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藏高原新石器时代十大考古遗址之一

 黑错达布老 2022-08-13 发布于甘肃

青藏高原新石器时代十大考古遗址之一

(十)宗日文化


   宗日遗址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巴沟乡团结村(འབལ་རྫོང་འབའ་ལུང་ཞང་ཐེན་ཅེ་སྡེ་བ།)。宗日遗址(རྫོང་རུ་གནའ་ཤུལ།)初名兔儿滩或托勒台,是一处北高南低的大滩地。滩地东为巴沟河流入黄河口处,属黄河第一台地。团结村紧靠台地边缘。遗址面积约300×200米,北部被压在村庄之下。因雨水冲刷台地边缘而形成的数条洪沟将遗址分割为东西两区。东区为居住区,并有部分墓葬,西区未见居住遗迹,主要是葬地,又名宗日墓地。遗址地面散布有较细碎的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及齐家文化陶器残片。断岩处暴露有灰尘层。1984年全省文物普查时发现,曾清理墓葬2座及残窑址1处。此遗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6月至1996年10月,青海省文化厅文物处组织考古队分三次对遗址进行正式发掘,共开挖探方31个,清理墓葬341座、灰坑18个,祭祀坑18个,出土文物23000余件,确认这是目前黄河上游发现的时代较早、面积最大、内涵较为丰富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年代相当于马家窑文化时期至齐家文化时期,大致从距今5600年延续至4000年左右,延续了大约1600年。现中、东、林场古文化遗址、西台遗址改名为“宗日遗址”。宗日遗址是马家窑文化在青海境内黄河上游分布的最远点,因其文化内涵有一定的特殊性,研究命名为宗日文化。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宗日遗址(墓地)的发掘意义,概述以下几点:

   一是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如舞蹈图案彩陶盆、二人抬物纹彩陶盆、骨叉、骨勺等遗物,是研究远古宗教、艺术及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材料。

 二是大量独具特色的陶器的出土,显示出了一种新的文化面貌:其中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及齐家文化器物的存在,说明该遗址延续了较长的年代,并且接受过多种文化因素的影响;但最多的是宗日特色的新器物,如乳白色陶上施紫红彩、变形鸟纹和多道连续折线纹等等,均与相邻文化截然不同,据此命名了一个新的考古学文化——宗日文化。

 三是发现了许多很有意义的现象,如石棺葬具、二次扰乱葬式、火焚葬具、墓上标志、墓祭等,为我们认识青海地区远古部族的特征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资料,在古代西北民族史研究方面也有重大意义。2013年,宗日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90年代考古成果的基础上,在2020年6月至9月期间,由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联合河北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共同实施对宗日遗址的再次考古发掘,此次发掘的面积达800平方米, 清理墓葬15座、灰坑83个,灰沟5处,灶1处,祭祀遗迹1处,房址1处,柱洞6处, 出土文物类别丰富,主要有马家窑文化和宗日文化彩陶、磨制穿孔石刀、双刃骨梗刀、墨绘人像骨片等。此次发掘成果表明,宗日遗址包含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唐宋时期,刷新了以往的传统认识。此次有目的、有计划的主动性发掘为探索宗日遗址的聚落布局与演变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丰富了遗址的文化内涵,深化了对河湟文化的认识。

(说明:图片来自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