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访博山玉皇宫,建于宋代,内藏宋四帝御押石刻和宋刘支离咒水符为重要石刻

 闲云行影 2022-08-13 发布于山东




  上期在探访了博山红门宫后,沿着原山上山的路向上走大约300来米,在这凤凰山东麓的卧龙坡还有一处宋代古建筑-玉皇宫。宫内有两块宋代石碣比较宝贵。我们一块儿去探访一下。

  沿着这上山的路向上走,在凤凰山东麓的半山腰,会看到右前方有个古色古香的建筑,就是博山玉皇宫了。门口有几块石碑分别是“省级重点文保单位”和“区级重点文保单位”。这边的墙上还有“山东省历史优秀建筑”和“淄博市古建筑近现代优秀建筑和纪念性建筑”的牌子。旁边就是玉皇宫的山门了。
  玉皇宫的山门是坐西朝东的,门口两尊巨大石狮,威武霸气。大门上有一石刻楹联:一心守道,道无穷,道中有乐;万事随缘,缘有分,分外无求。”门内两侧各有一尊神像,一个是二郎神,另一尊黑脸的不知道是谁。



  照例扫码测体温后,进入院内,正对着是一座石影壁,上有太极图(后来到院子里才发现这不是影壁,而是一座石屋)。壁后是一进四合院落,由大殿、厢房、厅、阁、钟鼓楼等组成的。
  玉皇宫是博山道教名观,始建于北宋大观年间(1107-1110),由颜神镇人张道源创建,曾名为神霄玉清万寿宫,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是淄博市保存最为完好的一组宋代古建筑群。乾隆十八年《博山县志·艺文志》收录有元代至正二年(1342)李源撰写的《重修玉皇宫记》有“淄郡南鄙一舍许,有山名峨岭,笼水出焉。峰峦秀丽,为诸山冠。宋大观乙丑有贤而隐居黄冠曰张道源者,乐是山之岑蔚,像玉皇而宫之。”的记载。1990版《博山区志》也将玉皇宫创建年代记为北宋大观己丑年,即1109年。

  当然了,作为古建筑,历朝历代都进行过多次重修的。山门的右侧便是钟楼,在钟楼基座的南侧墙壁上嵌有一通石碑,是立于万历年间的重修碑。乾隆十八年《博山县志》载:“玉皇宫在凤凰山半,宋大观中,黄冠张道源建,庭有古桧,乡多科名,必作花。元泰定初(泰定是元代也孙铁木儿1323-1328年使用的年号)宫复营,今乾隆二年(1737)正月九日毁于爆竹,邑人重建为阁。”到了1938年时被日寇焚毁,1939年博山众乡贤又筹资重修。我们看到的现状是1995年又重修的。


  整个建筑群大殿最为壮观,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上覆黄色琉璃瓦。我们从侧面看进深是非常深的,但是殿内空间却不大,据门卫大爷介绍,殿内是弯庐式拱券顶,四周墙壁达到两米厚。殿前还有卷棚、露台,主祀玉皇大帝,偏殿有元君殿,奉祀碧霞元君,也就是泰山老奶奶。还有送子娘娘、真武大帝等神灵。但是今天咱们不看殿、不拜神,咱主要来看石刻,其中宋代四帝御押石碣和宋道士刘支离的咒水符是非常重要的文物。刚才门卫大爷听说我是来看宋四圣御押的,执意要领我去,并且还一路讲解着。

  关于这咒水符和宋帝御押,康熙九年《颜神镇志》载:“玉皇宫建凤凰山半,碧瓦朱户,俯视孝水。宫墙碣镌《刘支离符》,宋初《四圣御押》”。御押,就是皇帝作为凭信所用的签押、署名或画符。
  这宋代四帝御押石碣嵌于正殿前卷棚的北山墙上,正书阴文,在碑面上原有北宋太祖、太宗、真宗和仁宗四位皇帝的签押,但是仁宗帝的御押因石裂而残缺。志书上记载,清乾隆二年(1737)正月初九日,玉皇宫失火被焚,碣尚存,唯年代久远,石崩字洼。但是玉皇宫的门卫大爷却给出了另外一种说法,说是乾隆二年的那场大火中,人们在救火的时候,把冷水浇在了被火烧热的石碣上了,石碣因此而炸裂。我觉得这种说法还比较可信的。不管是哪种原因吧,石碣是碎了,好多字也就丢了。

  根据清邑人孙廷铨在《颜山杂记》中记载,押后有字7行,可认文40字“四代皇帝御书押字谨命工再模刻于石朝夕瞻礼上答圣恩宣和乙已重六月神霄玉清宫赐紫道士。”但是据民国二十六年《续修博山县志》记载:“宋四帝御押在玉皇宫内。四帝太祖、太宗、真宗、仁宗也。仁宗一押泐[]石头依纹理裂开。阙:同“缺”。今石在壁间,宫被火时亦无毁,惟年湮代远,石崩字窊[],押后有字七行计二十四字可认。文曰:'四代皇帝□书御印,谨命□□□□石,朝夕瞻仰圣恩,□加□□书于神霄□□□□□□些道□□。”《颜山杂记》成书于康熙年间,那个时候碑文还是挺全的,但是经历了失火和岁月的磨砺后,到了民国时仅剩7行24字了。

  在这御押石旁边就是宋代道仙刘支离的咒水符,高0.86米,宽0.56米,草书阴文。民国二十六年《续修博山县志·古迹》载:“咒水符石碣本在支离泉上,石迹犹存,今移于山上玉皇宫。石前有五言韵语数十句,叙咒水疗疾意。署名下大书一押。乾隆二年宫火,碣亦无毁。这用黄色图画的应该是咒符,旁边字迹洒脱的就是符前韵语:“此水出于孝,孝固可通天。吾道得于心,心与天同源,我今咒此水,相济永无边,若有沉疴者,一啜令可痊。更愿知大道,斯可为神仙。”署名“厌次刘支离”(这个厌次是一个古城,现在的德州陵县。),其下还大书一“押”。由此来看,这咒水符原在永济桥北孝妇河畔的支离泉上,使得支离泉水饮之可治疗疾病。

  关于刘支离的传奇逸闻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小故事:相传这刘支离是宋代的一位道仙祖师,曾经修行于这玉皇宫内,为人慈悲,常以医术和道法为人消灾挡难,而且还博古通今,常与文人书生交好,经常有书生慕名而来饮酒畅谈。话说有一年中秋,有两人因仕途失意,来找刘支离排解忧愁,到夜半酒无而兴未尽,刘支离便出门打酒。那时候这儿还是荒芜之地,几乎没有人烟,但是祖师却顷刻载酒而归。书生心生奇怪,便等其再次打酒时,尾随其后。只见刘支离祖师来到孝妇河畔一方泉水边,用葫芦取水,口中念念有词,摇晃数次后,葫芦内便酒香扑鼻。两位书生十分惊奇,祖师见法术泄露,便招白马坠入泉中,不知所终。第二天,这两个文人带着文房四宝,来到凤凰山下,把刘支离遁去的泉子取名叫“支离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