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封侯拜相:中国古代高级文武官的任命模式中,隐藏着什么秘密

 思明居士 2022-08-13 发布于河北

导语:

封侯拜相,中国古代对于高级官员的任命中,其实隐藏着文武之分,明朝开始对于文官封爵位的限制,让封侯大部分成了武官最重要的荣誉,而拜相则是文官人生最辉煌的功绩,封隐隐有居高临下,颐指气使的意味。

而拜则更多尊敬,却略微透着一丝生疏,从封和拜的区别中,我们是不是能隐约的发现古代文臣武官的一点区别,能够发现他们在皇帝眼中地位的不同呢?

文章图片1

笔者认为,军队系统是讲究上下等级分明的,对武官最高荣誉的封,是表明皇帝才是国家毋庸置疑的最高统帅的礼仪体现,军队需要明晰的上下级关系,对待皇帝以下最顶级武官的界限感,并不完全是负面的。

事实上,在大部分朝代,这些人才是皇帝最最放心的存在,刀把子毕竟是政权稳定的根本,顶级武官是皇帝真正的自己人。

而文臣的拜,则表示了皇帝对于文官的尊敬,他不是拜具体的人,而是拜文官背后的儒家,拜那个山东曲阜的圣人,在传统的中国政治关系中,帝王和顶级文臣不能算统属的关系,相是皇家的客人,是帮忙的人,那么潜台词也有,不算真正的自己人的意思。

一.封侯:武将地位的特殊性

1.武将是皇家统治的根本

几乎所有王朝的更迭,都是军事斗争的后果,武将,军队对于皇帝,是统治的支柱,顶级的武将,其实是代替皇帝行使最高指挥权的军人,他们是皇帝们真正的小棉袄。秦汉的武将,影响力是不弱于文臣的,在乱世则稳稳地超出,董卓在长安的时候,那些文官杨彪,钟繇等,都异常的低调。

三国演义里,武将吕布,关羽,张飞,张辽等人,存在感也力压文官一头,诸葛亮算是少有的替文臣扳回一局的人物,但是他实际上,也是蜀汉的军队最高统帅,他的主要政绩,虽然在治理蜀地的成功,被人记住的,确是七出岐山的武功。

武将们,李世民天策府的骄子,赵匡胤笑着打哈哈的老兄弟,朱元璋最在意的威胁,这些人是事实上皇室的根基,文臣乱国,要长期政策的侵蚀,武将嘛,可能直接就是肉体消灭了。

2.武将为皇室自己人

历来的武将,根据和皇帝位置的远近,获得不同的信任度,能够在武官系统走到最后的人,都是皇帝眼中的自己人,像许褚这样的武将,虽然经常被曹操训斥,其实都是板子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文章图片2

历朝历代都有这样的愣头型武将,其实他们心中都很清楚自己的份量,都知道皇帝对自己的宠信,也会主动做些得罪人却稳固皇权的举动,他们很多虽然官阶不高,岗位却是最重要的中枢位置,大都享受世袭爵位,他们是皇帝看成能世代保卫政权的中流砥柱。

3.仔细品味封之意味

封,是从分封而来,他是周王对诸侯王的信赖,对武将最高荣誉用封,是表明上下关系的存在,这不是恶意,军队系统出身的人,对等级的敏感几乎算是职业病了,在关系明确的基础上,武将执行命令才没有丝毫的迟疑。

皇帝的封,是对武将这个自己人最大的信赖,他表明武将所有的权力来源,所有的荣誉都是来自皇帝的青睐,他隐隐的暗示了一种垂直管理的模式,表明武将的行为只对皇帝本人负责的事实,在军事管理上,这是高明的,军队自己有独立的体系,皇家最大的目的是隔离政务体系可能对军队体系的侵犯。

二.拜:尊敬背后的冷漠

1.文官:皇族日常统治的需要

政务系统,相比于军队的体系,就是维持国家基本的运转,他是政权的基础,当然也很重要,但是却好像缺乏军队那种一锤定音的气势,文官的来源在隋唐前大都是各门阀子弟,他们的能力无足轻重,出现在朝堂更多的是中央和地方门阀的政治博弈。

文章图片3

隋唐后,民间经过科举提拔的文官大量出现,这些人当然是国家的栋梁,然而,文官系统的本质造成了文官本人对政务的影响,不如武将个人对军队系统的影响。从根本上来讲,大部分文官和皇帝只是雇佣的关系,皇帝对待顶级文臣都相当客气,客气背后则是一种淡漠

2.文官系统为皇帝政权的合作者

古代传统的理念,文官的精神领袖是孔子,皇帝和他的王朝只是文官施展抱负的舞台,顶级的文官,在皇帝内心的最深处,是被当成客卿看待的,有些尊师重道的皇帝,也许有将宰相当成师傅的想法。

大多数皇帝,则可能对文臣抱有淡淡的警惕。比起皇帝对禁卫军统领,元帅等的轻松,对文臣的矫揉作势,本身就很说明问题。

简单的讲,文官虽然在宋以后地位越来越重,其实他不算皇帝的自己人,同将领的地位相比,宰相在朝局中更换的更快,和平年代,政务造成的大量纷争让皇帝文臣之间缺乏温情,爱卿的称谓背后是深深的猜疑或者轻视,宋以后文臣的大节往往有亏,皇帝们对文臣的视角更多的是从政治操纵的角度出发的。

3.拜:拜的是儒教

相对于武将的封,对于文臣的拜,皇帝的姿态就放的很低了,历代帝王都是要拜孔子的,对于孔子理念中的集大成者一个拜也非常的合乎皇帝的身份,毕竟维护和儒家体系表面的亲和,是统治稳固重要的因素。

文章图片4

这个拜,礼仪十足,却透着生分,王朝最终是皇帝的,无数大臣只是匆匆的时代过客,是王朝的客人,他们虽然重要,却在家人的大门之外,皇帝对文臣的礼遇中淡淡的界限感,即是提醒自己,也是提醒那些大权在握的文臣们执政中的界限。

三.文武定位是王朝兴旺的关键

1.曹操对文武的定位

曹操的统治基础,他的谯沛武官集团和颖川士人集团,就是文臣武将角色地位的样本,曹操在世的时候,曹魏的政治结构无比的稳固,就在于他的政权运行中的这套潜规则。

武将从近卫的典韦,许褚。到五子良将,都是曹操的自己人,他们和文臣集团的交集不多,除了曹操的亲眷外,都是和丞相有风云际会缘分的人,这些人很多和曹丞相的恩义都是独立的,垂直的。

张辽是吕布的部将,差点被斩首,徐晃是黄巾军出身,后期在汉中和荆州,则是最靠得住的部队,他们对曹丞相除了军务外,都有一份淡淡的家人一般的温馨。曹操对武将体系把握的分寸感非常好,在文臣方面,除了郭嘉,连荀彧最后都和曹操生分了,用现在的话讲,很多是纯粹的工作关系。

文章图片5

曹操一直也没有将大部分文臣当成自己人看待,对于许攸这样的人,在和许褚的争执中曹操的立场,不是说明了很多的问题吗?

2.崇祯:文臣武将关系处理的反面教材

对于文臣武将们地位定义的错乱,可能是明朝后期颓败重要的原因,崇祯对于文臣虽然也谈不上信任,但是至少没有频繁的肉体消灭,他更换了大量的内阁大臣,那些和他政见不统一的大臣,他还基本做到以礼相待。

对于周延儒这样的庸才,崇祯这种嗜杀的皇帝到最后都没有下辣手,而温体仁,虽然最后难逃一死,却支撑了十年,远超崇祯朝武将的支撑年限。对于武将,除了直接杀死的袁崇焕和贺人龙等,崇祯还逼死了大明最后的希望,孙传庭,这个皇帝最根本的问题在于,他不但没有把武将当成自己人,甚至是把武将当成了仇人。

明朝后期政治上和军事上一团乱麻的情况,原因有很多,但是崇祯摒弃了武官自己人,文臣客卿的官场潜规则,可能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

结语:

古老中国的文字,真是博大精深,对官员的任命封,拜,授,任,选等用字的不同,背后都有隐隐的政治含义在其中,武将虽然地位在历史中呈现不断下滑的趋势,但是由于军事在古代政治中的一票否决权,皇帝还是把军事将领看成了政治架构中最重要的部分看待的,皇帝们对于武将,愿意建立公务关系外的私人关系,愿意把他们看做家人。

封这种居高临下意义很大的字眼,是军队系统等级划分的需要,他在严厉中表现的是隐藏的亲厚。

文章图片6

而对文官的拜则是皇帝的一种自谦,他好像把文臣提高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来看待,然而这个拜,拜的毕竟是文臣背后那尊山东的大神,拜相是古代中国政治礼仪的延续,政务系统处理的特点,一般不会让皇帝产生过分亲近文官的举动。

拜的背后是淡淡的冷漠,皇帝们希望文臣能够更好的定位自己在政治中的存在,他是皇家的客人,是提出意见的局外人,是得到首肯后才能执行的执行者,逾越职权的客人可是不会得到主人的喜爱的。

参考资料:

《资治通鉴》

《明史》

《三国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