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子玉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作为刘邦在沛县江湖中的酒友,又出身底层,再加上后来在战场上的生猛表现,人们很自然就给樊哙打上了“粗犷”的标签。 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是这一标签的具体表现。 瞧,他在鸿门宴上“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的抢眼表现直接就抢了主角项羽和刘邦的风头。 而且,樊哙大碗喝酒大口啃食生猪腿的夸张动作就连项羽都被震撼了,“简直就是个原始人”。 鸿门宴作为当时的经典“剧情”在各路“媒体”的推波助澜下天下皆知,樊哙的形象从此也深入人心。 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樊哙莽夫的色彩也越来越浓。其实,真实的樊哙可不止这一面—— 刘邦晚年,备受病痛的折磨,为此,他常常一个人深居宫中,不见任何大臣。 ▲刘邦 电视剧《楚汉传奇》/剧照 大家都急,皇帝的健康事关帝国的安危,可就连周勃、灌婴这些第一梯队的人也不敢随便进宫探视刘邦。 十几天过去了,大家都紧张到了极点。 是的,刘邦身上绑定的东西实在太多了:皇位的传承、重要人事的安排、帝国发展的模式等。 都是大事。 万一他...... 大家根本不敢往最坏处去想。 局面最终被樊哙打破。樊哙直接无视刘邦的命令,他横冲直撞以当年在鸿门宴上的生猛姿势硬闯进宫去,身后长长的队伍全是那些善于明哲保身的大臣们。 映入樊哙他们眼帘的是这样一副场景——刘邦头枕在一个宦者身上,病痛对他的折磨全聚焦在了脸上,那每一道皱纹似乎都在表达着刘邦的痛苦。 樊哙哭了: “当年,陛下与我们一起打天下时是何等的威猛,如今天下太平了,您却病成了这样”; “但是,您不与外边联系,独独与一个太监深居宫中,您知道大臣们有多担心吗,您还记得秦国的赵高吗?”。 想象一下,以刘邦的脾性,对于樊哙私闯禁宫的行为他能容忍吗? 不能。 但樊哙充分展现了语言的艺术根本就没给刘邦发脾气的机会:他先是追忆往昔的美好岁月,再说明他们之所以这样做的目的,完全是为了帝国的安危考虑。 为了更具说服力,樊哙还引用了秦朝赵高的故事。 ▲赵高 电视剧《楚汉传奇》/剧照 刘邦用微笑回应了樊哙,起身。是的,他已经将樊哙的话完全吸收。 这件事是不是刷新了大家对樊哙的认知? 别急,还有呢—— 刘邦当年西入咸阳,直接就被秦宫中的珍宝、美人给砸晕了,他一头扎进了舒适区迅速淹没在了那脂粉气横流的温柔乡中。 是,刘邦集团大多出身底层,受不了这样的“刺激”,在刘邦的“示范”与“引领”下大家也都切换到了享乐模式。 人的行为最容易被大众所裹挟。此时,刘邦集团的表现就是最真实的写照。 可清醒人还是有的,张良就不用说了,那是见过大场面的人。刘邦的沛县哥们只有萧何和樊哙没有参与大众的享乐:萧何悄悄去了秦国的图书馆,第一时间将有关户口、地图、技术等方面的资料收集了起来;樊哙在思索着如何制止大家的不理智行为。 作为刘邦心腹的优势,他是有机会将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向刘邦说出来的—— “沛公,您到底是想拥有整个天下,还是只想做一个富家翁?” 刘邦当然不好意思说自己现在就想躺平。 樊哙正好顺势下坡: “既然您想拥有天下,那现在就不要迷恋眼前的珍宝和美人,这些都是身外之物。” 再加上张良的劝说,刘邦终于将脑中的图景切换为宏图大业,还军霸上。 是不是想不通,樊哙一个屠狗的出身,也没见过什么世面,怎么就能有如此觉悟呢? 是不是感觉自己认识了一个假的樊哙? 其实,你想想这件事,吕公为何将二女儿吕嬃许配给樊哙呢?以他看刘邦眼光的毒辣肯定也对樊哙进行了全方位的考量,最后才做出将女儿嫁给樊哙的决定。 绝不仅仅因为樊哙是刘邦的铁哥们。 樊哙和刘邦一样,在吕公眼里都是潜力股。 其实,就是鸿门宴上的粗鲁表现,也是樊哙的故意为之—— 当时,范增一心想趁着吃饭的机会干掉刘邦,为此,他导演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戏份。 情况万分紧急,张良都慌了。 当外边的樊哙得到这个信息之后,直接就硬闯进了宴会现场。他之所以表情夸张,然后又是大碗喝酒,又是大口啃着生猪腿,其实就是想在气势上镇住那些对刘邦有想法的人,“我们也不是吃素的”。 效果确实不错,因为就连以生猛闻名江湖的项羽都被震撼到了:“真是壮士呀。” ▲项羽 电视剧《楚汉传奇》/剧照 在从气势上镇住项羽集团之后,樊哙又接着给项羽讲道理: “沛公遵照怀王的指示,西行入关,一路上经历了腥风血雨好不容易才拿下了咸阳城”; “对于咸阳城的宝贝,沛公没有据为私有,而是全部打包坐等大王来取,函谷关的事那纯粹是误会,是我们为了防备盗贼才关的门”; “沛公立了这么大的功劳你不给封侯也就罢了,竟然听信别人的谗言还想杀沛公?”。 一番语言攻势,项羽直接就理屈词穷,他示意樊哙:“坐。” 说实话,这根本就不是鲁莽的表现,而是满满的智慧呀:先是从气势上压制住对方,然后再以言语攻势让对方理屈词穷。 简直就是套路满满。 而且,他当时做决定时几乎就没有思考,非常果断。 人呀,总是执着于表象,人家樊哙在鸿门宴上看似粗人一个,实际上他才是棋盘上的高手。 所以,凡事得透过现象看本质。 还有,曹参也是这样的人—— ▲曹参 电视剧《楚汉传奇》/剧照 曹参也是以将军的身份在刘邦创业的过程中南征北战,他的身上,光伤疤就有七十多处呢。 但司马迁却看不上曹参,觉得他之所以取得那么多的功劳完全是会因为跟了韩信的缘故。 但你想想,韩信手底下那么多将军,为什么就曹参的功劳最大? 跟对人只是敲门砖,如何做事,才是自己的真本事。 而且,曹参这人绝对不能仅仅以军人的身份定位他,人家还是治理国家的能手呢—— 曹参在做齐国丞相期间,对于如何治理齐国,他没有急于出牌,而是将当地的知识分子全部请来大家一起商量起草“方案”。 后来,他将负有盛名的胶西盖公请来,盖公详细为他讲解了无为而治的精髓。 曹参大为受用,为此,他专门将丞相府的正堂给腾出来让盖公居住。 瞧,多么尊重人才。 结果是,曹参做了九年齐国丞相,齐国大治,人们都夸曹参是个能人。 在做了汉王朝的相国之后,曹参将自己在齐国的经验完全复制到了整个帝国,萧规曹随。 汉帝国依然是一副大治的局面。 有人说,汉朝实行的“无为而治,于民休息”的国策,经验可能正是来自于曹参在齐国的实践,曹参当时在齐国搞的就是一块“试验田”。 这话应该是没毛病。 所以,观察一个人应该以宏观的视角全面去看他,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刘邦集团虽然大多出身基层,但他们却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持续进化,许多人不仅成了勇猛的将军,更是管理的一把好手。 樊哙和曹参都是这样的人。 (全文完)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和“在看”。谢谢! / 推荐阅读: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