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择时养生的宜忌谈

 真问 2022-08-14 发布于上海
图片

自然界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均有一定限度,既不能太过,也不可不及。人体若能顺应这种变化,则多健康无病;但若气候出现异常变化,或人体不能随季节变化而相应调整时,可产生身体不适,甚至疾病发生。这就需要我们依据不同季节特点进行心身的适时调整。

春季养生

图片

春季是指从立春到立夏前,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春季多风,而风邪是春季疾病外感因素的主要因素之一,它可能引发各种传染性、流行性疾病,如感冒、白喉、猩红热、麻疹、流脑、水痘、扁桃体炎、肺炎等,所以春季要谨防流行病。

春气内应肝,阳气升发,肝气、肝火易随春气上升,而肝阳旺盛,易导致高血压、眩晕、肝炎等疾病。肝气旺盛也使得人的精神情绪随之高昂亢奋,使原有抑郁症、躁狂症、强迫症等疾患的人易因天气的变化而出现激愤、骚动、暴怒、吵闹等状态。

春季气候变暖,气血活动也随之加强,人体新陈代谢活跃起来。对此变化,健康的人能够很快适应,体弱多病者及老人和孩子则易产生不适应症,使旧病复发或病情加重,因此春季在疾病的防治上要早做准备

夏季养生

图片

夏季,是指从立夏到立秋前,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六个节气。夏季烈日炎炎,雨水充足,万物茂盛,阳极阴生,万物成实。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描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黄帝内经》中要求人们做到“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指出夏季作息,应晚些入睡,以顺应天地引起的不足;早些起床,以顺应自然阳气的充盛。

夏季气温高,湿度大,会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稳定,往往令人反应略显迟缓,胃纳也多不佳,精神欠振,容易烦躁,容易失眠,严重者可出现中暑昏迷。因此,夏季起居要注意防暑降温,充足睡眠,顾护脾胃。但也应注意不可贪凉太过,否则,容易贼风入中而得阴暑之证,年长之人又易致风痹不仁、关节酸痛等症。

秋季养生

图片

秋季,是指从立秋开始到立冬前一天为止,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个节气。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描述“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秋令时分,天地阳气渐渐收敛,阴气逐渐增长,气候由热转凉,是气候由阳转阴的初始时期。

万物成熟,果实硕累,是收获的季节,人体的阴阳也随之而由“长”至“收”,气血阴阳代谢也开始向阳消阴长过度。因此,秋季养生当以养“收”为原则。

秋季,气温始降,雨量趋少,气候偏于干燥。秋气应肺,而秋燥的气候极易伤损肺阴,从而产生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大便偏干等症状,重者还会咳中带血,所以秋季养生要养肺润燥。

经夏季过多的发泄之后,人体各组织系统均处于水分相对贫乏的状态,如果这时再受风着凉,极易引发头痛、鼻塞、胃痛、关节痛等一系列症状,甚至使旧病复发或诱发新病。老年人和体质较弱者,对这种变化适应性和耐受力较差,更应注意防凉。

秋季,在精神调养上也应顺应季节特点,以“收”为要,做到“心境宁静”,简单地说,就是要“清心寡欲”。私心太重、嗜欲不止会破坏神气的清静。

冬季养生

图片

冬季是指从立冬开始,经过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直到立春前一天为止,是一年中气候最寒冷的季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描述“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诉,无扰乎阳”。《黄帝内经》中要求人们“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冬季气候寒冷,寒气凝滞收引,易导致人体气机、血运不畅,易使许多旧病复发或加重。尤其是某些严重威胁生命的疾病,如老慢支继发感染、高血压、脑梗塞、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不仅发病率明显增高,而且死亡率亦急剧上升。所以冬季养生要注意防寒。

冬季养生的重要原则是“养肾防寒”。中医所言之肾,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肾气旺,生命力就强,机体才能适应冬季严寒。

而保证肾气旺的关键,一是要防止严寒气候的侵袭,二是要注意冬令进补,侧重于补肾、益气、填精。冬季,人体阳气收藏,气血趋向于里,皮肤致密,水湿不易从体表外泄,而经肾、膀胱的气化,少部分变为津液散布周身,大部分化为尿液,无形中就加重了肾脏的负担,易导致或加重肾炎、遗尿、尿失禁、水肿等疾病,由此也更应强调冬季养生需注意肾的养护。

本文作者为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李其忠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