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48年解放军俘虏一67岁老头,林彪得知后勃然大怒,亲自登门道歉|张作相|东北军

 数字人生6688 2022-08-13 发布于山东


历史的车轮碾过岁月的路途,芸芸众生就像道路上的杂草被世人轻易遗忘,但英雄的身影却是路旁的野花,时刻留存着余香

上个世纪初的中国充斥着混乱与战火,同时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直到新中国成立,新时代的曙光才照亮了前方的道路。

1948年,正是叩响新时代大门前的钟声。辽沈战役的胜利,让全国局势发生巨大变化,解放军正式打下了拥有众多工业重镇的东北地区。

而锦州一战大获全胜又是这场战役中的关键一环。

可正当所有人都欢欣雀跃在胜利之中时,东北野战军俘获的一个平平无奇的67岁老头却引起了罗荣桓、林彪的勃然大怒。


看似外表朴实无华的老人,其实并不是泛泛之辈,此人乃是在东北地区大名鼎鼎的张作相

1948年9月,此前在解放战争中一直保持强悍攻势的国民党军队,逐渐显现疲惫姿态,如今战争终于进入了战略反攻的阶段。

在几次讨论之后,中央军委将战略重心制定在了东北地区,一方面东北的黑土地上粮食产量巨大,解放东北能解决军队的补给问题;另一方面,东北拥有当时最好的工业基础,是首要的军事基地。

确定进攻目标后,在中央军委英明指挥和解放军战士勇敢作战之下,同年10月就一举攻下了作为东北“门户”的锦州,为整个辽沈战役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这场战斗之后,东北野战军在清点俘虏人员时才发现了张作相也在战俘营之中。

得知消息的林彪顿时勃然大怒,立刻命令军队将张作相释放。

随后,林彪亲自登门拜访致歉,甚至指派专人将张作相护送到了天津火车站。

可能单单提起张作相,世人并不觉得熟悉,但提及张作霖和张学良却是无人不知。

而张作相正是两人背后最重要的人,被人称为“辅帅”


张作相出身贫寒,从小为了生计四处奔波,在动荡的年代里,常常连填饱肚子都是极为困难的事情。

16岁那年,族兄被仇人诬告杀害,自己也面临着被追杀的危险。

为了生存,张作相不得不流落他乡,最艰难之际甚至不得不行乞为生。暴露在东北的寒风中,他仅有一件单薄的外衣取暖。

在异乡的漂泊中,他曾因为穿着破烂被巡街的士兵当作出气的工具,用枪托对他进行了凶狠地毒打。在十分饥饿的时候向街边的商家乞求食物,却遭到无情的嘲弄。

终于,生活的残酷改变了16岁的少年。

为了生存下去,张作相选择了反抗。


漆黑的夜里,他悄悄跑回了老家,将所有的屈辱与生活的打压化为了勇气,手刃了诬告族兄的仇人。

随后,张作相为了躲避官兵的追捕,投入绿林落草为寇。

几番周折之下,他带着手下的几十人投奔了当时已经小有规模的张作霖手下,两人也就此成为了同一势力。

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

张作相十分敬佩张作霖的气魄,而张作霖也很欣赏张作相的谋略,两人珠联璧合,部队规模也随之迅速扩大,在一次次生死考验后,张作相和张作霖结为了结义兄弟。


乱世之中,“枪杆子”就是生存最大的保障。

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袁世凯的倒台,各地军阀风起云涌搅动着中国的局势。

张作霖手下的“奉系”军阀凭借着强悍的军队战斗力和优良的武器装备,很快成为了割据一方的豪强。

而张作相也一路从无名小辈,成为了内部最重要的将领之一。不同于其他军人的粗暴作风,张作相不仅为人低调,在做事上更是有浓厚的家国情怀。

为了筹措军费,一向充满“匪气”的张作霖计划在东北种植鸦片。可张作相却一反常态,坚决反对张作霖的想法。


短期内,种植鸦片确实能弥补军费的短缺。可长期看,伤害的是东北大好的肥沃土地,更会毁了东北百姓的身体和精神。

在吉林督军之际,张作相下令全面禁烟,保证百姓的身体健康;同时十分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主持修建了奉海铁路;之后,大力兴办教育事业,创办吉林大学,率先为吉林打下了高等教育的基础。

张作霖出关参与到全国政治斗争之际,张作相就是他在东北后方的“大管家”,这种信任也让大家将他称为“辅帅”。


一直以来日本都十分觊觎富庶的东北地区,用尽一切手段想渗透到东北的军政事务之中。

日本人想在东北投资修建铁路,张作相十分清楚,铁路意味着整个省的交通,是一个国家的“血管”。如果让日本人将铁路修到东北,那将会给东北带来无穷的后患。

在张作相的极力反对下,这种阴谋始终没有得逞。

在奉系内部也形成了对日本的统一态度,坚决拒绝“卖国”合作。

面对“铁板一块”的奉系军阀,日本人收起了伪善的嘴脸,在皇姑屯埋设炸药炸毁了张作霖乘坐的列车,而张大帅也在此次事故中丧生。


皇姑屯惨案的爆发瞬间引起了举国震惊,奉系军阀内部也陷入了群龙无首的境地。

外有强敌虎视眈眈,内有劲旅明争暗斗,众人急需一位德高望重的将领接替张作霖的位置。

此时,张作相首当其冲地被众人选举出来主持大局。但他自己却并不愿意成为奉系首领。

一方面,张作霖作为自己的生死之交,两人共同打下了一片基业,如今大哥撒手人寰,但张作霖的儿子张学良已经长大成人,可以担此重任。

另一方面,张作相从来不希望成为一方诸侯豪强,更希望身居幕后,做有利人民的事业。

他三次拒绝任命,给张学良致电“子承父业,自己定当全力辅佐之”。

最后,在张作相的帮助下,迅速稳定了奉系内部动荡的情况。


功高盖主而主不疑,公开场合张学良是张作相的上司和领导,张作相积极为张学良积攒声望;私下里,两人则是叔侄相称,张学良更是无比感激张作相的教导。

随着和国民政府达成协议,奉系军阀正式“易帜”成为国民政府的一部分。

东北也迎来了短暂的和平和发展。

张作相在张家父子之间一直尽心竭力,打点好军队的大事小情,为东北地区建设了第一座自来水厂,铺设了柏油马路,将目光聚焦在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

除了利用政府财政之外,自己还出资在锦州修建了多所中小学,大力兴办教育事业,得到了当地百姓的热情爱戴。


天有不测风云,“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彻底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在张作相辅佐下,张学良一直对日本保持着高度警惕,在多项居心叵测的项目中选择了果断拒绝。曾经谋杀张大帅的计划实施后,日本军部决定彻底开始侵略战争。

此时的张作相正在锦州奔丧,没有主持军务大局。而张学良也迟迟得不到蒋介石回击的命令,最好的作战时机就这样被耽误。

日本军队看到张学良部队并不抵抗的情况,更加肆无忌惮地开始了侵略和扩张,整个东北地区彻底陷入了敌人的控制之中。

面对突如其来的进攻,毫无防备的东北军节节败退,最后甚至撤退到了热河地区。


退无可退之际,东北军终于有了严格意义上的反击行动。但一直以来的败退和故土的沦陷,让军队士气萎靡不振,东北军在热河的关键一战也败下阵来。

看着自己多年经营的吉林省,被汉奸熙洽轻易出卖给了日本人,张作相感到痛心疾首。

而国民党政府的无休止退让,更是让他无比愤恨。

热河一战失败后,张作相愤而离开,退出军政界的争斗,隐居到了天津。

虽然自己身在事外,心却依然记挂着东北的百姓和中国的抗日战争。

张作相没有办法彻底和国民党军队撇清关系,背后种种势力的干扰也让他不能轻易回到东北,他只能将在战场上为国效力的希望寄托给自己的儿子。


他命令同样在军队之中的儿子张廷枢继续留在东北,参加八路军坚持抗战。

近代军阀的子嗣,大多是贪图享乐的酒囊饭袋。

但张作相的儿子张廷枢一直受父亲的谆谆教诲,对祖国充满了热爱。

在前线接连失守的情况下,防御阵线不得不一步步后撤直到长城要塞——古北口。

面对承德等地的失守,原本兵力就非常薄弱的古北口陷入了巨大的危机。接到父亲指示的张廷枢,立刻开拔日夜兼程前往支援。

早有准备的日军不仅在装备上远远领先驻守士兵,在战术规划上更是比国民党军队更加完善。

几次交手之后,张廷枢的部队死伤无数,而内部又各自为了利益尽力避战。最后,古北口还是沦为了敌人的要塞。


此役之后,张廷枢决定不跟随东北军南下,自己带着少数队伍留在了眷恋的白山黑水间,继续坚持游击作战。

而张作相也十分支持儿子为国奉献的无畏精神。

日军全面占领东北地区之后,急需找到合适的人选安抚民心。此前张作相在东北百姓心中积累了相当不错的名望,日本人希望让他出面担任伪政权的“傀儡”

张作相在天津隐居的小宅内,经常能看到日本人出没的身影,但无论日军如何威逼利诱,张作相都坚决不答应卖国求荣。


曾经和张作霖、张作相一同结义的兄弟张景惠,则选择了投靠伪政府。

日本人鉴于两人的关系,派出张景惠登门拜访,许诺给张作相高官厚禄。

可得到的只有张作相的一顿臭骂和两人的不欢而散。

三番五次的拒绝之后,日本人终于恼羞成怒,查封了他在东北的所有家产,甚至炸毁了张作相父亲的祖坟

可就算这样,张作相依然咬紧牙关,拒绝和日本政府的一切合作。

东北军被迫离开自己的故土之后,面对着世人的指责,而身为最高领导人的张学良,更是被无数人指指点点。

终于,张学良认清了国民党政府的软弱,更不希望父亲一手建立的东北军就此付之一炬。他联合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逼迫蒋中正宣布联合抗日。


“西安事变”也为张学良自己招来了牢狱之灾。

张作相听到消息后,立刻发动所有人际关系营救张学良,但很可惜,这些努力依然没有换回张学良的自由。

时代在发展,历史在变迁,军阀割据的时代终将被和平发展取代。曾经叱咤风云的张作相,现在也只是闲云野鹤的旧人。

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国民党政府又一次希望借助张作相的名望,管理东北和华北地区。

为此,蒋中正特地向他下达了多项委任状。

可经历了抗日战争的张作相,已经不再对国民党政府有任何好感,拒绝接受任何职位的委任。

随后,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已经风烛残年的张作相回到了锦州老家,不再参与任何战火纷争。


锦州之战中,解放军战士“关门打狗”痛击国民党军队,取得了战略性胜利,也错把张作相当作国民党将领带到了俘虏的行列中。

但士兵不知道张作相的事迹,林彪、罗荣桓等人却非常明白这位老人为东北作出的贡献,为中国抗日战争作出的贡献。

不仅自己铁骨铮铮不惧敌人威胁,自己的孩子同样深明大义,在八路军中立下众多战功。

虽然在时代的裹挟中,张作相曾是一方军阀,但在民族危机面前,他依然是坚强不屈的中国人。

在林彪将其送到家中后,张作相乘坐列车回到了居住多年的天津故居。


国民党军队全面溃败,准备撤向台湾省,蒋中正又一次致电张作相邀其一同离开。

而张作相也又一次明确拒绝了国民党的邀约。

风起云涌的几十年间,中国这片土地经历了太多的磨难和蹂躏,看遍了世事变化的张作相也同样经历了太多的风霜雨雪。

在张作相的前半生里,他是风光无限的“辅帅”,维护着一方天地的安宁;但民族危亡之际,一切看似稳固的东西都将无比脆弱,下野之后的后半生里,他只是闲云野鹤的老者。

1949年3月,张作相的身体也到了油尽灯枯之际。在天津的小院里,他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段路程。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

虽然张作相并不是走在时代最前端的变革者,但依然实实在在地为中国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老人仙逝之后,周总理也和张作相的外甥周毓文感慨:“老人怎么故去了呢?我还想请老先生出山参与工作”。


这不仅在于自己面对危难的顽强不屈,更在于勇敢让儿子冲向战场,支持儿子加入八路军的队伍。

为了抗击敌寇,张作相可以舍弃任何东西。

这是深明大义的大局观和超越政治、利益的家国之爱。

在张作相的一生里看到了东北的贫穷、繁荣、战乱,风烛残年之际,也看到了东北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也算是没有留下遗憾。

无论是什么样的主张、政见,为人民作出过贡献的英雄,终将被历史所铭记,被人民所缅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