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药养神,中药养性,下药疗病。我们先服用哪种“药”?

 牛妈古法育儿 2022-08-14 发布于北京

时常,很多中医科普都在推荐具体的养生方法(比如药食、泡脚、针推、按摩等),这些“芝麻”般的方法固然精致,但我们还有更重要的“西瓜”被很多人忽略了。

事实上,当我们看一个人是否健康的时候,首先看的是这个人的整体状态,尤其是精、气、神中透露出来的能量状态,是阴阳的平和和谐,是如沐春风的人的魅力。
人最首要的应该是其品德,其能量通道,其精神状态。所以,高明的中医,绝不是一上来就推荐怎么药补,也不是教你日常如何运动锻炼,如何呼吸吐纳、吃什么、喝什么、几点睡、几点起……如此这般,而是透过最朴素的理论,来说明最基本的规律,且循内求道,及时培德,顺应自然,顺势而为。
是故,《黄帝内经太素》的作者杨上善云:药有三种,上药养神,中药养性,下药疗病。中医经典给我们留下的这句话,又何尝不是指导人生的座右铭呢?

01


上药养神


中医的神可以理解为“神志”“情志”,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心理状态。这也是最上等的愈疗身体的良药。从这个角度说,不要担心自己的养生妙招不够、知识储备不够,只要我们把握“养神”这个大方向,也就抓住了大健康的内核。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失败,失利,失误,误判等时常有之,也会导致情志的失衡、抑郁,内心的苦闷……而这些首先受影响的脏腑就是肝木和心火。
养神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人生课题。如果面对人生的不如意,每个人都要哀而神伤,哭天喊地,甚至一蹶不振。如此这般的精神状态,是一定无法得到宝贵的健康的。
所以,能否渡过苦难的日子,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场必修课。
渡苦就是了苦。这个过程中,我们用药、外治或许都不那么好使。苦难的根源看似盘根错节,其实终归来自内心,来自自我。这时,内求远比外求来得快、来得准、来得稳。

坦然面对人生中的得失,其实又何尝不是一种修为呢?一个人的健康福报靠的不是运气,更不是强求,而是自我平时修炼的反应,自我能量的感召。
亡羊补牢,尚且不晚。人生最大的财富是精神内守下的心灵自由和健康。所以,不要再去外求寻找“羊”,内观内省去除杂念,恬淡虚无,使内无忧虑之患,外无邪气之扰,内外始终神气健旺。

02


中药养性


这里的“中药”的“中”指的是中等的意思,和常说的中医里面的中药是两回事儿。
这里的“性”可以理解为性情,也可以理解为男女之事。是的,没错,就是你想的那个“性”。
养性,也就是节欲、适度。首先得益的就是肾水。
古代医家强调应该保护肾之精华,除了药饵、食补、导引等养生方法外,房事方面还应做到“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快乐而有节制,不纵欲,则能让人心情舒畅、血脉调和、寿命长久。
圣人之所以是圣人,就在于圣人对待欲望能够做到适度,且方法得当。面对欲望,他们既不压制,更不会放纵,而是“利性则取”“害性则舍”,做到取舍得当、恰如其分。
说到底,养性追求的是“节制”“有度”。良好性情的培育,不仅仅是节制性欲,也包括饮食、饮酒、消费等诸多方面,要开源节流,方能细水长流。
想必很多人都知道“小炷留灯”的说法。说的是,过去用来照明的菜油灯容纳的灯油有限,如果灯油中放的灯草芯多,灯炷就大,但很耗油;如果放的少,灯炷虽然小,光线虽然比不上留的多的灯草芯的油灯明亮,但是却比那些留的多的灯芯草的油灯照明时间更加持久。
所以,真正聪明会养生的人,一定是节约、节俭、节制,颐养性情的人。

03


下药疗病


如果不按时服“上药”“中药”,等到疾病缠身了,只好退而求其次,使用“下药”,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谓的各种妙招、方法、措施。
而如果一个人能够经常养神、养性,他的身体能保持一个非常不错的状态,是不需要、或很少走这个过程的。当然,每个人身体的先天禀赋不同,后天培育、成长环境有别。阴阳失衡、气血不畅、经络不通的情况时有发生,中药、针灸、推拿等方法的使用也在所难免。
人的五脏六腑都从胃纳之水谷中获得营养和功能,如果一个人的吸收能力强,则气血旺盛、筋骨坚强、健壮有力。但是,现代物质营养的丰富,很多人都是吃出来的毛病,人的饮食往往容易失节,而相应的运动很少
如果消化不良,自然精血无以化生,四肢百骸无营血滋养,体弱气虚不能温养肌肤,抵御病邪,易为贼风邪气所伤,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疾病。
本草、针灸、推拿的作用,就是中医的特色调理、调护方式。
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得以“平衡态”,那么饮食为身体生长所需的各种精微物质自然也就能变成精华,滋养、康养我们。
中医一直都倡导“治未病”,即是在疾病没有发生的时候学会预防,在疾病有苗头的时候学会防止传化,在疾病治愈的时候要吃一堑长一智,避免再次犯错、患病。从这个角度说,每个人健康的主动权是在自己手上的,并不是西医所讲的很多疾病“病因不明”“束手无策”。

所以,这个上、中、下三种药的服“药”顺序,何尝不是中医治未病的顺序呢?当我们知道了健康和自己的起心动念、内心修为、生活习惯息息相关之时,也就领悟到了中医治未病的精髓。



近期阅读:

中元节|中医里的“魂魄”,究竟是什么?

何以报答父母养育深恩?父亲查出大病后我才醒悟,竟是这件事!

初秋又热又燥,记得喝碗忍冬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