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读No.99|东坡词 “南乡子·集句(何处倚阑干)”

 良辰美景奈何天 2022-08-15 发布于内蒙古

《南乡子》约作于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二月,苏轼时年22岁。

苏轼自家乡四川来京师应试,接触到歌妓一类的妓女生活,作诗词来披露,以表同情。

《南乡子·集句(何处倚阑干)》

原文

何处倚阑干。弦管高楼月正圆。

蝴蝶梦中家万里,依然。老去愁来强自宽。

明镜借红颜。须著人间比梦间。

蜡烛半笼金翡翠,更阑。绣被焚香独自眠。

南乡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原为单调,南唐冯延巳始增为双调。双调平韵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用韵。另有五十八字体。又名《好离乡》《蕉叶怨》等。

集句:辑前人或别人整个诗句以成篇什(诗、词、对联)。

“何处”句:此句出自杜牧《初春有感,寄歙州邢员外》。倚:凭靠。阑干:同栏杆。

“弦管”句:此句出自杜牧《怀钟陵旧游》。

“蝴蝶梦”句:此句出自崔涂《春夕》。蝴蝶梦:比喻虚幻之事,迷离、惝恍之梦境。《庄子·齐物篇》:“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依然”二句:此句出自杜甫《九日兰田崔氏庄》。依然:仍旧。强:勉强。自宽:自我宽解。

“明镜”句:此句出自李商隐《戏赠张书记》。明镜:喻月光。红颜:特指女子美丽的容颜。

“须著”句:此句出自韩愈《遣兴》。须著:必须。

“蜡照”句:此句出自李商隐《无题》。金翡翠:有翡翠鸟图样的帷帐或罗罩。

“更阑”二句:此句用李商隐《碧城》三首之二的末句。更阑:古代谯楼计时,一夜五次敲钟鼓,从初更到五更。阑:残,尽。

“没有什么地方了,我能凭靠栏杆。如月正圆似的,高楼里传来器乐的声音。

迷离梦中家在万里之外。仍旧地,年龄大了,可忧愁又到来了,只好勉强自我宽解。

借着月光照照歌女的容颜。必须把人间真境比作梦间虚境,要看穿社会人世。

蜡照的光一半罩住帷帐。夜到尽头了,盖上绣被,焚着盘香独自一人睡了。”

上片写歌妓老大时的命运与心态。

“何处倚阑干”,劈头一句就道出了词中老大歌妓没有什么“阑干”可依靠的处境,就是说她失业了。

第二句对比写出伴舞的“弦管”响得好欢,如同十五的月亮圆又圆,这就是“月儿圆圆照高楼,官儿们欢乐歌女愁”。

第三句运用“蝴蝶梦”的典故,进一步渲染歌女的悲凉心态:现在她们正处在虚幻的、迷离的、惝恍的梦境,世事全非,更何况“家万里”。

第四、五句写歌女们只好阿Q一番:还是像过来人的歌女一样,仍旧地过着“老去愁来强自宽”的空旷生活。

这些善良美好的良家女子,竟然成为丑恶的畸形人。

下片写歌妓红颜薄命的孤独与自叹。

开头一句用月色来衬托“红颜”,这“红颜”自然是惨淡的。

既然如此,何必当初;世俗所迫,无可奈何。

所以第二句就叫人看破红尘,看透社会:“须著人间比梦间”。

真实的人间成为虚幻的梦间,如第三句所写:流泪的烛光(真实的)一半笼罩着迷茫的帷帐(虚幻的),伫立在绣床旁,最后一线亮光无望。

这个镜头一扫而过,最后就凝固在痴呆的特写镜头上,长时间地一动也不动了。

最后两句,“更阑”的时间告诉歌妓:该是“绣被焚香独自眠”的选择了。

这个浮雕式的形象出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仿佛是具睡美人横在面前,可惜她的命运快要寿终正寝了。

此词将上片与下片所写的细节串联起来,就会得到一个十分清晰的印象:没有栏杆可依的歌女,正在楼外听那熟悉的但已不属于自己的弦管乐音。

“蝴蝶梦”幻,只好“强自宽”。

白叹红颜薄命,看破红尘,呆立绣床旁。

无望,于是以“独自眠”度过最后时光。

是北宋社会使她们走向凄怆的境地,反过来她们又使北宋社会更加腐败堕落,这是历史的辩证法。

来源网络,参考“百度、腾讯”等相关文献,仅做学习所用

若有“修改、纠错”,请联系作者~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创作者,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