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烟台头条

 文豪学者 2022-08-14 发布于山东


莱阳南部五龙河畔的前河前村,在上世纪发现了西周墓群,墓葬内出现“己侯壶”等青铜器,且又以多名奴隶殉葬,这对墓主人的贵族身份是一些有力的证明,说明“莱阳市前河前村一带,应该是己国的一个中心,至少是一处城邑。”城池的主人乃是“己国”的贵族。
前河前村至今还有这样一个传说:在古代的一个晚上,一支身穿白盔白甲的马队,突然来到了这里,被河水挡住了去路,从此就长期住了下来。
在没有发现古墓群以前,前河前村民就直称村前的高地为“南殿”,前村人叫“西大殿”。
历史上的传言总有一些缘起,这些遗存,到底是否是己国的王宫大殿,便不得而知了。
关于前河前“己国”古墓背后的历史真相,《春秋》《左传》和《史记》等典籍均有“纪侯去国”的记载,并记载了一个叫“鄣”的城邑。
对于这个己国 的遗邑“鄣”,常兴照、程磊在《试论莱阳前河前墓地及有铭陶盂》一文里, 在充分考证史料和考古材料的基础上作了大胆的猜想。
论文说:经籍中明确的己国城邑有四:《春秋》庄公元年“齐师迁纪那、郡、部。”庄公三年“秋,纪季以鄣人于齐。”郑、鄱、部、鄰乃己之四邑。
王献唐先生在《山东古代的姜姓统治集团》一文中已明确考证其方位:部在安丘,都在昌邑,邦在临朐,鄭在临淄东三数十里。
偌大范围之内,还杂居着莱族势力,王氏喻之为“插花地”。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左传·庄公四年》的记载:“....纪侯大去其国。”
庄公三十年:“秋七月,齐人降鄣。”
公、谷两传皆言:鄣为纪之遗邑。杜注:“鄣,纪之附庸国。”这都说明纪亡之后仍有子遗。
孔广森《春秋公羊通义》说:“ 纪亡之二十余年矣,而鄣犹存,盖守邑大夫,抗节不降,若安陵不人于秦,莒、即墨不人于燕是也。”
关于此鄣之地望,杜预认为在东平无盐鄣城。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鄣字条谓:“今海州赣榆县之北七十五里有故纪鄣城,亦曰纪城。”
王献唐先生详细论证了这两处地方距齐、纪均甚远。如在东平或赣榆,当时中隔鲁、莒、向、邾等国,纪国无法统治,齐人的势力也达不到这些地方而收降纪邑,降之也无法统治。进而推定鄣之地望仍应在纪国外围那、部、部带。
王氏之说有理,但仍没举出更令人人信服的事例来。该论文认为,这个鄣邑应该就是莱阳前河前遗址。
其一,前河前所出己器铭文和墓葬形制,证明了墓主人是一个士、大夫之类人物,从前河前遗址的地貌、遗存,亦足可推定为古代城邑遗址。
其二,征之文献,《左传·隐公元年》:“八月,纪人伐夷。”杜注:“夷在城阳庄武县。”
《元和郡县图志》载:“即墨县西五十里有庄武故城,晋张华封庄武侯。”就是说,纪人所伐之夷,当在今即墨县境。自即墨去昌邑、寿光、安丘、临朐,均距离遥远,中隔大沽河、胶莱河、潍河等数条大河,如此远征绝不是十分简单的事情,而史乘记载却又那么简略,令人不解。但从即墨县到前河前不足百里,发生征伐可谓举手投足之劳,由此可知其真情缘由。
其三,前河前遗址所傍之五龙河的上游,旧志曾名之为陶漳河,俗称漳河,今上去数十里地还有陶漳镇,古代地名同音转借,游移变迁乃为习见,此五龙河古代是否就称漳河也未必不能。
若如此,则从地理、文献,结合实物资料,证前河前遗址为纪之鄣邑,是可以成立的。
如是推之,以远在胶东的纪国旧邑和黄县灰城一带的统治者以及迁居胶东的具族发生媵嫁、交换或战掠等方面的联系(如纪侯鬲出于黄县旧城,己华父鼎出于烟台上夼)就不难理解,甚至“纪侯大去其国”的流亡方向也能找到一点影踪了。
上文所讲的“陶漳河”,即现在莱阳市境内的清水河,古称“漳河”。河流旁边还有大陶漳、西陶漳两个村子,这里距离下游的前河前村约有20公里。
陶漳村东南又有东、西两个城阳村,再往南便是汉代和南北朝时期的昌阳古城(今前、后发坊村)。这一带今为盛产莱阳梨的照旺庄镇,是一片肥沃的河边台地,和前河前台地颇为相似。
根据“纪侯大去其国”的文献记载和莱阳前河前“己国”古墓群的发现,有学者推测,己国贵族在亡国之后,有可能从山东富庶的内陆地区举族东迁,逃到了莱阳的“鄣”邑,以避齐之难。
如是,鄣邑距离即墨不远,“鄣”城或许就在前河前村或其附近。只可惜,“己国”和“鄣城”的历史过于遥远,地面上已没有遗迹可寻,“鄣城”在不在莱阳境内的问题,暂时只能存疑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