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穆朴素哲学观

 新用户1376zvtQ 2022-08-14 发布于北京
      人一旦上了一点年纪,就容易去思考一些形而上的东西。经过了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阶段,势必又要开始思考“我是谁?我从哪来?我要去哪?”的终极哲学问题。
      我是谁?这个问题比较难回答。因为中年的角色太多,是子女,是父母,是领导,是员工,是自己,又不是自己,那我们到底是谁?谁tmd知道。只能说时空不同,环境不同,我们扮演的角色就不同。所以说到底我们都是演员,一生拼的就是演技而已。正因为认真投入出演过了太多的角色,所以到头来分不清了戏里戏外,不得不去发问:我是谁?
        我究竟是谁?这个世界里的我是真实存在的吗?真实存在的我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终极问题之所以是终极问题,可能原因就在于从始到终,可能压根就找不到一个所谓的正确答案。我是谁?是带有太强烈的一个局限性存在。
       我从哪来?这个问题我始终觉得不难。我们肯定不是来自东土大唐,而是来自妈妈的肚子里。如果非要矫情一点,可以把这个问题拓展到截至我们发问的时间,我们一路走过的历程。我从哪来决定了我是谁,更决定了我要到哪去。
        我从哪来,更多的是一个总结性的问题。对自己走过的路做出的回顾,也就会有评判,而评判的结果用于确定我是谁,我能去哪?而不是我要去哪的问题。
       人如果开始认真的思考这三个终极问题,会发现这三个问题中,我从哪来是个不断完成的定量。而我是谁,我要去哪这两个问题从始到终都是个变量。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清楚自己想成为谁和想要去哪。
        正是由于想和实际之间的差距才会促使我们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思考之后紧跟的就应该是行动。行动的效率和能坚持多久,也就会对结果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所以人到中年再次发生的灵魂三问,是对人生上半场的总结,也是人生下半场开场的提纲和计划。依据这三个终极哲学问题引发的系列思考和行动,会直接决定我们能去哪,以及最终我们成为了谁。
       这个问题想明白以后,就意味着找到了一条实践的路径。在这条知行合一的路上,开始塑造自己。开始寻找那个“谁”。开始发愤图强。你越是发愤图强,就会遇到越多的苦难,就要下决心克服一切困难。否则就会一事无成。
        能否战胜困难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你的决心有多坚定,二是你的行动有多彻底。支持决心和行动的核心要素又有两个:就是你的灵魂等级和身体等级。
        足够强大的灵魂能让你从本质上战胜最凶狠、最顽强的敌人,也就是一体两面的另一个自己。足够强大的身体才会给灵魂一个最为安全的港湾,以及提供源源不断能量的载体。
        我心中的圣人一定是灵魂和身体达到完美结合,或者说平衡的典范。脑子够使,身子不支持,就会直接影响行动的效率以及效果,甚至行动的频次。身子够使,脑子不灵光,那就白有了一幅好躯壳。有劲用不到点上。
        如果仔细观察,看看人到中年的那些成功者,他们所做的事情又是什么?方式会有五花八门,但总结起来就是两个字:修行。修心炼体。方式百变,目的趋同。主要体现在读很多的书,跑好远的路。这两件事其实不难。难在读什么样的书,怎么读书,从书里读出了什么。难在能够坚持跑多久,跑的过程中得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这也不算最难,难的是一旦自律形成习惯,能够不被自己绑架,能够始终掌握自己的节奏,做自己的主人。
        人一旦着相,所有修炼的功夫就又到头了。学会掌控,学会平衡,学会理性,学会判断,学会思考,学会实践,学会不断的收与放,学会不断的努力和遗忘,这些过程,才是通向终极答案的必由之路。
       这一步想明白了,做出来了。也就到了万物皆一的层面。比如说写毛笔字,你会发现什么笔都一样,本质上没有好坏之分。之所以会有所谓好坏之分,是由自己驾驭能力决定的。这个时候复杂的问题开始变简单,事情没有太多的分别,你总能很快的发现本质的东西。从而找到最优解。
       当然这个最优解本身也是相对的。就像一群人被老虎追,你很难成为跑的最快的,但不跑到倒数第一其实不是一件难事。为什么说做事要留有余地和余力。一是为了平衡,二是一旦没有了余地就会产生新的变化,可控也就瞬间又回到了不可控。留有余地的目的是尽量把可控的时间延长一点。
       同时,如果我们到了这层境界,就会更加由衷的钦佩老祖宗们的智慧。这就是万物互联的另一个版本。思想通了,做任何事其实只是表象不通,但是结果都是趋同的,都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这个时候所做的事情,一定要学会找到其中共通的地方。也就找到了快速精进的不二法门。
      最后说说烦恼,为何会有烦恼?其实就是预设和现实之间结果不匹配的结果。说俗了就是想得太多。好与不好的事情想得太多多会带来烦恼,太幸福了同样会有幸福的烦恼。情绪,无论好坏,都是养生的重点。尽管长生的法门有很多种,但是根本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控制自己的情绪。情绪波动越小,能量就耗费越小,能量耗费越小,就越活的长久。
       但是控制情绪不是有情绪憋回去,不发出来。这样会憋出内伤的。正确的处理方式是及时发泄出自己的情绪,然后迅速遗忘自己的情绪。如来如来就是好像来过,至于来过吗?记不清楚了。遗忘或者说糊涂其实就是一种如来的境界。若见相非相,则见如来。
        如果我们处在这样一种状态之下,每时每刻关注当下,认认真真的对待每一个当下。然后遗忘掉每一个过往,也别去想什么宏观伟大的目标。试一下,你会瞬间觉得人间清醒和值得。
      过去不管如何,辉煌也好,失落也罢,终是回不去。未来不管怎样,期待也好,无奈也罢,终是见不到。只有每个当下,做好现在最该做好的事,就足够了。做好当下,即得永恒。
       以前总是不理解慎独的意思,后来理解了觉得实践下来好难。现在终于明白,慎独就是关注每个当下,做好每一个当下,实现卓越的自我管理能力。做自己的时间多了,慢慢的也就知道自己是谁了。每时每刻都是最适当的自己,这就是圣人。圣人救不了苍生,因为普天下所有苍生皆有定数。圣人其实能做的不多,也不要想成为后世的榜样,你就是你,不一样的烟火。
       我不知道如果真能修炼到这种程度会是一个什么样子,或者说可能一直在路上,根本就没有什么最终的结果。天地自然之神奇,可能就是没有剧本。更不要说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一旦什么事情有了标准,那本身就脱离了自然之道了。
        按照这个思路整理下来,我得到的答案似乎越来越清晰了。有目标?没有目标?为什么要有目标?为什么又没有目标?我们一生追寻的,最能吸引我们的,恰恰是因为我们毕生追求的目标恰恰是无法形容的,无法预知的。是一切皆有可能的。如果非要定个性,最大的目标或者说希望,是寻找一种“空”吧?
        不管为何而来,不知为何而去,总是在不停的装满和放空。没有不舍和痛惜,因为还有无尽可能存在。心不住则性空,空则见如来,见如来如不来,又见如来。
        这篇文章,写给自己和有缘人。无论如何,在这个当下,它对我有着极深刻的意义。这是自己第一次认真的思考,进入了自己认定的哲学领域。为自己的修行指明了方向。似乎有方向就错了,那就还是用法则这个词吧。大道至简,变与不变,天地不仁,万物刍狗。你在不远处等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