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鼻为肺之窍-中药熏吸疗法概述

 文香阁 2022-08-14 发布于河北

图片

中医认为,鼻为清窍,鼻与五脏六腑及经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鼻与心肺关系尤为密切,《素问·五脏别论篇》说:“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难经》说“肺主鼻,鼻和则知香臭”。而李东垣认为:“心主五臭,舍于鼻。”《理瀹骈文》云:“纳鼻而传十二经,鼻在面中,主一身之血运......鼻为任督会合处......脏腑气血的变化,均可反应于鼻。”基于鼻与全身的密切联系,药物可经鼻到达十二经脉,经五官九窍吸收后能够作用于经络血脉、五脏六腑。

图片

中医古籍中关于鼻腔给药治疗全身各种疾病的记载颇多,常见的是急症的治疗。《五十二病方》就有用鲜产鱼和盐等外敷治疗螟病鼻断的记载,《内经》记载了取嚏缓解呃逆的方法,《伤寒杂病论》和《肘后备急方》都有鼻腔给药治疗卒死的记载,唐宋时期的鼻腔给药治疗范围则更加广泛,包括内科、妇科、儿科、五官科、尸厥、惊风等。

图片

在我国民族医药中鼻腔给药也有广泛的应用。一千多年前的藏医经典著作《四部医典》、《百万拳》等有鼻泻疗法相关记载。回族医药古籍《回回药方》有治疗中风病的滴鼻方。瑶医用鼻腔给药治疗疟疾、牙关紧闭、鼻疔、鼻出血等。

图片

熏吸疗法的历史

历史上第一位使用熏吸技术者当是唐代医家崔知悌。其款冬花蜜拌晾干后点燃熏吸烟气治疗“三十年以来呷咳”的方法被详细记录于诸多医集中直至清末。《千金》首次专辟了“治嗽熏法”,详细介绍了药烟熏吸法和烟熏法的操作过程,记录的3首熏吸方成为后世效选。孙思邈也成为首次命名“筒烟熏吸法”的医家:“治咽喉中痛痒,吐之不出,咽之不入......以青布裹麻黄烧,以竹筒盛,烟熏咽中。”诸医家也从此在书籍中将熏法专列一章进行阐述。

图片

唐代名医许胤宗则是医学史最早记载使用蒸气熏法的第一人,其使用大剂量煎煮“黄芪......置床下,气如烟雾,熏蒸之”,治疗柳太后“中风不能言语,口噤不能服药”成为经典,当夜便恢复了说话功能。至此,熏吸疗法被作为一种有效的疗疾手段开始广泛应用于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中。

图片

及至宋代由于人们崇尚用香,中医治病方剂中香药应用几乎无处不在。熏吸疗法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被越来越多地引用和介绍,进入了发展的高峰期。社会上已出现了从事香薰服务的机构和人员,用药品种不断增加,熏吸经验不断丰富。

图片

仇英版《清明上河图》,右上方招牌“倾销”

“正月十六日:诸坊巷、马行,诸香药铺席、茶坊酒肆,灯烛各出新奇。就中莲华王家香铺灯火出群,而又命僧道场打花钹、弄椎鼓,游人无不驻足。”

——《东京梦华录》

熏吸法在明代得到重视,经验积累越来越多。《本草纲目》明确记载佛耳草、款冬花、地黄等20余种熏吸药物的用量用法,如“咳逆打呃,硫磺烧烟,嗅之立止”、佛耳草“同款冬花、地黄,烧烟吸,治久近咳嗽”等。

图片

迄至清代,熏吸疗法著作蜂涌,其中吴师机与赵学敏的理论探讨对熏吸法的应用具有里程碑的作用地位。吴师机提出“内治方可移为外治”的理论基础是“皆证也”。其《理瀹骈文》有麝香巴霜卷筒烧熏鼻治疗走马痹,吸烟法烧款冬熟地治疗肺病最宜,温肺膏用“吸烟法装烟筒吸甚便”的记录。赵学敏则将熏吸法分列熏法门和吸法门进行证治,始见成熟的熏吸疗法。

图片

熏吸疗法在近代的发展

熏吸(蒸)疗法作为中医外治法的一种,是指以中药燃烧的烟气或煎煮后的蒸气作用于人体皮肤或黏膜,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早在汉代及魏晋时期就开始运用于防病疗疾,现广泛运用于治疗各种呼吸、消化系统疾病,可调节鼻腔内的温度和湿度,而针对鼻黏膜的鼻腔给药方式,有着避免肝首过效应,快速进入循环、神经系统的特点。

图片

鼻黏膜上皮细胞物理屏障包括三部分,分别是上皮层、黏液纤毛传输系统以及上皮细胞侧面的细胞连接及细胞黏附分子等,这是过敏原被吸入人体后接触的第一道防线。上皮层大部分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柱状细胞游离面分布的大量纤毛覆盖了呼吸区大约15%~20%的区域,这些纤毛与黏液毯共同组成的黏液纤毛传输系统将吸入颗粒和细菌等物质推向鼻咽部,从而达到过滤和清洁作用。

图片

鼻腔给药有以下几种途径进入机体:通过嗅黏膜上皮进入大脑;沿神经元轴突运输进入嗅球;直接从鼻黏膜进入体循环及淋巴系统;经三叉神经直接进入大脑。

图片

药物动力学研究。鼻腔给药起效迅速,治疗作用的反应时间静脉注射相近,血浆药物动力学特征与静脉注射相当,特定药物通过鼻腔给药比静脉具有更好的靶向性。而且鼻腔给药作为一种无创给药方式,相比静脉或皮下注射更易于患者接受,依从性更高,能够对许多顽固性疾病进行完全的自我药物治疗。

图片

《千金翼方》谓“欲求长生寿考服诸神药者......肃斋沐浴熏香”,提到熏香养生。临床研究表明,中药香囊预防流行性感冒可取得良好效果。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加用克心痛滴鼻剂可以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提高临床疗效。还有报道将糯米饭和砂仁末拌匀,搓成花生米大小,外裹纱布塞鼻治疗乳腺炎疗效颇佳。预防调养是鼻腔给药的一大特色。中药熏蒸、佩戴香囊等鼻腔给药防治疾病有效。

图片

驱邪、醒脾、开窍类香药的作用机制

香药中有些是以开窍、化湿、醒脾、理气、活血、宣透等为主要功效的。

芳香化湿(痰浊)类香药气味芳香的中草药多能协助机体运化水湿,使人体的气血津液和吸收的水谷精微能够正常疏布,从而保障机体的正常运行。反之,若机体内的水湿不能正常分布,就会积聚而成痰饮湿浊等邪气。这类有助于水湿运化的香药有苍术、豆蔻、草果等。

图片

茅苍术:呈不规则连珠状或结节状圆柱形,略弯曲,偶有分枝,长3~l0,直径1~50px。表面灰棕色,有皱纹、横曲纹及残留须根,顶端具茎痕或残留茎基。质坚实,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散有多数橙黄色或棕红色油室,暴露稍久,可析出白色细针状结晶。气香特异,味微甘、辛、苦。

北苍术:呈疙瘩块状或结节状圆柱形,长4~225px,直径1~100px。表面黑棕色,除去外皮者黄棕色。质较疏松,断面散有黄棕色油室。香气较淡,味辛、苦。

芳香理气类香药气味芳香的中草药能够调理脾胃气机,宽畅中焦。脾胃是人体气机的枢纽,若脾胃气滞,初期可见脘腹胀闷疼痛、喛气恶心、呕吐食少等症,进而可影响人整体气血的运行,造成多种病症。用于理气的香药有香附、橘皮、枳实、木香等。

图片

香附多呈纺锤形,有的略弯曲,长2~3.5cm,直径0.5~1cm。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有纵皱纹,并有6~10个略隆起的环节,节上有未除净的棕色毛须和须根断痕;去净毛须者较光滑,环节不明显。质硬,经蒸煮者断面黄棕色或红棕色,角质样;生晒者断面色白而显粉性,内皮层环纹明显,中柱色较深,点状维管束散在。气香,味微苦。

芳香活血类香药很多活血药物性味辛香,有走窜之性,如当归、川芎、乳香、没药等,此类香药有疏散活血、止痛消肿之功。

图片


关于“川芎”的传说

唐朝初年,药王孙思邈带着徒弟云游到了四川的青城山,披荆斩棘采集药材。一天,师徒二人累了,便在混无顶的青松林内歇脚。忽见林中山洞边一只大雌鹤,正带着几只小鹤嬉戏。药王正看得出神,猛然听见几只小鹤惊叫,只见那只大雌鹤头颈低垂,双脚颤抖,不断地哀鸣。药王当即明白,这只雌鹤患了急病。

第二天清晨,天刚亮,药王师徒又到青松林。在离鹤巢不远的地方,巢内病鹤的呻吟声清晰可辨。又隔了一天,药王师徒再次到青松林,但白鹤巢里已听不到病鹤的呻吟了。抬头仰望,几只白鹤在空中翱翔,嘴里掉下一朵小白花,还有几片叶子,很像红萝卜的叶子。药王让徒弟捡起来保存好。

几天过去了,雌鹤的身子竟已完全康复,率领小鹤们嬉戏如常了。药王观察到,白鹤爱去混无顶峭壁的古洞,那儿长着一片绿茵,花、叶都与往日白鹤嘴里掉下来的一样。药王本能地联想到,雌鹤的病愈与这种药有关。经过实验,他发现这种植物有活血通经、祛风止痛的作用,便让徒弟携此药下山,用它去为病人对症治病,果然灵验。药王兴奋地随口吟道:“青城天下幽,川西第一洞。仙鹤过往处,良药降苍穹。这药就叫川芎吧!”“川芎”由此而得名。


芳香开窍类香药气味芳香的中草药具有辛香走窜之性,能够开窍醒神,如麝香、冰片、苏合香、石菖蒲等,此类香药主要用于邪气壅盛、蒙蔽清窍所致的病症。

图片

苏合香为金缕梅科植物苏合香树LiquidambarorientalisMill.所分泌的树脂(因为产地得名,《本草纲目》说:'此香出苏合国,因以名之')。又名帝膏(侯宁极《药谱》),苏合油(《太平寰宇记》),苏合香油(《局方》),帝油流(《现代实用中药》)。产于非洲、印度及土耳其等地。

初夏将树皮击伤或割破深达木部,使香树脂渗入树皮内。于秋季剥下树皮,榨取香树脂残渣加水煮后再压榨,榨出的香脂即为普通苏合香。将其溶解在酒精中,过滤,蒸去酒精,则成精制苏合香。有开窍辟秽,开郁豁痰,行气止痛的功效。

芳香宣透类香药气味芳香的中草药可以宣透三焦湿热。湿热弥漫三焦,湿与热合,无形之热与有形之湿相互依附,治疗时必先祛湿,祛湿之法必先调畅气机,调气之法必先宣肺。肺气得宣则水道通调,三焦畅通,腠理开达,身热得散,湿亦得化。药如苏叶、香薷、胡荽、芦根等。

图片

芦根始载于《别录》,列为下品。《新修本草》曰:“生下湿地。茎叶似竹,花若荻花。二月、八月采根,日干用之。”《本草图经》谓:“芦根,旧不载所出州土,今在处有之。生下湿陂泽中。其状都似竹而叶抱茎生,无枝。花白作穗,若茅花。根亦若竹根而节疏。”上述记载及《本草图经》附图,均与本品相符。

鲜芦根:活水芦根。呈长圆柱形或扁圆柱形,长短不一,直径约1.5厘米。表面黄白色,有光泽,先端尖形似竹笋,绿色或黄绿色。全体有节,节间长10~17厘米,节上有残留的须根及芽痕。质轻而韧,不易折断。横切面黄白色,中空,周壁厚约1.5毫米,可见排列成环的细孔,外皮疏松,可以剥离。气无,味甘。

干芦根:呈压扁的长圆柱形。表面有光泽,黄白色,节部较硬,显红黄色,节间有纵皱纹。质轻而柔韧,不易折断,气无,味微甘。均以条粗壮、黄白色、有光泽、无须根、质嫩者为佳。

参考文献

[1]敬然,陈曦,冯薪宇,冯胜岚,李玖林,曹文灿,蒋明君,李昕蓉.基于鼻黏膜上皮细胞屏障探讨中医药熏蒸治疗变应性鼻炎研究进展[J]. 

[2]万红,何中美,毛得宏,黄学宽,张锋,李玲珑,李全鑫.中药鼻腔给药研究进展[J].实用中医药杂志,2021,37(02):325-328. 

[3]贾维刚,徐庆,张志恒,贾玉梅,王巍.中药熏吸疗法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历史沿革与应用进展[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4]张煜,李婧昳,卓嘎,李傅尧,戴宁,仁青加,李峰.香药在变应性鼻炎诊疗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