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夕,不只是浪漫

 昵称503199 2022-08-14 发布于山东

▲《七夕乞巧图》 孙琼华-1923年作

七夕,传说与文化

农历七月七日是传统节日中的七夕,七夕有很多名字,诸如七月节、乞巧节、少女节、女儿节、双星节、神仙节、耕牛节等等,今天它渐渐成为了中国的“情人节”。

《说文解字》释七曰:“七,阳之正也。”《三五历记》中说:“数起于一,主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在古人的观念中,“七”这个数字是阳数,是吉祥的数字,“七”所包含的不仅仅是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虔仰,还体现着人文的生命关怀。古人认为,正月初七是人日,人的生命在这一天会得到最大的关注,而七月初七是神日,凡人在此日成仙,神仙也有的在这一天降临人间。至于正月一、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等双数的旨蕴更是寄予深远。“夕”则是傍晚的意思。

“七夕”来源于传说中的牛郎和织女,牛郎与织女的传说在中国有很多版本,但故事的核心却基本一致,牛郎与织女银河相隔,他们会在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傍晚通过“鹊桥”跨河相聚。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在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以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情话。

在中国古代四大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中,“牛郎织女”的传说影响最大、最广泛,而且形成了一年一度的七夕节。

“牛郎织女”的传说与星象密切相关,牛郎和织女原本是天空中的两颗星辰,分别在银河两岸,东西分置,通常称作“牵牛星(牛郎星)”和“织女星”,现代天文学上分别称为天鹰座和天琴座。

天鹰座由三星并成一线,牛郎星是其中最亮的一颗,在它旁边另外两颗小星民间称为扁担星,这是牛郎用扁担挑着两个孩子的形象,牛郎星东南有六颗牛宿星,人们看作是牛郎牵的牛。天琴座有三颗构成三角形的星,被人们想象为织女织布的梭子,织女星东方的四颗构成四边形的星,被人们看作是织女用的织布机。

天上星辰的名字和形象都是人间生活的反映。古人有把自然物体人格化的原始思维以及星辰崇拜、天人合一的观念,所以把天空中的星辰演绎成了人间悲欢离合的故事。牛郎、织女是中国几千年来男耕女织、传统田园生活的象征。

在牛郎与织女的传说中,牛至关重要,牛撮合了牛郎和织女的婚姻,并尽自己的最大力量来保护这桩婚姻,这也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反映。传统的农耕社会中,处处离不开牛,作为运输工具时,人赶着牛;作为交通工具时,人骑着牛;作为耕作工具时,则是一人牵着牛,谚语说“一牛一犁好耕田”,人与牛的关系如此密切,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民间也把七夕作为牛的生日。

七夕牛郎织女相会,在传说中还需要喜鹊在天河上搭桥,也就是“鹊桥”。桥梁是超越自然障碍的建筑,变阻隔为通途,起连接、沟通作用,它促进人际交往,当然也为男女之爱创造方便条件,正因为如此,古代的爱情往往会和桥联系在一起,像许仙和白娘子的断桥相会。

在鹊桥神话中,喜鹊成了天河桥梁的架设者,是使夫妻团聚的灵异之鸟。早在汉代,人们就发现,鹊巢在方向的确定和位置的选择上都合乎建筑科学,可以说喜鹊是鸟类中的建筑大师,于是在幻想的神话世界中,去天河搭桥的任务就交给它们了。

在中国文化中,鹊巢还是家庭的象征,“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并且把喜鹊看做家庭的守护神,甚至有“烧鹊置酒中,令家无盗贼”这样的观念。古人把喜鹊看做家庭的守护神,就赋予它促成分开的家人重新团聚的功能,鹊桥神话体现了古人的这种观念和理想,也体现了中国人重视家庭、重视亲情的民族性格。

鹊和桥的意义重合,都与爱情、家庭有关,所以“鹊桥”成为古代表现爱情婚姻的专用语。鹊桥神话表达了对夫妻离散的同情,以及重建幸福家庭的强烈愿望。而后世用来表达男女相逢的“鹊桥会”一词,更是多了“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含义。

▲《乞巧图》钱慧安(1833~1911)

七夕,乞巧

古人将夜晚称为“夕”,牛郎星和织女星也只能在夜晚才能看到,所以在古代,七夕大部分活动都在夜晚进行,“乞巧”是这些活动的中心。

织女善于织布,心灵手巧。女子于是在七夕这一天在庭中遥向织女星乞巧求智。据西晋葛洪《西京杂记》记载,乞巧最早起源于汉高祖刘邦的后宫,方式最开始是穿针,“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接着,人们在穿针乞巧时会陈列一些瓜果。在南朝时,七夕乞巧的流程还特别提到了以蜘蛛能否在所陈列的瓜果上结网来作为女子是否乞巧成功的标志。

到唐代,乞巧仪式综合了穿针、陈列瓜果、蜘蛛结网等因素,已经形成了非常完整的流程。据《开元天宝遗事》,每到七月七日夜,唐玄宗与杨贵妃让宫女们在庭中摆上瓜果、酒食,祭祀牵牛织女二星,又各捉蜘蛛关在小盒中,第二日将盒子打开,看蛛网的疏密程度。蜘蛛网密的被认为巧多,稀的巧少,民间也纷纷效仿。

到了明清时期,穿针乞巧的习俗变为丢巧针乞巧,乞巧的时间也由夜晚变为正午。女子用碗将水装满,放在正午的日光下,然后将绣花针放在碗里。针浮影落,如果针影如花似云,或呈鸟兽形,就会被认为“乞得巧”;如果针影似槌,或弯曲不成形,就会被认为“乞得拙”。

乞巧虽以女性为主,但男性也可参加。在宋代,人们会搭建“乞巧楼”,在其中设牛郎、织女神像,男孩将笔墨纸砚放在牛郎神像前,“乞聪明”,女孩将针线等放在织女神像前,“乞巧”。

除了乞巧,人们还会在七夕时祈求子嗣。宋朝女性会在七夕前用瓷器将绿豆、小麦等浸湿,使其发芽,然后用彩色的丝绳将其一束束扎起,这种方式被称为“种生求子”。人们也常在七夕表达爱情。汉高祖刘邦的宠妃戚夫人“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作于阗乐。乐毕,以五色缕相羁,谓为'相连爱’”。到唐代,白居易《长恨歌》的一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更让七夕成了定情的代名词。

总的说来,在古代,七夕虽然与牛郎织女的传说紧密相连,但它却并不是专属于情人之间的节日,而是一个以女性为主的节日。这一日,女子会祭拜织女、乞求巧智、切磋女红……所以,七夕又被称为“女孩儿节”“女儿节”,男女定情,只是这个节日的一部分内容。

▲《兰闺乞巧》朱铁安1949年作

七夕,曝书晒衣

除了乞巧,七夕的另一习俗曝书晒衣,更有文人气息。七月七日曝书晒衣的习俗可以追溯到两汉时期。古书记载:“太液池西有武帝曝衣阁,常至七月七日,宫女出后衣登楼曝。”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中说当日“可合药丸及蜀漆丸,曝经书及衣裳”,其目的自然是为了防止书籍与衣服被虫蠹。

说到曝书,东晋王隐所著的《晋书》里还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司马懿以患有风痹病为由,婉拒曹操征辟,后来曹操命人暗中去调查,发现司马懿七月七日还在家中晒书。得知真相后,曹操再次遣人征召司马懿出仕为自己效力,并且放出狠话:“若复盘桓,便收之。”无奈之下,司马懿惧而应命。

《世说新语》中有两则关于七月七日晒衣曝书的故事也颇为有趣。一则是阮咸晒衣的故事:“阮仲容、步兵居道南,诸阮居道北;北阮皆富,南阮贫。七月七日,北阮盛晒衣,皆纱罗锦绮。仲容以竿挂大布犊鼻裈于中庭。人或怪之,答曰:'未能免俗,聊复尔耳。’”阮仲容即阮咸,阮步兵即阮籍,阮咸对于有钱人家借晒衣夸富的风气极为蔑视,七月七日他挑了一件自己的破旧衣服来晒,故意要营造出一种强烈的反差以讥讽时弊。

还有一则“袒腹晒书”的故事:“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人问其故,答曰:'我晒书。’”把晒肚皮说成是晒书,以此表明自己博览群书、满肚子都是学问,虽然有些清高自傲,却也透着几分可爱与幽默。

据说,七月七日还是魁星的生日,因此这一天除了有“拜织女”的习俗外,古代读书人还有“拜魁星”之俗,以期能“一举夺魁”。此外,有些地方还有观巧云、做巧食、吃巧果、为牛庆生等习俗。这些七夕习俗都很接地气,具有鲜明的农耕文化特色。对于寻常百姓来说,他们在仰望星空,给儿孙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时,既有对美满姻缘、丰衣足食的祈望,也在其乐融融中将忠贞不渝、淳朴善良、克勤克俭的传统美德印刻在了记忆深处,如此一代代传承下来,沧海桑田、斗转星移,至今依然散发着特有的文化魅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