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哲思周年记

 陋室夜读 2022-08-13 发布于辽宁
 现代时尚网络平台,通过一年的推广,体会是这是一种碎片化的模式,对本体系化理论来说有很大的限制,也影响了读者对文章的理解和文章之间的逻辑关联。许多读者看到的只是一篇文章的一个论点,这与我的初衷有很大距离。我的本意是阐述一个哲学体系,并希望读者能有感悟体系甚至是建立以体系为参照系,自我评估各家哲学学说。
序言——哲思呓语
游离于社会已经十多年,十年江湖,或教书,或经商,或好古,左冲右突,曲线耗费着生命的光辰。即使是十年漂泊,心也被哲学所控,人生活在哲学的理念里,形随意行,生活的体验,切切的蕴含于哲学意念之中。一次际遇,终于喷薄而出我的哲学思想,如是为书。

书以系统论为基础,以运动为辩证思维,以人为基本概念,以逻辑和历史相结合的方式演化人类历史的进程,剖析阶级社会的全部现象。书的所有章节、概念,都是运动逻辑推演的呈现。一本书,一个社会,就像一道数学证明题,一气的推演到底,写来舒畅,体验美好,竟似乎自己生活在数学的遂道和迷宫里,社会、宇宙、存在都是数学之网,之精,之秘。真想让时间片刻停凝,任由我恣情的体验哲学之美,宇宙之美。

  哲学是生活。最精奥的哲学也要回顾、关怀生活。生活是根,一切哲学都源于生活;生活是本,一切哲学都为了生活。哲学是属于人的,生活是人的全部。脱离生活的哲学不能称之为哲学,没有哲学的生活不能称之为社会。哲学是本质,生活是现象。哲学与生活,相影相随。

  哲学是人的历史。离开人,世界没有意义。人的社会与人的个体生命有太多的相似。社会的运动是一个社会化伴随着形式化的过程,人的一生是自然成长伴随着社会性发生发展的过程。社会化都是人的机能的延伸,形式化都是人机能的社会性展现。人之初,需要抚养;社会之初,需要物质生产为生存。人之自立,一为追求幸福,一为追求价值;社会发展,一是目的,一是手段。幸福和价值,目的和手段,都很难统一、和谐,它们都走上限定、超越和异化之路。人之中年,境界高于拼斗;社会之成熟,文化生产平衡了物质生产。人之死,脑先衰;社会形态之亡,文化先老。

  哲学是科学。第一是自然科学,第二是社会科学,第三是人之科学,第四才是党性。党性把哲学的真理价值化。党性是哲学的社会性,不是哲学的本性。运动是哲学的总原则,是社会、物质、存在、本体的总原则。运动在阶级社会里,体现为民族性原则和阶级性原则。民族性原则表明人类与自然的延续性,阶级性原则表明人类的社会性。

  哲学是民族之魂。民族的理想、精神都在哲学之中。没有哲学,没有一些纯粹的人,民族将失去她的光芒,自由的光芒,灵性的光芒。纯粹的人很难有幸福,但纯粹的人是民族灵魂的依托。

  纯粹的人心怀四海,志守一隅,为大家,为英杰,为领袖,是不同山脉的各自的最高峰!只是人们啊,请多些宽容,在他们成长时,或怪异、或忧郁,格格不入,甚难生存,他们大都不堪而夭折,能成为山峰的又能有几多?!

  哲学是逻辑。逻辑源于实践,实践本身是辩证的法则。古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今看:存在而本体,本体而一二之辩,二而一三之制,三而万万物。如此之轨迹,转为逻辑,即运动,即实践,进而是生产再生产,进而是社会化和形式化,最终是最智慧生物的物质、精神活动。它们是运动,是哲学,它们也是逻辑,是最高的思维准则。

  哲学讲究时代,哲学是时代的凝缩。时代是背景,是条件,时代为现实服务。时代与现实,逻辑与历史,是二对孪生子。现实是处境,时代是潮流,逻辑和历史是现实和时代的镜子。实践是目的,人是主体,哲学就是时代的旗帜。生活的时代不同,百年有更替,哲学的呐喊就是鲜明的给出一个新时代。

  哲学需要怀疑。一个时代送走一类哲学形态。没有永恒的权威,没有永恒的本质。哲学就是条件,一切以条件为依归。没有怀疑,没有创新,没有怀疑,也没有权威。本书是一种怀疑,本书也必将被彻底怀疑。江山如此多娇,哲学令人折腰,人民代代新,真理须经怀疑更新。

是为哲思。




后记1:宗旨——建立形态演化论

 1.形态演化论致力于社会形态的逻辑建设,形成一个由概念和范畴构成的社会模型,希望这个社会概念模型能够用现代物理学原理予以解析和推演,用数学的模型和大数据应用来把社会学科数学化。

 2.形态演化论首先从最简单、最抽象、最基本的“人”出发,以纯逻辑的方式推演出社会形态,建立社会形态的底层范畴和概念,社会形态的立体塔式结构,社会形态的内在6大系统,社会形态的四大层次,社会形态的形态基本单位,社会形态的人==国家=社会有机体=社会经济体=实践等不同视角社会形态的性质、形式、特征、动力、机制、状态、原则、环境,社会形态的心脏、脊梁和躯壳,如此等等。

     2.1所有这些逻辑建设继承了马克思唯物主义的传统,并囊括和发展了唯物主义的视域,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对社会形态的历时的分析,形态唯物主义是对社会的当下分析,历史唯物主义和形态唯物主义正好相辅相成。形态演化论仍然遵循逻辑与历史相结合的原则,遵循时代与现实相结合的原则,以解剖社会形态的现时态为己任,解析社会的现实演化。

     2.2形态演化论用逻辑推演建立一个逻辑的社会,用事实说明社会是可以逻辑化的,社会不再是自由意志的无序的堆积。形态演化论目前仅建立一个社会的基本框架,但逻辑证明社会将象物理学一样深入社会的任何一个角落并用逻辑的方式论证它们的逻辑来源和逻辑关系,逻辑论证和实践印证将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3.形态演化论的建设将充分证明社会是一个有机体,是一个物理体。始终强调社会的物理属性,就是把人类社会与宇宙万物相等同,用统一的物理学原理来论证社会现象,用统一的数学原理来解析和指引社会演化的可能趋势。把社会纳入物理学和数学范畴,使人文科学真正成为一门自然的学科。

     3.1其实,在宇宙之内一切的现象都是一个统一体,人类社会无以特殊,所谓社会的无序和自由意志决定仅仅是人类对自身的认知还没有解放到那个时代节点的程度而已。从运动上看,微观运动延伸出宏观运动,物理运动延伸出化学运动,化学运动延伸出生物运动,生物运动延伸出社会运动,为什么到了社会运动就不能建立在物理学和数学的基础上?形态演化论找到了这个路径。

  3.2形态演化论第一步是建立社会形态的范畴和概念,建立社会演化模型,第二步是让它们与物理学、数学接轨。大数据和超高速量子计算与形态演化论的结合必将是人类对自身认知的工具。

 4.宇宙的统一性和同一性是人类社会物理化、数学工具化的客观前提。人类社会的逻辑化,用逻辑定位社会概念的位置和关系并论证其来源和演化、发生是社会物理化数学化的第一步。五大运动是同源同构的,社会发生、演化事实上在重演以往运动的演化史。人类社会的历史唯物主义与物理世界的历史演化、化学世界的历史演化、生物世界的历史演化是是同源同构的,宇宙的同源同构律和重演律始终在发生作用。

 5.举一个列子,物理学的万有定理在社会经济学上是通用的。这不是个例或特殊原因,而是有深刻的物理学背景。社会学的结构和功能与物理学的结构和功能是同源同构的。

  6.形态演化论唯有用逻辑演化的社会概念精细化,深入触及社会邻域的毛细血管系统,能论证概念的关联和实践功能,形态演化论就将在这个时代得以确立。人文科学的物理化、数学化是历史的必然,唯有如此,人文科学才真正成为一门自然学科。

 7.形态演化论是对当下社会形态的逻辑概念分析,是哲学思辨的,视社会为形态并建立形态学的逻辑概念体系,注重社会系统内在的概念关联。历史唯物主义是历时态的史观,唯有先存在社会形态才有史观,现时态的与历时态的统一才能算是完整的逻辑认知。
微h604511

后记2:形态演化论的成果
  1.建立一套新的思维方法论。如一分为三论、运动台阶论、运动的两种方式论、原点论、基本单位论、塔式结构论、树形演化论、国家化论、国家的民族原则和阶级原则论、社会多面体论、人=物论、阶级性=经济性论、经济体6环节论、实践6环节论、历史三阶段论、历史演化路径论、文明类型论----等等
 2.建立形态演化论和形态演化史观。整个体系的论证,是对假设的论证,是对社会或国家的论证,也是为社会形态的论证。证明社会或国家是一种形态,其内部有基本范畴和概念组合底层基础,有内在的形态的层次、结构、机制、系统,有外在的性质、性质、特征、形态、状态、原则、背景,有形态的演化蜕变和演化史观,有种群化、氏族化、国家化的一般规律。
 3.建立了社会形态演化的一般逻辑范式和模型。以社会学概念的基本单位,形成社会学的概念单位体系,建立社会学的单位制,形成社会演化的一般范式,建立演化模型。原点是基点,起始点。以原点为支点,原点的推演是演化发生学。发生学产生基本单位,找到基本单位是演化的一个里程碑。基本单位转化为推演的结构,演化在结构的基础上建立基本机制(社会的基本制度),它是另一个里程碑。以基本单位和基本机制为基础的建立基础形态,它是第三个里程碑。以基本单位、基本机制和基础形态的组合,形成了基本系统,即形态的内部子系统,它是第四个节点。最后,几个类似的子系统组合成演化形态,这就是形态演化论的逻辑推演过程和模型。
 4.论证了唯物主义所谓的第一性基本问题是谬论,使所谓的唯心主义的人类精神论述合理结晶与唯物主义人类物质论合理结晶融为一体。世界是一个合谐的体系,人类文化结晶反映这个世界现实,也应该是一个和谐的体系。
 5.本体系完成了德国古典哲学——马主义一脉特别是社会哲学(唯物史观)补缺的任务,使其完善化。同时又使得社会科学纳入自然科学范畴,确认社会学是以自然科学性为学理基础,以社会科学为本质特性的学科,也是呈现台阶式结构,使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的理论衔接起来,融合为一体。
    6.沿用西方哲学的传统,用一句话概括,社会是一个形态物理体!
后记3:宣言——哲学梦,中国梦
 
 
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是个性和民族性张扬的时代,是又一轮新文化运动的时代!

  当中国社会整体剧烈的转型,历史为这个时代提供必然的舞台。

 当科学思维、人文观念发生时代性的颠覆,思想解放和民族革新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思想形态的创新已经成为全民族的焦虑。

  当新科技革命性的改变了交往和转播,权威和崇拜被撕得粉碎,新技术为人民的思考提供了凝聚的舞台。

  经济的发展必然会转化为自由的能量,经济自由必然要求相应的政治规范和思想萌动,自由的批判必然会形成哲学的批判。

 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遇到的根本瓶颈是哲学形态的更新。现有的哲学中国化体量太小,它错落了新时代的科学技术背景,局限于民族利益的当下叙述,它落后于人类思想演化的潮流,没有让中华民族走进世界舞台中心的哲学魅力。

 中国梦包括哲学梦,思想的顶层设计才会彻底塑造一个伟大的新民族。唯物主义哲学新形态才彻底标志着完成中国梦。

  我们就是生活在这样伟大的时代背景下。

 我们不需要阶级道德的纯洁,不需要政治正确的表白,我们用逻辑批判替代价值批判,用思维解放占领利益解放,我们要让怀疑成为理性的号角。

 新经济新技术塑造一个新时代,新科学新人文凝聚成一个新哲学。我们不想回归,我们不要注解,我们拒绝引用,我们蔑视西化。我们是草根一族,人民的观念,时代的词藻完全胜任一个新哲学形态。

我们合为仁人志士,我们批判求索,
  我们的思想步伐与时代同步!
附录1本公众号文章的逻辑框架
第一部分 本体论引导
存在
运动
存在的原点和基本单位(已用)
运动的台阶性
运动、实践、生产再生产
一分为三(已用)
塔式结构

第二部分 社会形态模型的逻辑构建

人之肉体的生产再生产
人之精神的生产再生产
人之社会性生产再生产
实践方式
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
反映方式和认知方式
交往方式和规范方式
实践方式转化为概念
社会
社会的两大支柱
社会关系与社会性
社会论的逻辑推演
思维和存在
意识和认识
再谈意识
三论意识和认识
人格
人格与位格
生产力和科技力
阶级性和经济性
自然性和社会性
民族和阶级
社会有机体
社会经济体
社会实践体
=物的意义
对象物
社会是人和物的和谐激荡
社会经济体和社会实践体的对等关系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虚伪的个人主义和虚弱的集体主义

第三部分
社会形态模型逻辑
分析

社会的结构
社会的层次
社会的性质
个体层次的性质
群体层次的性质
形态层次的性质
功能层次的性质
社会形式之一——人和物的形式
社会形式之二——社会有机体的形式
社会形式之三——社会经济体的形式
社会形式之四——实践行为体的形式
社会形式之五——社会形式的民族性
社会特征论之一——系统论特征
社会特征论之二——模型化特征
社会特征论之三——人本主义特征
社会特征论之四——经济学特征
社会特征论之五——本体论特征
社会特征论之六——社会特征的实践性
社会的动力和机制(一)
社会的动力和机制(二)
市场和选举(动力机制之三)
国家形态的心脏、脊梁和躯壳(动力机制之四)
城市化和选举(动力机制之五)
政权化和选举(动力机制之六)
民族的机制之一——隔离
民族的机制之二——特化
民族的机制之三——同化和融合
民族的机制之四——绝灭
阶级的机制之一——垄断
阶级的机制之二——控制
阶级的机制之三——回馈
国家机制之一——变革
国家机制之二——革命
国家机制之三——竞争
国家机制之四——战争
国家形态的人口再生产系统
国家形态的物质再生产系统
国家形态的观念再生产系统
国家形态的知识再生产系统
国家形态的交往再生产系统
国家形态的管理再生产系统
社会形态的原则——总论
地缘原则(之一)
功利原则
信仰原则
公平原则
自由原则
效率原则
民主原则(之十二)
实践原则(1
实践原则(2
秩序和简约原则(1
秩序和简约原则(2
社会其他视角的总则
立场
体制立场与人民立场的关系
社会状态的分类
社会状态的现实性、时代性
社会形态的历史性、逻辑性
两种社会运动方式
文明树
人类社会的全貌
社会环境与社会是相伴共生的
环境对社会的影响
保护环境的多样性
国家
国家是文明形态的基本单位
国家的帝国情结
国家形态的垂直结构
国家形态的水平结构
国家形态的结构和功能
国家形态的纵向层次
国家形态的横向层次
形态的类型
社会形态是容器
国家形态的维度
形态更替是兑变的过程
形态演替的迭代和传承

第四部分 社会形态模型引导出的史观

形态唯物主义(一)
形态演化史观
包容人格的人才是历史的主人
劳动
劳动转化为实践
原始种群的进化
生存方式
游群
社会体系的形成
社会环境的形成
种群社会的原则
家庭
村落
灵魂
社会大分工
图腾
血族、氏族和氏族制度
村落化和氏族化
氏族社会的原则
城市
战争
宗教
政党
民族
阶级
国家
阶级社会的原则
国家化
村落城市是交往的形态
国家化底层范畴的意涵迭代
分工与分化
人格的早期大分化
社会性的演化
社会性溯源
意识的起源之一——神与灵
意识的起源之二——灵魂的产生
意识的起源之三——通灵崇拜
意识的起源之四——家为巫史
意识的起源之五——绝地天通
意识的起源之六——天的演变
意识的起源之七——意识和认识主体的演变
意识的起源之八——时空观
意识的起源之九——女巫背后的历史
论国家的诞生
论私有制的产生
人口再生产主导古代中国的历史演化
第五部分 形态模型的当下观(待续)

市场与计划
东西方不同内涵的国家
时代
存在与思维
文化生产
人权
(注:以上将独立成一个专题书的内容;以下将是独立的三个专题内容)

第六部分
反思批判(待续)
社会主义理论教材反思
历史唯物主义教材反思
辩证唯物主义教材反思
政治经济学教材反思
第七部分 逻辑思维和方法

异化
转化
对位思维
社会化和形式化
对子范畴与三分范畴(二与三之辩)
否定之否定
时空与质量的关系
内容与形式的对立
一分为三的工具意义(已用)
逻辑与历史相结合的原则
现实、时代、历史、逻辑的统一
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论的统一
社会认知的两种思维
西方哲学起点的人
选择论和决定论
人格和位格
人格、位格和角色
逻辑格式化
从主体变换到主语变换
概念中主体的第一性和第二性
附录2:重要的逻辑图形

图片

                                                        图一

图片

                                                   图二

图片

                 图三

图片

            图四

图片

                                                 图五

图片

                                                       图六

图片

                                                       图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