比萨饼”“做玩具”“做盒子”等:充当宾语的词语如果能做动词,则用“作”,例如:“作报告”“作贡献”“作调查”“作分析”“作实验”“作研究”等。
也就是说,如果“作/做”后面充当宾语的词只能做名词,就用“做”如果“作/做”后面的词语是动词,或者有时可做名词、有时可做动词,就用“作”。例如:“作报告”“作贡献”“作实验”等。(应注意,“zuò工作”是常用说法,人们一般习惯写成“做工作”。)
当拿不准某个词语是否有充当动词的用法时,可查阅《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换句话说,如果某个词语在《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中有动词义项,这个词语充当“做/作”的宾语时,前面宜用“作”。
此外,在“动词+作/做”构成的动补结构中,宜用“作”。例如:“当作”“叫作”“看作”等。同类情形再如:“浓云化作春雨”“孙悟空变作一个小飞虫”。
作者:杜永道,系《语言文字报》原主编

本文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跟“做”的用法

杜老师:

  我在写作文时,常分辨不清“作”字跟“做”字该用哪一个,请您讲解一下。谢谢!

  北京学生  蕾蕾  

蕾蕾:

  从起源来说,“作”字出现很早,甲骨文中就有,而“做”字则出现较晚,明代梅膺祚编撰的《字汇》才收入。《字汇》解释“做”字时说:“做,俗作字。”意思是,“做”是“作”的俗字。俗字开始是手头写的不规范的字,后来渐渐进入书面语。在方言中,有的地方“作”跟“做”不同音,而普通话中“作”跟“做”读音相同。

  在古代流传下来的“四字格”成语中,多用“作”。如“作壁上观”“作威作福”“弄虚作假”“为虎作伥”等。如今,书面语色彩较重的词语中,一般用“作”,如“作罢、作答、作梗、作古”,而口语中常说的较通俗的词语一般用“做”,如“做伴、做梦、做人、做生意、做饭”等。

  在公文写作中,由动词充当宾语时,宾语前宜用“作”。例如:

  (1)现在请李市长作报告,向大家介绍本市今年的经济发展形势。

  (2)他从温室里取来两类幼苗作比较,找到了问题的症结。

  (3)应当经常深入基层作调查,只有这样才能及时掌握第一手材料。

  (4)这个瓷瓶是不是唐代文物,要请有关专家来作鉴定,才能下结论。

  (5)只得到一个方面的信息还不够,要根据几个方面反馈的信息来作判断。

  由名词充当宾语时,宾语前宜用“做”。例如:

  (6)她每天放学回家后,先做功课,然后帮妈妈做家务。

  (7)专家讲解这种山羊的养殖办法时,老王边认真听边做笔记。

  (8)这个村子里的人,很会做生意,有的还到欧洲做买卖去了。

  (9)您这是做好事啊,一点儿没给我们添麻烦。

  (10)第二节课后,学生们都来到操场上做体操。

  此外,跟在动词后,表示“成,成为”时,宜写成“作”。例如:

  (11)人们把她比作和平的天使。

  (12)孙悟空变作一个小妖精混进魔窟。

  (13)当地人把岛上的山称作“笔架山”,因为山形像书房里搁毛笔的架子。

  (14)妖怪一看不妙,忙化作一道白光逃走了。

  (15)虽然你是无意的,但旁人很容易把你的举动理解作有意而为。

  (16)这些钱就算作给你的酬劳吧,回到家替我向你爹妈问好。

  《语言文字报》原主编 杜永道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7月06日 第 06 版)

深度分析“作”与“做”

如何区分“作”和“做”?这里我们来尝试做一番辨析。

先说渊源关系。“作”的产生很早,《说文解字》中就已收录,解释为“起也”,就是兴起的意思,如“一鼓作气”“兴风作浪”等。后来,在语文实践中,“作”产生了好多用法,如发作、当作、装作、作品等。读音上,“作”在上古时期(公元三世纪以前)读入声;在中古时期(四世纪至十二世纪)主要有两个读音:一个读入声,一个读去声。为了提高文字表达语言的明确性,人们造了一个“做”字,来分担“作”(读去声时)承担的职务。从汉字发生的角度看,“作”是母字,“做”是分化字。据研究,“做”字的出现,最迟不晚于宋代。最早收录“做”字的辞书,是明代的《字汇》。在古代辞书编纂家的眼里,“作”通常被看作正体,“做”被看作俗体。

在今天的一些保留入声字的方言里,“作”和“做”的发音是不一样的。比如,在笔者家乡江苏淮安的方言(属于北方话江淮官话)里,“作”读入声,“做”读去声。因此,说话时什么地方用“作”,什么地方用“做”,并不难于区别。像“作废”“作难”“作践”“自作自受”等中的“作”,都读入声;而“做媒”“做了一件好事”等中的“做”,都读去声。

到了现代汉语普通话里,随着入声调的消失,“作”和“做”都读去声,变成了同音字。正因为这样,吕叔湘等语言学家曾主张统一写成一个字——“作”。但由于汉字先入为主的偏见,“作”和“做”在实际用法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分化,这是文字对语言的反作用。这种分化还没最终完成,所以存在着一些两可场合。

从修辞上来看,作”比较典雅,多出现在抽象意义的词语、书面语色彩较重的词语,特别是成语里;而“做”口语色彩较重,表示具体器具的制作或具体性的事务、专业性的工作。

从语法上来看,“作”与后面支配的成分关系紧密,其所支配成分的音节相对较少;“做”与后面支配成分的关系相对松散,其所支配成分的音节相对较多,即使组成的是词语,也是离合词,比如“做样子”,也可说成“做做样子”。

具体来说,“作”和“做”的区分,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必须用“作”的场合;二是必须用“做”的场合;三是既可用“作”也可用“做”的场合。

必须用“作”的场合主要有:

①表示起、兴起义时,如“日出而作”“枪声大作”。②典雅、古老的两字格词语或四字格成语中,如“作别”“作俑”“作壁上观”“作法自毙”。③表示发作义时,如“作怪”“作呕”。

必须用“做”的场合主要有:

①表示制造义时,如“做一张桌子”“做图书”等。②表示举行庆祝或纪念活动时,如“做寿”“做生日”等。③表示结成(某种关系)时,如“做朋友”“做亲”等。④表示假装出(某种模样)时,如“做鬼脸”“做样子”等。⑤表示从事某种活动的三字格词语(多为俗语性质的惯用语)中,如“做手脚”、“做针线”、“做文章”(比喻抓住一件事发议论或在上面打主意)、“做生意”、“做圈套”等。 

两可的场合主要有:

①表示从事某种活动,如“作报告/做报告”“作贡献/做贡献”“作秀/做秀”“作证/做证”等;②表示充当、当成义,如“当作/当做”“看作/看做”“作反面教材/做反面教材”。

总之,“作”和“做”既有不同的职务分工和习惯用法,又有一定范围内的通用关系。至于个别词语的用字,可参考专家意见和权威工具书。   

图片

刊载《语言文字周报》1794号

(2018年7月11日出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