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载:北魏明元帝永兴二年(公元410年),在九原县西北置秀容郡和秀容县,秀容郡领石城(崞阳)、敷城(红池)、肆卢(奇村)、秀容(忻府区)四县。当时同川属于秀容县管辖,称为秀容川。当时,秀容川的山坡梁地上,栽满了梨果树,每年春天,梨花盛开,漫山遍野,香气袭人。居北秀容川的契胡尔朱部落南迁入川居北社一带,尔朱家族本是游牧民族,传说,尔朱荣小时候,酷爱骑马射箭,他带着训练有素的部落铁骑满川飞奔,所过之处,常常伤及无辜,马跑得累了,就到梨树下休息,抬起头,伸长脖子,将老百姓辛辛苦苦修剪整齐的梨树叶子啃得七零八落,而老百姓谁也惹不起这个混世魔王,只能敢怒不敢言,各自忍气吞声将自家梨树修剪得树高枝疏。没想到,尔朱荣这个秀容川长大的契胡酋长,竟然一步步成为北魏权臣, 530年,在战场上战无不胜的一代枭雄,竟然死于他一手扶植起来的孝庄帝之手,年仅三十七岁,他死后,埋葬在家乡秀容川。清光绪版《续修崞县志》记载:“北魏博陵郡公尔朱荣墓在同川”,但是,因为年代久远,尔朱荣墓究竟在哪里,不得而知。 尔朱荣死后,又过了50年,到北周大定元年(581年)二月甲子日,周静帝大会朝臣,当众下诏,禅让皇帝于丞相杨坚。杨坚即皇帝位,定国号为“隋”, 史称文帝,改元开皇。 文帝初登大宝,励精图治,整顿吏治,开疆扩土,礼贤下士,大赦天下,一时间,政通人和,举国上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一日,上朝,内侍禀告:国子博士王隆现在云龙门外,等候皇帝召见,有要事相告,文帝知王隆乃河东名士,当即传诏,让王隆上殿进见,只见王隆走上殿来,双手捧上《兴衰要令》七篇,隋文帝阅后,龙心大悦,夸奖是个人才。当殿授予王隆铜川县尹,嘱咐其速去上任。 从此以后,秀容川就变成了铜川县,县治(县政府所在地)在今城头村,这个王隆可不简单,他是文中子王通之父,是“初唐四杰” 王勃的曾祖父。他携妻带子,走马上任铜川县令后,励精图治,勤于政事,劝农麻桑,兴办学校,发展梨果,把铜川全县治理得路不拾遗,夜不闭户。604年,隋炀帝登基,三次亲征高丽,劳民伤财,弄得天下大乱,到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废铜川县,从建县到废,共历二十八年。 ![]() 铜川县虽废,但铜川一名却流传下来,并经历了铜川、桐川、同川的历史演变,2021年5月,原平市政府将原东社、南白两个乡镇合并,改称为同川镇,镇政府所在地在东社镇。就这样,同川由县到镇,用了1560年,又回到了原处,可谓历尽沧桑,返璞归真,历史给同川人民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尽管历史上的铜川县和今天的同川镇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其管辖区域却是大同小异。 “同川”一名,最早见于隋之后的唐朝。在赵村现存的唐长寿二年《为金轮圣神皇帝所修故伽蓝之碑》中,即可看到“同川府”三字。由碑文中可知,其时的同川府,乃铜川县废置后,在原铜川县境内所设的四个将军府之一。 从明、清、民国、抗战时期的历史资料看:同川流传着5都83个半村的说法,还有4公社5古堡4古寨的说法,还有6头3圐圀的说法,在这里,我就给大家详细说一说同川各个村的村名来历和历史变化。先从城头村开始: 城头村:隋代为铜川县治。村东堡、张家咀、南崖等地,尚有残存古堡城垣。据村内吉祥寺碑记载,这里一度称作崞州张平西村。如今的村址是当年古城的位置,得名城头村,至今已经1560年。村中原有县令王隆子孙居住,王氏一直为城头村望族,元延祐年间,名医温子柔从定襄县回凤村迁来。温五个儿子长大成人,结婚生子,家大业大,人丁兴旺。明朝洪武年间,长男世贤携六个儿子迁居宏道西街,三男世昌与五个儿子留守城头,四男世隆携五个儿子迁居同河对岸的东社,次、五两男无嗣。现全村469户,1203人,耕地面积2214亩,现在村民主要为温、张二大姓。该村金代出过进士王特起。 温、王东社:因在县城东而得名。明朝洪武年间,城头温、王姓相继迁居此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居住东沟一带的温姓地方被称为温家东社,王姓居住集中的地方叫王家东社,后来,简称为温、王东社。温东社是温姓一家村,全村257户,660口人,耕地面积1444亩。该村出过科学家温俊明。 王东社为镇政府驻地。村民主要有王、温、李三大姓。全村684户,1824人,耕地面积3158亩, 2017年,被定为山西省第五批“历史文化名村” 。 该村现存忻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原平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分别为呼家崖遗址、同福寺、温玉喜宅院。1947年,朱德、刘少奇二位革命领袖路经此村,住宿一晚上。该村还出过著名翻译家李毓珍,著名教育家温宗祺,抗日战争时期出过著名烈士王金才、王同春、李联奎。 朱东社:原名上东社,相传,明朝前,有张、王、李、史、祁等姓。据朱氏家谱记载,明洪武五年,朱伯隐由山东胶州迁来,到民国初朱氏人口发展到占全村入口的80%,就被叫成了朱家东社,简称朱东社。还有一说,明朝时,为了区别宏道附近的东社,称为上东社,现村民以朱、高、李三大姓。1938年1月至8月,曾为东崞县县佐公署驻地。全村359户,1223人,耕地3083亩。1942年—1044年,日军在村西的福寿山建立炮楼驻兵。1945年,毛主席曾经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了“朱东社”之名,该村还出过在阎锡山太原绥靖公署任职军务处长的朱崇廉中将。 南庄:隋开皇初年,建铜川县,县城在城头村,该村位于县城南2里而得名。村内兰、赵、温、郝、侯五姓家族世代和睦相处。原有一古堡,是乡民为防范兵匪而筑,依丘面沟,四周围墙均以黄土筑成,经过岁月的淘洗,荡存无几,留下的成了断壁残垣。1939年底---1940年,这里曾经有日本驻兵。出过在阎锡山晋绥军任职的赵光廷中将、赵永昌少将,还有解放军二炮大校兰雨田。 ![]() 上社:隋时,因为在县城的上方,故名上社。宋时名郝家寨,村民绝大部分以郝姓为主。康熙三年发生强烈地震,继以暴雨,下社已经不能居住,全迁上社。一九四四年至一九四六年七月曾为东崞县县委及县佐公署驻地。全村共943户,2753口人,耕地面积6197亩。村中现在还保存寨墙围和寨门,并保存一座唐代建筑——岱岳庙(泰山庙),大院有唐柏宋槐,距离村北2里处,有一个古城遗址。该村号称是东晋名士郝隆故里(待考)。出过郝梦九、唐江(郝玄黄)、郝平锁3个将军。 王北窑:明万历年间,由王东社王氏兄弟两人家族迁来在北山凹定居,先打窑洞居住,兄住地定名王北窑。全村151户,452人,耕地面积1104亩。弟住地定名王南窑,两个村距离2里,村民有王、杨两姓。该村附近有王北窑水库和王北窑古遗址,出过一个王金槐。 白塔岗:据传,村内原有砖塔一座,居民白姓为多,故名白塔岗。全村172户,483人,耕地1400亩,明朝时,又有上社财主长工薜姓、张姓迁入。该村的小叶烟闻名全县。还出过曾任武汉军区后勤部副部长的张汉三。 西山底:相传,元代陕西米脂县艾氏家族迁来康次地定居,初名康次村。明朝天启年间,因遭地震毁村,移居龙尖山西脚下,更名艾家山底,村民大部分姓艾,后来又有李、张、樊等姓陆续迁移而来,因村东面2里有村名东山底,故改名为西山底。全村355户,1022人,耕地2940亩。 ![]() 东山底:位于龙尖山、露头山山脚下,相对于西山地而得名。相传明朝永乐年间(1404年)樊氏从阎庄迁居龙尖山麓东侧定居,清朝初年(1644年),郝氏从上社迁居而来。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四年曾为东崞县县委及县佐公署驻地。全村369户,1024人,耕地2250亩。该村出过国家政法委副秘书长樊绪银(副部),全国农村改革十大新闻人物樊存伟,全国“三八红旗手”郝柳芳。 在东西山底之间,原来还有一个高家山地,传说元朝时该村出了个高解元,因为反抗元朝统治,在高家山地建立大寨,反抗官兵,引来元军镇压,被元军围困,起义军坚持了一个多月后,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高寨主引了部分村民从半山腰密洞中突围而出,转移到了河北省平山县高山寨,而留下的少数坚持守寨之村民被官军全部杀死,然后放了一把火,将高家山地烧得一塌糊涂,鸡犬不留,村毁人绝。 阎庄:据传,原名沿庄,因位于原铜川县治北边而得名。后以沿之谐音演变为闫庄。明朝洪武年时间,樊氏家族自洪洞迁来定居。一九八0年地名普查,为与闫庄公社闫庄大队区别,以方位更名为东闫庄。全村共581户,1749口人,耕地3683亩。村南有水库一座。该村现保存有武举人樊沛宇(樊左泉)古建筑民宅一处。樊左泉(1818-1895),清咸丰五年(1855)举人, 诰封左督卫。该村还出过黄埔军校生樊俊康(中将) 、樊金槐(师参谋长)两人。阎庄中学曾经是县属高中。 康村:东距离阎庄2里,传说唐代有康姓人居住。明朝洪武年间,郭姓从洪洞县移民来到这里,该村原名“向阳坡”,位于现今村址东南方向一华里处。康熙年间,因发生地震,该村受毁严重。村民在重建家园时,将新村位置往西北方向挪移了一华里,为图吉祥,取名康村。现在村民以刘、郭、李、张四大姓为主。全村约500户人家,1300多口人,耕地2500多亩。 刘河底:位于康村西,同河北岸,因村子紧傍同河,地势较低,前人称古同河底,又称西同河底。清代时,村中居民以刘姓为主,人多称刘家河底,简称刘河底。因地震毁村,故将新村迁移靠北高处。全村共199户,540口人,耕地936亩。1943年,这里发生过著名的窑洞战,活埋日军16名,天下闻名。 薛家庄: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立村,因薛姓居多,故名。全村295户,885人,耕地2464亩。后来又有阎庄樊姓迁入,现在村民以薛、樊两大姓为主。1942年---1944年,该村为东崞县抗日县政府办公驻地。出过晋绥军骑兵第一师师长薛世富少将。 中三村:南宋高宗末年,金主完颜亮大举进攻陕西,张氏先祖张舜举家迁居同乐湾(上湾),经过几代人的奋斗,他的子孙一部分迁居同河南岸边的枣西岗,即今沟里,另一支则越过奎光岭,在天涯山下开垦荒地,逐步发展成为上下张家庄。明朝时,同乐湾(上湾)、紧临中腰、下会里两个自然村,1947年,三个村联合办起一座学校,叫三合小学,1949年,八区区政府将三个自然村划为一个村,改名中三村,村民以郭、张、两大姓为主。抗日战争时期,该村是河北区队驻地,出过民兵英雄张有方,还有解放军39军后勤部长张文兴。 枣坡:因此地原系都庄李姓种植枣树的一个坡。明初,有赵氏家族自五台槐荫迁来定居,立村,故名。全村270户,753人,耕地1752亩。 都庄:原名唐林庄。元朝时,该村李姓第七代出了都元帅李居祯,当时,人称为都元帅庄园,久而久之,就简称为都庄。全村446户,1350人,耕地3215亩,村民以李姓为主。出过晋绥军李云川少将,李生康少将。忻州军分区副参谋长李高德。还出过中央台著名节目主持人李修平。 西头村:据传,明从化年间,裴姓始祖裴有惠(景胜),从太原北留村迁移而来,同期,还有都庄部分居民移居此地,因位于都庄村西,故改名西头村。全村552户,1464人,耕地2801亩,1006亩梨果园地,村民主要有裴、赵、吴、武四大姓。该村出过南下干部裴新源。 沟里:原名枣西岗,据传,清康熙年间,中三村张姓后人来此居住,开垦荒地,到雍正二年正式立村,因地形得名。全村575户,1716人,耕地1420亩,梨果园地1500亩,村民大部分为张姓。该村清朝出过贵州省都匀镇副总兵张佐武。上世纪七十年代,沟里是山西省著名的“农业学大寨”村,村支部书记张三红是山西省著名劳动模范。还有蘑菇博士张树庭,女剪纸艺术家张柳环 ,著名书法家张存堂。 西会(上庄一村):原名叫西寨,建国以后改村名为西会,全村345户,964人,1163亩耕地,576亩梨果园地,村民以任、郭两姓。抗战时期的1940年---1943年,这里是日军据点。 南沟(上庄二村):南临南寨,北柳沟,顾名思义,就是一条沟,村民大部分姓郭。全村255户,769人,1434亩耕地。 柳沟(上庄三村):南临南沟,北靠西会,顾名思义,也是一条沟,村民大部分姓郭。全村162户,496人,700亩耕地,280亩梨果园地。 南寨(上庄四村):位于狐狸山脚下,处于四个村最南,宋朝时有古寨,因故得名,村民大部分为姓郭。全村334户,934人,耕地1288亩,625亩梨果园地。该村有新石器时代遗址。现保存古石寨门完好,并存有一颗树龄700年的“梨树王”。该村还出给任职国民党中央统计调查局副局长的郭紫峻中将。郭树桐少将、郭维周少将,还出过著名音乐人郭峰。 峪里:位于奎光岭口,因其为石门沟沟口,故人称峪口。明景泰年间,有张姓来此定居建村,改名峪里。全村132户,1149人,耕地1029亩,村民大部分为张姓。出过南下干部陈光(张俊华)。 东岔:距离峪里村北5里处,石门沟里,据传,清初,上庄部分任姓居民到此开荒种田,后建立村。因村坐落于石门沟东边,故名。现有77户,184人,耕地770亩。西岔:位于东岔村西,现有209户,582人,耕地835亩。两个村村民均姓任。 老师:当地原来有一个和尚寺院,因为年代久远,人称老寺,明朝中期,有李氏自定襄河边迁来此地定居。后改寺院为学校,就改村名为老师。全村132户,373人,耕地1029亩,村民大部分姓李、少数姓帅。 北头:因位于上庄村北高处,故名。康熙二十二年,发生强烈地震,村庄毁灭。后翟姓居民迁来,曾更名翟家庄,但因村址仍在原北头村,故习惯称北头。全村248户,639人,耕地1043亩,605亩梨果园地。村民大部分姓翟。 石地坪:顾名思义,就是高处的一块平坦地方。据传,清朝中期,东岔村任姓一人来此开荒种地,尔后定居建村。因四周皆山,中间为平地,故名。现有143户,441人,耕地1026亩。村民主要有任、张、刘三大姓。 拴马坡:传说是都庄李元帅家的放马场地,故名拴马坡。清朝中期都庄人氏来此种田定居,仍沿用其为村名。现有33户,101人,耕地420亩。村民大部分李姓。 ![]() 营房:因其位于奎光岭关口要地,历来为驻兵扎营之地,至今尚留瞭将台、烽火台、接官厅遗址,明朝建立后,在奎光岭派兵驻扎,在岭口下修建驻兵营房,并且允许士兵携带家口,久而久之,遂成村庄,清道光十二年,建村时取名营房。村民大部分是王姓军士的后代。全村61户,175人,耕地440亩。 赵村:传说是赵国赵武灵王的后代,建村于唐朝以前,以姓氏名。全村共有260户,746人,耕地2859亩。该村村民以赵、王为主。该村原来建有一座资福寺,留下一口宋代大钟。有唐代修故伽兰碑古迹。该村出过曾任广州军区政治部第一副主任的赵尚红。 里城:又名里池,北魏时建立一座将军府永安城,因故得名,宋初,阳曲郭姓居民迁来定居,因村在城里,定名里城,别名李城里。全村204户,640人,耕漆郎山地2100亩,村民大部分为郭姓。唐代出过河东兵马使姚其林。 贵儒:传说,北魏时,名永安镇,后因水患,村分数片。明代,此地为北社李家庄园。因为李家对待耕种土地的佃户长工特别好,佃户长工不忘老东家恩德,因为老东家是读书人,故更村名为贵儒,以示感恩。全村179户,546人,耕地1316亩,该村村民大部分为王姓。 永兴庄:据传,清朝年间,李氏从定襄县北社东迁来定居,盼人丁兴旺,安居乐业,起名永兴庄。全村95户,233人,耕地550亩。当地土话叫庄子上,该村村民大部分为李姓。 北庄头:明洪武年间,李氏举家从洪洞县移民定居此地,当时分上、下院两地。清道光九年遭水灾,下院不宜居住全迁至上院,以方位定名北庄头。全村436户,1330口人,耕地3920亩。村民大部分为李姓。该村出过解放军石家庄军械工程学院李俊寿教授(正师)。 合村:传说,原名叫郝村,明代以前,居民分别居住于沟东沟西,自成村落。明初,常遇春北伐逐元军,大军所过,居民纷纷逃之,所遗无几,东西两村合二为一,故名。全村280户,816人,耕地2335亩。村民大部分为张姓。该村出过沈阳军区后勤部长张士达(副军) 南旺:因村庄坐落于合村普济寺之南,传说是南河底村郝姓财主的喂牲口的圐圀。地形低洼,故名南洼。后村民取吉祥之意,更名为南旺。全村243户,674人,耕地3100亩,村民大部分为郝姓。 北河底:位于同河岸边。明洪武二年,设立同川卫,由明大将军常遇春麾下千户李世兴出任卫官,卫指挥所设在同川中部的北河镇,管辖指挥从奎光岭到宏道的五都83个村,安置移民。李世兴世代军职,他带领部下一边练武、一边屯田,成为北河底李氏始祖。 北河底一村:位于同河东岸边,全村232户,612人,耕地1139亩,村民大部分为李姓,少数朱姓。该村出过打人国民党军内部的我党传奇特工李直峰少将。 北河底二村:位于同河东岸边,全村194 户,557 人,耕地1290 亩,村民大部分姓李。 河西为三村,全村152户,463人,耕地1010亩,村民张、刘两姓。村南有一座将军山水库。 磨湾:位于南北河底中部,村子三面为同河环绕,形似一个磨盘,故名。元末建村。全村182户,526人,耕地902亩,村民大部分为李姓。该村出了个李开信,曾经任国家计委副主任、物资总局局长。2005年,该村李玮捐资五十万元在奎光岭建立一座“同川梨乡”汉白玉石牌楼。 南河底:位于姑姑山北脚下,同河在此形成一河湾地带,因其村庄坐落南岸,故名。据碑记,宋代前即有人定居。根据家谱记载:明朝初期,郝氏由甘肃省崆峒迁移而来,德蕴、德美兄弟两人分别居住于上社、南河底村,成为同川郝姓的始祖。全村455户,1281人,耕地2677亩,村民大部分为郝姓。 尧山:位于尧岩山脚下,因故得名,村民大部分为徐姓。全村51户,171人,518亩农业用。尧山有尧王庙、天地灵池。 观里:据传,北魏时建永安城,观里为古城关里演变而来。因1960年修筑水库,全村整体搬迁来现址,距原村址1华里。全村64户,197人,耕地650亩,另有一说,当地有一个道士观,久而久之,道士走了,而名字却流传下来,这个村就叫成了观里,村民大部分为郝姓。 西社:位于定襄、原平交界处,南距宏道2里,明朝洪武年间,续姓从洪洞县移民来到此地,当地叫西坡头。续氏经过几代人的奋斗,人才辈出,嫌西坡头村名不雅,改名西社。全村1700人,耕地5200亩。该村为山西省著名历史文化名村,村内保存著名辛亥革命先驱续西峰少将、续范亭中将故居。该村不仅出过十几个将军,还出过曾任国防科委卫生部副部长续静卿(副军职)。全国柔道冠军续俊根。 ![]() 宏道镇:西接漆郎山,南临滹沱河,依山傍水,自古就是同川粮食、水果集散地,北魏称为邓家堡,明朝始称为横道镇。原来有一条横跨五台的东西大道而得名,历史上叫过洪道、横道、弘道等名。清朝光绪年间,东街举人郭岚认为:“横道”有横行霸道之意,他提出改名为宏道镇,得到大家一致赞同,一直为崞县四大名镇之一。现有东、南、西、北、阁街、南门外6个村,一万余人。距五台山军民合用机场(无畏庄)3公里。村民有郭、张、王、温、续、朱、刘、杨、蔚等数十余姓。宏道镇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出过著名教育家郭岚,武进士朱步云。摔跤全国冠军薄建伟、杨汉云、木雕工艺大师刘晓晨,女剪纸高手张嬋、晋绥军少将参议续鹤廷、续辑如、赵仲容。 北社:传说,该村东、南、西、北之间,有一个土谷祠,又叫祭社,人们就把居住在东面的村叫东社,南面的村叫南社,北面的村叫北社,西面的村叫西社。据传,北魏时,居北社一带尔朱家族崛起,铁骑飞扬,凶惨霸道,最后,惹得人神共怒,朝野上下,群起而攻之,一时间,权倾天下的尔朱家族在高欢的偷袭下,一败涂地,曾经不可一世的尔朱焦团灰飞烟灭,留下少数族人只好隐姓埋名,改尔朱为朱姓,才逃过了灭族之灾。 北社村:建村已有2600多年,元朝时,有李姓从军退役迁移来居住,明朝洪武三年,梁姓始祖梁满喜从西安牌楼南迁来定居,紧挨着原来住户梁姓东住了下来,久而久之,村人们就把村东李姓居住地方叫东街,村西梁姓居住的地方叫西街。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个街逐步发展为两个村。 北社西;位于原平、五台、定襄三岔路口,明朝时,属崇仁都。全村共有915户,3106人,土地面积8848亩,其中水浇地4450亩。村民有56姓,梁姓为第一大姓,占全村入口70%。梁姓始祖梁满喜,明朝洪武三年,从陕西西安牌楼南迁移定居,明永乐年间梁家出过户部尚书梁璟,民国时期出过国民议会副议长梁济善、梁上栋上将、梁诞武中将。现在保存梁济善翰林大院、洪福寺、等历史文物建筑物。 北社东:北社东村北面背靠龙山,东有兔嘴山,西有马鞍山,三山环围;南部有滹沱河、同河流过。明朝初期,属崇信都。现在全村有户籍人口1230人,常住人口968人,该村主要景点有洪福寺、龙宫圣母歇马殿、君子乡关帝庙、李楠祠堂、堡墙等。村民大部分为李姓,元朝时,李氏始祖李安广从陕西韩城县金盆镇迁来居住。明朝时出过左副都御使、陕西巡抚李楠,阎锡山宪兵司令李润发中将,参谋长李灿少将。该村有都御史堡、洪福寺堡古称崇仁堡,2001年6月25日,洪福寺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平东社:位于宏道镇东五公里处,东临滹沱河,西邻南社村,南靠大营村,北面是同河。全村1704人,耕地2488亩,村民大部分为李姓。该村出过晋绥军山西保安司令部参谋长的李春园少将。公里,全村85户,320口人,耕地440亩,村民大部分姓赵。该村出过台湾国民党兵工署长的赵国才中将。 贾庄:贾庄村位于宏道镇东北方向约1公里处。明朝洪武年间初,胡姓从山西洪洞县大槐下迁居该村。全村耕地1320亩,户230户,680余人。村民大部分为胡姓。该村出过著名石匠胡明珠26岁就独自承建五台山龙泉寺举世闻名的汉白玉石牌楼。还有国民党起义将领胡砚珠少将。 辛安:位于宏道镇的正西方,西邻无畏庄村,北邻南白乡。古称静安村,明朝天启年间,邻村清凉庄因山洪暴发,将村中人大部分冲走,留下少数续姓人,就在靠辛安村边撘建新居,久而久之,入口逐渐增加,但是,旧村属于定襄县,新村属于崞县,崞县所说的83个半村,就是说辛安半个村。村中一个界门,村东属于定襄县,村西属于崞县。1957年,辛安随宏道7个村一起被划归定襄县。现全村总人口1270人,有土地2700亩。 南白:传说,古时候这里是湖泊,叫南泊,大禹治水,逐步成为沧海变桑田,因为没了水,就叫成了南白。明朝明朝洪武年间,候姓从洪洞县移民来到此地居住,分为上、下两个村,村民大部分为侯姓。上南白:全村89 户,人口338人,耕地924亩。其中水浇地500亩。出了个南下干部侯丙生,曾经任贵州省政协副主席。 ![]() 下南白:下南白村在乡政府所在地,东与定襄县西社村接壤,南与宏道镇兴安村相连,全村耕地2758亩,其中水浇地1500亩。人口1042人。该村出过任阎锡山晋军太原警备司令部少将督训官侯树奎。还有曾经任二炮技术学院训练部政治委员的侯惠云。解放军后勤部某部部长侯德渊(正军)。 山西:因为在姑姑山的西面而得名,村民绝大部分为李姓。全村371人,耕地面积1600亩。据说这里曾有个李姓人任大同总兵,由此才能叫山西村。 西头庄:位于南白西北部6里,与沟北村隔沟相望,村民大部分为刘姓。全村共有176人, 耕地800余亩。 沟北:位于西头庄东北面,全村人口526人,耕地2000亩,村民大部分为刘姓。该村出过崞县第一位共产党员刘仲华。曾在李宗仁的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担任参议,历任政务院参事、北京市地震局局长、房管局局长和园林局局长等职。还出过曾任台湾国民党空军少将的刘克恭。 中原岗:位于龙虎山下,建村历史悠久,传说“先有中原岗,后有横院村”,是南同川建庄早的古村庄之一。总人口868人,耕地面积1524亩,村民大部分姓王。该村出过黄埔第十期学生王秀峰,别名镛之, 1949年撤台后,任台湾第10军少将副军长。一战区中将高参王亮臣,北京市市长助理刘如明。 刘岗:东与巩岗接壤,西部与中原岗相临。原来名叫刘家岗,村民大部分为张姓。现有村民300余人,耕地面积830亩。 巩岗:东靠漆郎山,村民大部分为巩姓,以姓得名。原名巩家岗。全村有人家85户,310人,耕地面积362亩。该村出过一个全国摔跤冠军刘新贵。 神岗头:位于南白西北,背靠狐狸山,两面环山,全村现有270户、908人,耕地2300余亩。村民大部分姓刘。该村是原平市著名戏曲文化村,有一个名人刘东发。还出过解放军总参谋部政治部副主任刘建国。 东岗:位于漆郎山下,与定襄隔山毗邻。原来分东岗和西岗,解放后迁移到村东高处,总称为东岗,村民大部分为张姓。全村住户130,常住人口289人,耕地面积1005多亩。该漆郎山有铁矿石。 下西岗:得名原因不详,原来有围墙村门,村民大部分为王姓。全村有115户,297人,耕地面积1040亩。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因为是晋察冀军区秘密粮站,被日军放火枪杀村民29人,造成骇人听闻的“下西岗惨案”。现在该村的养殖业(养鸡、养猪、养驴、蘑菇)比较有名。 ![]() 清水沟:原来村前有一条流着清泉的水沟而得名,南与后堡相邻。村民以王、信、聂三大姓为主。全村 人口585 人。耕地1297亩。该村出过国军少将聂鸿懋、早期共产党员聂鲁质(崞定孟五中心县委书记)、抗日名将王俊保(王五子),曾任太原警备区司令员。 前堡:位于南白乡西部6公里处,羊圈山脚下东坡。为古堡,全村133户,465人,耕地1178亩,村民主要为郭、王、李三姓。 后堡:据传,明朝弘治年间,赵姓始祖从五台县槐荫村迁居而来,垦荒种地,始建村时,因与前堡相距2里,故得名。才有“先有前堡、后有后堡”的说法。全村共有人口580人,土地1178亩,村民大部分为赵姓。村中有一颗树龄500年以上老槐。 和围:位于羊圈山下,西邻龙王堂村,东临清水沟和前后堡村,明朝时该村是一个土围子,村民互相和和气气,由此得名,村民大部分为郭姓,另外还有信、张、樊、李、蔚等七八个姓氏。现户籍人口600,常住人口100余。 尚义:东临山西村,西接下西岗,南连南白村,北靠沟北村。紧临古柏塔寺,隋代,因为有义士王梵志兄妹七人,扶父尸骨葬于白塔寺之侧,兄妹七人同日坐化,被村民塑肉骨真身像,受人供奉,故被人称为尚义。久而久之,也有人称为柏塔寺。人口211人。全村耕地面积605亩。村民大部分为巩、赵、王三姓。 神原:明朝时,建有神原堡,因故得名,后成为上下两个村,上神原村民大部分为张姓,全村279人,耕地594亩。下神原村有393人,耕地1247亩,村民大部分为邢、姚两姓。该村以养鸡、养猪比较出名。出过曾任武汉军区炮兵司令部副参谋长的邢英楼。 寨上:寨上村与南白乡政府隔沟相望,在南白村正北约1000米,全村22户,73人,耕地面积304亩,村民大部分为李姓。 张南尧:南尧村地处南白乡西6公里,村庄所在地地势比较平坦,全村249人,耕地654亩。村民大部分为张姓。 张北尧:北尧村位于南白乡西部,全村共255人,土地705亩。村民大部分为张姓。 西平:位于卧虎山脚下,东与山西村相邻,南与沟北村隔沟相望,西与神岗头村接壤。也叫西坪,顾名思义,就是因村子建立在一处相对平坦的地片上,全村220户,738人,耕地3200亩。该村是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是同川的将军村,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出过国国民党刘逢吉中将、刘逢清少将、刘殿棠少将、刘光相少将、解放军刘学基中将、刘尚华少将等6个将军。还有曾任国务院信访局局长刘文亭、农业部种子局局长刘定安。 治庄:明末清初年间,就有人居住,因耕作山地不便,而打土窑居住下来,逐渐成为村庄,原属张北尧村。1983年才单独设村,现在全村只有40余人,土地90余亩。 横院:位于张南尧东面,中原岗北面。横院村是南白乡的古老村庄之一。现有人口121人,土地面积500余亩,村中有6000棵红枣树,村民全部为张姓。 龙王堂:位于南白乡西端,白鹤岭山脚下西坡上,与子干乡蔡家岗村接壤。原来有一座龙王庙,因故得名。全村398人,耕地1012亩。村民主要为张、李、翟、蔡等姓。该村养羊、养驴业比较有名。 作者心愿:经过一个礼拜的辛苦,终于将咱们的同川地名录搜集完成,希望同川子孙后代认真看一遍,熟悉咱们自己的家乡,知道咱们村名的来历,清楚咱们村有什么文化古迹,出过什么名人,传给自己的下一代,让他们不忘故乡,把根留住!有可能还有鲜为人知的故事没有发掘出来,本人抛砖引玉,肯定还有不少错误之处,希望有人能够提出改正。谢谢大家! ![]() 信贤川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