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性格决定命运。叶挺悲剧的一生该如何评价?

 莫为天下先 2022-08-14 发布于湖南

身为军长的叶挺在皖南事变中要负什么责任呢?他又能负什么责任呢?
讽刺的是,叶挺一生中的高光时刻是在国民党时期。那时,他是北伐名将,是在短短一年内便由团长到师长再到副军长的军中宠儿,是一颗在国民党系统中冉冉升起的明日之星。
而他流离失所的坎坷命运,却是从跟随共产党开始的。
南昌起义败退,逃亡香港。广州起义失败,他代人受过,受到不公正的指责,一怒之下又流亡德国。
加入新四军,也是蒋介石下令,而共产党方面却疑虑重重。身为新四军军长,却是有职无权,四次辞呈,两次出走;他对新四军的战略思路与中共中央保持一致,却受到项英的压制,无从施展。
在项英离队出走后,带领全军突围的重担突然压到了他的肩头。可他并没有战胜自我,采取了集团突围的策略,最后陷入固守一拼的困境,致使新四军在数天的战斗中消耗殆尽。
但这个决策是有着历史原因的。
他当初面对着坚若磐石的武昌城,也是以勇敢无畏的精神攻上了城头。那怕在南昌起义的败退途中,他也是以一腔孤勇,率军突破了敌人的拦截。
虽然新四军已经四面被围,但在石井坑守备战之前,他手中可用的作战部队至少还有三千多人。以三千多不弱于北伐军、南昌起义部队的精锐之师,在重围中撕开一个缺口,在当时来说,谁敢说绝对不可能?
当突围无望时,他仍然没有放任部队分散突围,却向中央做出了“只好拼一死,以赎其过”的带着玉石俱焚的决绝情绪。
我相信,他在做出这个保证时,广州起义的阴影应该会浮现在他的眼前。
广州起义是共产国际“夺取一省或数省胜利”这一路线的产物,目的是继秋收起义、南昌起义之后,发动一场更大规模的起义,来证明斯大林中国政策的正确。
叶挺直到广州起义前夕,才秘密潜入广州担任了起义军总司令,但实际的指挥者却是共产国际代表德国人海因茨·纽曼。
叶挺从开始就对起义不抱太大希望,因此,起义部队夺取广州后,叶挺主张撤出广州,部队转移到群众基础更好的陆海丰。但纽曼却大骂叶挺动摇,说起义的任务应该是“进攻!进攻!再进攻!”结果,在张发奎的反攻下,广州起义失败,张太雷牺牲。
但在莫斯科追究失败责任时,叶挺却承担了一切罪责,所有人都指责他“对胜利缺乏信心”、“软弱”、“表现消极”等,最终受到留党查看的处罚。他不善辩解,一怒之下,脱党而走,流亡德国。
有广州起义的前车之鉴,在皖南事变中集团突围无望之后,叶挺选择“拼一死”而不是及时“分散突围”,或许就可以被理解了。
当我们面对困难时,难道不都是凭着自己的经验在进行决策吗?已经踩过一次的坑,难道还要再踩一次?
所以,我们拿着已成事实的结果来指责叶挺“只会打正规战”,是不是缺少了公平和客观的态度?
至于叶挺与新四军格格不入的生活习惯,更是无可指责。他本就生于中产之家,又是在等级森严的北伐军中担任要职,之后留洋多年,养成这种在当时看起来有些“洋气”的生活习惯是很自然的事。
谁没有自己的性格、爱好和生活习惯呢?
并且,身为中将军长,叶挺所有的生活习惯都是基于他的薪水和正当待遇。并没有利用手中职权来满足自己的生活。恰恰相反,他还让妻子李秀文自筹资金,为新四军购买了大量的枪支、药品。以至于日后他在狱中时,家中生活困苦不堪。
没有权力,却要承担责任的尴尬处境,如同一个魔咒一般,使叶挺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
但他悲剧的一生,却是干净的、纯粹的、为自己的信仰战斗的一生。
如果他留在国民党系统中,或许已经就任某个战区的司令长官。如果他在两次出走中,接受蒋介石的拉拢,也能得到战区副司令长官或高级行职闲职的位置。尤其是被囚时期,他的核心罪名是不守军令。但事实上新四军名为北移实为南进也的确是项英下的命令,他可以说是代人受过。他只要按照蒋介石所说的,如实供述,发一纸声明,不但能早日恢复自由,甚至还能“到第六战区去好好修养,你的前途还是光明的”。
但他没有。他以一个非共产党员的身份,始终如一地保持了一个共产党员都未必能保持的气节。
但可以告慰他的,则是他用实际行动通过了考验。所以,中共中央始终没有放弃营救他的行动。1945年,他刚一出狱,便再次加入了共产党,为他悲剧的一生,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袁国平、周子昆等人要负什么责任呢?他们能负什么责任呢?
袁国平是黄埔军校四期毕业生,分别参加过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在中央苏区,他先后担任过红3军团政治部主任、红一方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等职。之后参加了长征。在陕北担任过抗日军政大学第2校校长兼政治委员。
1938年3月,担任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委员、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委员、新四军政治部主任等职。
毛泽东向项英介绍袁国平时说:袁政治开展,经验亦多,能担负独立工作。
周子昆曾加入过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北伐期间,在叶挺独立团麾下先后擢升为连长、营长,并随叶挺参加了南昌起义。
在中央苏区期间,周子昆虽然工作频繁变动,但他依然表现出可贵的服从精神。尤其是第五次反围剿期间,临危受命,调任粤赣军区独立二十二师师长。在红军连接受挫的情况下,打击和消灭敌人,初步扭转了赣南战事的被动局面。
毛泽东作《清平乐·会昌》中“风景这边独好”,隐含着对赣南局面的赞扬。
之后,红九军团突破湘江后,二十二师左冲右突,伤亡惨重。周子昆负伤后,率余部突出重围,追上了主力。但李德却斥责他临阵脱逃,要把他送上军事法庭,是毛泽东亲自把他保下来。直到遵义会议后,才复出任红五军团副参谋长。
红一方面军在四川懋功地区和红四方面军会师后,由于张国焘的错误主张,周子昆随红四方面军三次过草地,协助朱德抵制了张国焘的错误路线。
1937年12月,周子昆便以副参谋长身份来到新四军,参与了新四军的组建工作。
朱德评价周子昆是:原则性强,刚柔并济,有勇有谋,是个难得的将才。
从他们的履历中可以看出,他们并不是俯首帖耳、不分是非、不顾革命利益的人。可是,在皖南时期,他们的政治智慧、军事谋略都到哪里去了呢?怎么就表现得谨小慎微、唯唯诺诺了呢?
周恩来在第二次把叶挺劝回皖南时,在东南局主持会议,亲口说过,如果项英再不团结好叶挺,可以对项英展开党内批判。
但身为东南局委员、新四军军分会委员、政治部主任的袁国平,和新四军副参谋长的周子昆,却依然什么也没有做。
新四军在江北重建军部后,以陈毅为军长,刘少奇为政委,在他们身后,粟裕、张云逸等人的才华在历史上熠熠生辉。而项英在皖南的三年间,历史却没有记载下袁国平和周子昆等人,有过什么突出的贡献。
到底怪谁?
7天的战斗结束了,历史却未结束。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