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家姓部分姓氏堂号及出典之卅三 杜

 河湖闲人 2022-08-15 发布于安徽

第一、堂号及部分堂号的出处

京兆堂、汉阳堂、南阳堂、少陵堂、少圣堂、诗圣堂、永言堂、宝田堂、怀德堂、振德堂、杜德堂、义德堂、敦义堂、敦本堂、报本堂、双桂堂、九霞堂、仰天堂、卜筑堂、金填堂、忠谏堂、尚古堂、敬思堂、思成堂、瑞庆堂、馀庆堂、武库堂、同心堂、凝心堂、世贤堂、家兴堂、安宁堂、万宗堂、泽裕堂、清介堂、浣花堂、花溪草堂等堂号。其中京兆堂、汉阳堂、南阳堂乃以郡望为堂号。唐代诗人杜甫,自称“少陵野老”,后人推为“诗圣”,子孙因以“少陵”、“少圣”、“诗圣”为堂号。

第二、来源及名人

杜姓为中国第43大姓。2010年统计,人口约有619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47%。约38.5%分布于河南、山东、四川、湖北4省(其中河南省最多,约占11.3%),22。1%分布于湖北、陕西、江苏、山西、安徽5省 (《中国四百大姓》,2013)。望出京兆郡、汉阳郡、南阳郡、襄阳郡、濮阳郡、河南郡。

杜姓的来源相对地说比较简单:杜氏,祁姓。相传帝尧居于陶(今山东定陶县西北),为陶唐氏。娶散宜氏之女女皇,生监明。监明之子式封于刘(今河北唐县、望都一带),后为刘氏。裔孙刘累,事夏帝孔甲,为御龙氏。商武丁时子孙徙封豕韦(今河南滑县万古乡妹村一带),又为豕韦氏。商末徙封于唐(今山西翼城县西唐城村),为唐氏。周成王八年(前1035)灭唐,迁封于杜(今陕西西安雁塔区杜城)。裔孙杜伯为周宣王大夫,无罪被杀,子孙分适诸侯各国,居杜城者为杜氏。

    有人说早在黄帝的时候就有一位管理膳食的官,名叫杜康。据说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姓杜的人。他发明了造酒,因此有人将杜姓称之为“始于酿酒鼻祖的姓”。有人说,他是黄帝手下的一位大臣,负责生产粮食。但根据《说文解字》的说法,杜康就是第6代夏王少康。据说黄帝居于“轩辕丘”,也就是今河南新郑地方;而夏代的都城也在今天河南西部。因此河南人说,不管杜康是黄帝时的人,还是夏代的人,杜姓最早都是起源于今天的河南(据说汝阳蔡店乡有个杜康村,清丰县武强镇有个杜康墓。不知道到底是哪一位杜康的故里,哪一位杜康的长眠之地)。现在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周代以前虽然有了姓氏,但人名一般都不带姓氏。不要说杜康只是一个连什么时代的人都说不清的传说人物,即使实有其人,也只是一个人名而已,并非姓杜。再说,夏代王室为夏后氏,这是人人都应该知道的基本常识,怎么夏王少康姓了杜呢?

   《集韵》以楚君杜敖姓杜(Dǔ)氏。因此,有人说杜姓或出于春秋时楚国国君杜敖之后。杜敖是楚文王熊赀和息夫人(桃花夫人)生的儿子,名叫熊囏(jiān)。他在公元前676年接任王位。他当了楚王后,整天飞鹰走句,不务正业。公元前672年,他要杀死他的亲弟弟熊恽,熊恽逃到了随国,后来在随国的支持下,联合随国袭击楚国,将他杀死。熊恽杀死哥哥后继任了王位,就是楚成王。成王“以熊囏未尝治国,不成为君,号为堵敖,不以王礼葬之。”堵敖,一作杜敖,是熊囏死后的谥号,说杜敖姓杜(Dǔ)氏是不对的。杜敖子孙有没有姓杜的,历史上也没有留下任何记载。

还有人将上古建立开明氏王朝的蜀王杜宇视作杜姓的人物,也是没有根据的。

    古代一些少数民族也有杜姓,例如:①古代板楯蛮(賨人)姓。出自板楯蛮七姓(朴、督、鄂、度、夕、龚)之度氏。三国时有巴夷(賨人)首领杜濩,率部众附魏,后迁关中。②鲜卑族独孤浑氏(吐斤氏),后改杜氏。杜洛周(?-528),一作吐斤洛周,北魏末上谷地区起义领袖,鲜卑族。③北周赫连达,其祖库多汗避难改姓杜。到了赫连达这一代,才恢复姓赫连氏。④洵州蛮有杜姓:北周有洵州蛮帅杜清和,洵州(今陕西安康)人。⑤南北朝隋唐时俚族姓。俚族是先秦时期南越先民中的骆越人、西瓯人及汉代的乌浒人、南越人等融合形成的民族,汉末至唐初活跃于岭南地区(今广东西部、西南部,广西东部、南部)。后融入汉族、壮族等民族,是为象州杜氏。⑥唐时国有杜姓。见南诏赞普钟十四年(765)大理《南诏德化碑》铭。⑦吐谷(yû)浑族姓:五代后唐明宗时有吐谷浑人杜每儿。⑧金代女真族徒单氏,汉姓为杜。⑨清代越族(即今京族)有杜姓:杜光辉,广西防城县福安村(今东兴市江平镇)里长,1883-1885年中法战争抗法英雄。⑩清代回族姓:杜文秀(1823-1872),清末以回族为主体的云南各族人民联合反清起义领袖,云南永昌(今保山)人。

     现代一些少数民族也有杜姓,例如:①蒙古族杜姓,本姓生都、都如沁、杜格庆(杜个庆)、达高腾、都兀如德(杜兀如惕、都古如惕、都古如德)、杜尔伯特、达高达奇、杜尔古惕、杜尔根基特氏。②回族杜姓,部分出自杨姓。③藏族有杜姓。四川阿坝藏族杜姓,本属初贴多、初白大房族;四川石棉藏族杜姓,本姓吴木。④彝族杜姓,本属补典、阿都、尼杜、阿厄家支(氏族)。⑤朝鲜族杜姓,近代自朝鲜半岛迁来中国。有杜陵杜氏(万顷杜氏)、全州杜氏2望(朝鲜语·韩语称“本贯”)。一支出北宋太祖时兵部尚书杜庆宁之后。宋真宗继位后,他贬为苏州刺。由海路赴苏州途中因遇风浪,连同其子杜之建、杜之逄一起漂流至高丽宫池县(今金堤郡万顷)定居,后被封为杜陵君;一支出朝鲜壬辰战争时援朝之南直华亭人(今上海市松江区)杜师忠之后。⑥满族杜姓,本姓都佳、都勒、都善(杜善)、生都、都塔、都鲁(都噜)、多兴、图克坦、杜鲁穆(都鲁穆)、杜拉拉(都拉喇)、都拉尔、都雅尔、都尔勒、额苏哩、都克塔理氏,以及融入满族之蒙古杜尔根基特氏,达斡尔族德敦、达呼哩、德都勒氏,鄂伦春族杜能肯氏,八旗汉军杜氏,以及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中俄雅克萨之战中被俘后编入镶黄旗定居北京的俄罗斯人(罗刹人)之后。⑦白族杜姓,唐时南诏国白氏之后。⑧傈僳族汉姓。出怒然扒氏族,即盘氏族。⑨土族杜姓,本姓什杜加(土语称什东加·孔,意为有羊圈之人)。⑩达斡尔族汉姓。本姓德贡、都松、多拉尔、鄂斯尔、塔合日、德都勒、杜如塔勒、刻衣吉日、达力德尔、 杜拉日浅 “莫昆”。 ⑪锡伯族杜姓,本姓杜佳、杜善、杜鲁、郭尔佳氏。⑫鄂温克族杜姓,本姓杜拉尔(俄格都杜拉尔、谢盼都杜拉尔、尼苏昆杜拉尔、古然杜拉尔)、音哈完、洪讷林哈完(洪纳林哈完)、雅勒哈完(雅鲁哈完)、祥嘎林哈完、杜拉嘎特、浅塔俄日氏。⑬裕固族杜姓,本属杜曼户族。⑭鄂伦春族汉姓。本姓杜宁肯(杜能肯)氏。⑮苗族、壮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高山族、布朗族、仡佬族、俄罗斯族、京族、水族、基诺族等民族也有杜姓。

    杜姓在历史上出过许多著名人物,除了前边提到的外,还有:①杜原款,春秋晋太子申生之傅。②杜溷罗,春秋晋大夫。③杜蒯(杜蒉),春秋晋平公时膳宰。《左传》作屠蒯。④杜洩,春秋鲁叔孙氏家臣。后避季平子难奔于楚;其子杜绰,楚大夫。绰孙杜赫,秦大将军,食采南阳衍邑(今河南南阳西南),世称“杜衍”。杜赫曾孙杜周,汉御史大夫,徙茂陵(今陕西兴平市南位镇茂陵村)。周子杜延年,汉御史大夫、建平敬侯,麒麟阁功臣;曾孙杜操,东汉章帝时齐相,书法家。⑤杜子春(前30-58?),缑氏(今河南偃师南)人,西汉经学家,从刘歆(?-23)受《周礼》,传东汉郑众(?-83)、贾逵(30-101)。⑥杜诗(?-38),河内汲县(今河南汲县)人。西汉元帝时南阳太守,水利专家、发明家。曾创造水排(水力鼓风机),用于冶铁,铸造农具。他又征发民工修治陂池,广开田地,有利于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 ⑦杜林(?-47),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市南位镇茂陵村)人,东汉光武帝时大司空,经学家、文字学家。⑧杜乔,河内林虑(今河南林州)人,东汉桓帝时太尉。⑨杜密(?-169),颍川阳城(今河南登封)人,东汉桓帝时太仆。⑩杜畿(163-224),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三国魏文帝宰相。⑪杜预(222-284),杜延年10代孙,西晋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当阳县侯,经学家。⑫杜伏威(?-624),齐州章丘河滩村(今山东章丘市相公庄镇)人,隋末农民起义首领。后降唐任淮南安抚大使,封吴王。⑬杜淹(?-628),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杜预8代孙,唐太宗宰相;侄杜如晦(585-630),唐太宗宰相。⑭杜正伦(?-658),相州洹水(今河北大名西南),杜预弟杜宽11世孙,唐高宗宰相。⑮杜审言(645?-708),河南巩县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唐修文馆直学士,诗人;孙杜甫(712-770),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后人尊为“诗圣”。 ⑯杜暹(?-740),濮州濮阳(今河南濮阳)人,唐玄宗宰相。⑰杜鸿渐(709-769),濮州濮阳(今河南濮阳)人,唐代宗相。⑱杜佑(735-812),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杜预14代孙,唐德宗、唐顺宗、唐宪宗相,史学家、文学家;孙杜悰,唐武宗、唐懿宗相;悰堂弟杜牧(803-853),唐文学家。⑲杜黄裳(738-808),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汉建平敬侯杜延年24世孙,唐宪宗宰相。⑳杜元颖(772-829),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杜淹7世孙,唐穆宗相;子杜让能(841-893),唐昭宗相;侄杜审权,唐宣宗、唐懿宗相。(21)杜荀鹤(846-904),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唐末诗人。(22)杜光庭(850-933),处州缙云(今属浙江)人,唐末五代道士、道教学者。能诗文,传奇小说《虬髯客传》传为其所作。(23)杜晓(?-913),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五代后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24)杜衍(978-1057),越州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北宋仁宗宰相。(25)杜充(?-1141),相州(今河南安阳)人,南宋高宗宰相。后降金,任行台右丞相。(26)杜範(1181-1245),黄岩(今浙江台州市黄岩区)人,南宋理宗宰相。(27)杜琼(1396-1474),南直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代画家。(28)杜堇,南直丹徒(今江苏镇江)人,明代画家。(29)杜濬(1611-1687),湖北黄冈人,清初诗人。(30)杜立德(1612-1692),清乾隆中保和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31)杜翰(1806-1866),山东滨县(滨州市滨城区)清咸丰中军机大臣。

    明宋濂(1310-1381)《篇海类篇》以春秋晋平公时膳宰杜蒯(杜蒉)之杜氏音“徒”,这是因为杜蒉在《左传》中写作屠蒯,认为杜乃屠字之假借字。清代梁玉绳(1716-1202)《人表考》认为屠蒯是膳宰蒯的意思,杜乃其姓,音读如字(Dù),不读“徒”。(转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