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宋刘义庆所编《世说新语》,简称《世说》,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门。内容着重记述了汉末、魏晋士大夫的言行、轶事,对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多所反映,虽存在一些消极因素,但也间有批判,语言精练,并保存了当时的一些口语,对后代笔记小说颇有影响,其中有些内容反映了当时社会高层的审美观点。 刘义庆,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爱好文学,招纳文士。原有集,已失传。 在刘义庆当世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文艺鉴赏得到蓬勃发展,出现了许多书品、画品和诗品。 这些文艺品评的出现,是文艺创作发展的结果,同时也与汉末以来盛行的清谈之风和人物品藻密切相关。 《世说新语》一书,集中积累了魏晋时期人物品藻的材料,人们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当时现实生活里人物审美品评的状况,也可以多少发现人物品藻与文艺品评之间的联系。 士大夫之间的品藻,由来很早。汉末,由于政治形态的变化,使其得到空前的发展。 到了魏晋时期,老庄哲学的盛行,促进了人物品藻从学术造诣和道德行为的肯定,转向人的风韵的赞美,形式上从直指到比喻的变化。 这些变化使人物品藻本身更具有审美意味,同时也为文艺品评从中吸取营养提供了便利条件。 在《世说新语》中,与文艺品评有关的对自然的赞美与人物品藻的审美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 骨法、形神 魏晋的人物品藻在内容上吸收了当时和以往“骨相”的经验,直接引用了有关术语,同时还加工改造了不少概念,如“旧目韩康伯,将肘无风骨”、“天锡见其风神清令,言谈如流”等。 这些词汇很快就被顾恺之吸收到绘画的创作与品评中,而汉以来哲学上形神的讨论,魏晋“言不尽意”思想的影响,则带来了人物品藻的略形重神。 在《世说新语》的人物品藻中,出现了神采、神韵等许多用语,也出现了“神似”、“形似“的概念和以神似为重的倾向。 二、 崇尚自然 魏晋时崇尚自然,士大夫多纵情于山水之间,山水之美成了言谈的一项重要内容。 这种对自然的赞美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对后代文艺特别是山水画,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比喻盛行 当时在人物品藻中,以自然物为比喻的方式十分盛行。如王公目太尉,岩岩清峙,壁立千仞”、“时人目王佑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等。 这种方式很快地被吸收到文艺品评中去,肖衍的书评,锺嵘的《诗品》,都明显地受到它的影响。 四、人物品藻中风格的多样化 随着人物品评转向风度,转向审美,出现了不少与之相应的审美观念,如自然、古雅、遒劲、雄逸、沉着、清奇、生动、飘逸、豪放、风骨等,并较快地被用以形容文艺作品的风格特点。 五、人物品藻中的“清” 与魏晋总的思想特点相关,人物品评的“清”成了审美的基本倾向。 比如“世目谢尚为令达,阮遥集云:'清畅以达'”;其他比如“清新”、“清流”、“清令”、“清和”等。 至于未标以“清”字而采取比喻或其他形式的也很多,如自然、天然、平淡、旷远、简约、通达等,也从与人为、世俗相对立的角度显示了这个特点。 “清”的出现和它的地位的突出,鲜明地表现了魏晋人物品藻中的基本倾向,反映了自然与雕琢、秀美与华丽的对立的审美范畴已发展成熟。 《世说新语》中的这些内容,深刻地影响着后来的文艺品评,特别是绘画、书法、诗歌品评的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