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体十二经脉气血,常数多少不同,治未病,得健康,清楚明了

 Zhcx123 2022-08-15 发布于北京

“脉”,是气引领血(津液)循行的路径痕迹。

脉为血之府,脉内之气,为“脉气、营气”。

脉外之气,为“卫气”。

脉中之气,为“宗气、心气”。

经络是“脉”网的分布架构。

由于所循行气血的阴阳性质不同,人体十二经脉,出现了不同部位与方向的循行路径痕迹。

十二经脉之中,六阳经内含阳气,六阴经内含阴气。

十二经脉之中,六阳经从手走头,从头走足;六阴经从胸走手,从足走胸。

另外,十二经脉各自气血比例(常数)也不相同。

对此,《黄帝内经》中有三篇文章进行了论述。

包括《素问·血气形志》:“太阳常少气多血,少阳常多气少血,阳明常多气多血,太阴常多气少血,少阴常多气少血,厥阴常少气多血”;

《灵枢·五音五味》:“太阳常少气多血,少阳常多气少血,阳明常多气多血,太阴常少气多血,少阴常少气多血,厥阴常多气少血”;

《灵枢·九针论》:“太阳少气多血,少阳多气少血,阳明多气多血,太阴少气多血,少阴多气少血,厥阴少气多血”。

其中,三阳经论述一致,为“太阳常少气多血、少阳常多气少血、阳明常多气多血”。

三阴经论述均不一致,考后世《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经络汇编》《医宗金鉴》均为遵循《素问·血气形志》论述,即“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少气多血,少阳常多气少血,阳明常多气多血,太阴常多气少血,少阴常多气少血,厥阴常少气多血,此天之常数”,笔者亦以为确。

十二经脉气血中的“血”,包括津液。

十二经气血中的“气”,为“脉气”。

《素问·血气形志》:“此天之常数”,“脉气”多者,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助化生之源;血(津、液)多者,太阳、阳明、厥阴,助奉生身。

为明“气”为“脉气”之意,特将《医宗金鉴》“十二经气血多少歌”稍加改动为:

多气多血惟阳明,少气太阳同厥阴,二少太阴常少血,脉气与血须分明”。

以十二经脉气血先天常数多少为依据,节养元气,保持少阳、阳明、太阴、少阴“脉气”充足,“太阳、阳明、厥阴”血(津液)充足,维持此一先天比例,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原则。

十二经脉气血常数,是人体密码之一。

三焦手少阳之脉、胆足少阳之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肺手太阴之脉、脾足太阴之脉、心手少阴之脉、足少阴肾之脉,均为气多血少之脉。临床治疗时,应该时刻注意维持其气多血少之比例,以益气为主。如心痹之证,与今日之冠心病症状类似。解决之道,则应以益气为主,次以补血。如此,方能真正解决问题,使其从根而治。余者可类推。

胃足阳明之脉,为既多气、又多血之脉。临床治疗时,亦应时刻注意维持其多气多血之比例,益气补血并重为宜。如胃寒证,与今日之慢性萎缩性胃炎症状类似。解决之道,则宜益气补血并重。如此,必能效如桴鼓。曾遇四十年老胃寒证,多药不应,予以理中合当归建中汤,三剂寒止。学生遂问出处,谓法出于此耳。

小肠手太阳之脉、膀胱足太阳之脉、心包络手厥阴之脉、肝足厥阴之脉,皆为血多气少之脉。临床治疗时,应时刻注意维持其血多气少之比例。以补血为主。如腰痛不可以俯仰,为肝脉之病,与今日之腰椎间盘脱出症状类似。解决之道,宜以补血为主,次以益气。方为正治之理。余者可类推。

考今之学习中医者,往往以西化思维为指导,胃痛、腰痛者止痛,胃寒者温寒,皆为极简单之对治思维。此以西医理法为之,则为正治。但以中医针药用之,必不奏效。因驴唇难以对上马嘴,张冠李戴总觉得不适。

又者,笔者近日于中医理论连续发文,许多网友评论、转发、点赞。其实文章所言观点,无一本人臆想,皆古文献之本义。如一位网友评论营卫之气,即5000年前之血液循环之描述。理正如此。中医本为古代传承之学,应当先做好传承,再说现代化。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基础还是在准确传承。相信大家对中医理论了解越多,越会感觉中医其实特别标准化,一字都不能改动。如前方讲冲脉的冲字,无字可易。又小肠为受盛之官的受字,相当准确传神。上述文字,聊当感慨。

——本文节选自《五形人与治未病》第五章第四节 论十二经气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