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有华人的“唐人街”

 食品与生活 2022-08-13 发布于上海

早先的华人因为战争或生活的原因背井离乡,由此在国外一些城市形成以华人为主体的“唐人街”,如美国的纽约、洛杉矶等地,及加拿大多伦多、蒙特利尔……“唐人街”既是华裔生活的地方,也是领略中国文化的窗口。我去国外旅游,除了关注知名的旅游景点,还会留意有没有“唐人街”。置身其中,犹如时空穿越。

那年春上,我与几个资深旅友结伴去中美洲的古巴自游行。虽然中国与古巴相距万里,但享誉世界的古巴雪茄让我想一探究竟,一脸络腮胡的古巴共产党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则是我少年时的记忆。我们从上海先飞到加拿大的多伦多,然后再从多伦多转机,历经近30个小时的长途飞行,于当地傍晚时分抵达热情奔放的哈瓦那。地接司机是位身材高大、肤色黝黑的中年壮汉,名叫弗尔南德斯。当他带我们坐上一辆20世纪40年代生产的美国凯迪拉克老爷车后,便开始滔滔不绝,对我们说:“中国是世界强国!中国也是我们的好朋友!”

我们入住的公寓位于哈瓦那老城区,距离老广场约300多米。这家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公寓式酒店可以免费使用网络,但网速慢如蜗牛,只能勉强浏览文字与照片。古巴电力资源十分有限,除了五星级涉外宾馆有冷暖空调,一般的公寓和民舍是很少有空调的,只有房顶那台转起来有气无力的老式吊扇。好在哈瓦那的气温是昼热夜凉,夜晚,窗户全部敞开,海风吹来,非常惬意。古巴白天的气温可达40℃,走在焦金流石的阳光下,犹如置身火炉。

来古巴前曾了解到,古巴民间有一种传统美食叫“黑豆饭”。我们问弗尔南德斯是否可以吃到,他哈哈笑道:“没问题,中午我就带你们去吃!”弗尔南德斯将我们带进一条狭窄而破旧不堪的弄堂,指着一间民居说:“高手在民间,老太太做的黑豆饭远近闻名。”黑豆饭由稻米及黑豆混合而成,烹饪时添加少许番茄、洋葱、牛油果。弗尔南德斯说:“倘若再辅以烤鸡腿、炸香蕉、薯条,嗨,那就是黑豆饭的绝配!”古巴的物品都实行配给制,按户计划供应,因而这样的绝配恐怕只有留存在梦想中。

到古巴旅游,古巴雪茄始终是个绕不开的话题。古巴堪称 “雪茄之都”,生产的雪茄驰名世界,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不可撼动的霸主地位。雪茄爱好者有这样的定论:雪茄代表着男人尊贵的地位与阳刚的霸气。放眼天下,不乏这样的事例,如英国首相丘吉尔、古巴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切・格瓦拉……我抽烟,但极少碰雪茄,印象中,感觉人们普遍对雪茄的评价是味道难闻,也很呛人。也有人跟我开玩笑说:“你抽的是国内卷烟厂生产的机制雪茄,所以才会对雪茄得出这么一个浅薄的谬论,倘若你有幸抽过纯正的古巴雪茄,立马就会颠覆你的三观。”那么,古巴雪茄到底有哪些令人刮目相看的过人之处呢?弗尔南德斯介绍说:“古巴烟草自然发酵的技术世界上首屈一指,再加上肥沃的土壤、无法复制的气候条件,使得酵香气成为古巴雪茄口味中的精华部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成就了古巴雪茄的味道,类似于用焦糖、雪松木、干棕榈树叶、胡桃、桂皮、咖啡豆等混杂后一起燃烧所产生的香味,让人如痴如醉,欲罢不能。弗尔南德斯告诉我们,古巴雪茄有32个品牌共300多款,每个品牌都有一段经典故事,每一款雪茄都有独步天下的味道。

为了让我们对古巴雪茄有更直观的认知, 弗尔南德斯第二天就带我们去老城区一家叫“DORADO”的雪茄烟厂参观。弗尔南德斯不无自豪地说:“菲德尔・卡斯特罗抽的雪茄就是这里生产的。”走进接持室,只见墙上悬挂着一幅卡斯特罗和他的亲密战友切・格瓦拉在战斗间隙叼着雪茄的肖像画。接待我们的迪赛尼斯先生说:“我们的领袖爱抽雪茄,因此哈瓦那的雪茄烟厂都请革命领袖做形象代言人。”我们跟着他来到宽敞的卷烟房,只见师傅们正在20多张工作台前忙碌,每人身边放着3种烟叶。迪赛尼斯告诉我们,离手最近的是作为主料的烟芯、烟叶,置于雪茄的最里层,离手最远的则是包裹雪茄最外层的卷纸烟叶,而放在正中间的烟叶则是用于固定烟芯的捆扎烟叶。古巴雪茄的制作全部采用人工手撕,将烟叶纵向撕成两片,再进行烟芯的制作,熟练地卷裹、恰到好处地收尾,这也正是古巴手制雪茄长盛不衰、令人爱不释手的秘籍所在。

在游览了哈瓦那的旧城、老广场、革命广场、国会大厦、雪茄烟厂等著名景点后,我对弗尔南德斯说:“明天下午我们就要回中国了,上午就去参观 '唐人街’吧!”

“唐人街”位于市政大厦背面不远处。19世纪30年代,第一批华人从广东远渡重洋来到古巴谋生,那时古巴是西班牙的殖民地。古巴适合种植甘蔗,因而成为西班牙制糖的重要产地。为了弥补劳动力不足,西班牙殖民者雇佣了大量中国工人。截至“二战”爆发前夕,已有10万华人。

来到“唐人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牌楼。徜徉其间,马路两侧不仅有好几家规模不大的中餐馆,还有孔子学院和教授中国武术的武术学校。令人纳闷的是,在“唐人街”竟看不到一张亚裔面孔,所有商铺的经营者都是古巴人。这个所谓的“唐人街”让我们有些莫名的失落。在街角一处破败的民居前,我们终于看到一位亚裔老人,说着一口纯正的粤语。老人是第一代华人的后代,姓林,已经80多岁。1958年古巴革命前,他和父亲在“唐人街”经营一家中餐馆。古巴革命后,餐馆收归国有,他和父亲成了雇工。老人告诉我们,如今在古巴的华人仅60多人,虽然这辈子没去过中国,但他知道中国很强大,而且中国没有忘记他们,大使馆每年农历新年前都会来探望他们,并送上慰问金……

古巴民众热情、奔放、友好,斑驳陆离、有年代感的城市建筑更是令人印象深刻。我在想,以后若有机会“故地重游”,便去看看林伯,看看那个没有华人的“唐人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