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抄本时代的《世说新语》(一)

 知易行难nev5ph 2022-08-15 发布于河南
抄本,专指以手工抄写而成的书籍或文章。在中国的简牍时代,人们将文字抄于竹简、木板或缣帛上。公元105年,东汉和帝元兴元年,蔡伦发明“蔡侯纸”,自此以后,中国社会迅速迈入纸的时代。雕版印刷普及之前,大致自汉末至北宋初年,近一千年的时间,文字作品大都是以纸抄本的方式在社会上流通。从出版学观点看,汉唐时期属于名副其实的抄本出版[1] 。
在出版实践上,汉唐时期的抄本出版,与宋至清代的刻本出版,与晚清以来的现代出版,差异很大。本文拟以《世说新语》在抄本时代的出版与传播过程为例,分析抄本出版的主要特征,包括书籍的出版传播方式、著作权、编辑、书商等问题。 

《世说新语》的出版与传播

《世说新语》是一部记录魏晋时期文人名士言行的小说,成书于5世纪上半叶(南朝刘宋时期)。书中所记人物自秦末至刘宋初年[2] ,大致自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5世纪初,以晋代(公元3-4世纪)的人与事所占比重最大。这本书写成后,流传很广,受得历代读者的喜爱,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经典著作。
今人对《世说新语》产生与流传的了解,除相关史书外,主要来自宋代汪藻的《世说叙录》、清代《四库全书总目》、王先谦《世说新语考证》以及20世纪以来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杨勇《世说新语校笺》等知名学者的书籍和文章。《世说新语》在抄本时代的出版与传播情况,笔者主要基于上述论作,并参考相关考辨文章。对一些不清楚的问题,笔者力求综合考虑各方观点,结合原始资料,给出自己的推断。

一、书名不一

今天,书名《世说新语》是共识。这一共识始于宋代[3] ,宋以前,这本书称作《世说》或《世说新书》。
宋以前有关《世说新语》的史料,主要见于《南史》《隋书》《新唐书》《旧唐书》《初学记》《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史通》《酉阳杂俎》《通典》,在这些书中,大都记载为《世说》,只在《史通》《通典》《酉阳杂俎》等少数几部书中出现过《世说新书》的名字。北宋末年,黄伯思指出,书的本名是《世说新书》。[4] 四库馆臣最早注意到这一资料,也完全认同黄伯思的观点。[5] 余嘉锡《四库提要辩证》支持四库馆臣之说(其实是黄伯思之说),也推测此书本名是《世说新书》。
对“《世说新书》”之论,余嘉锡以后的学者——徐震堮和杨勇均不认同。徐震堮“颇疑此书本名《世说》”。[6] 杨勇更指《世说新书》之论为“妄自测猜也。” [7] 徐震堮、杨勇认为,书的原名应为《世说》。
书的原名到底是《世说》还是《世说新书》,两方各执己见。以笔者来看,书的原名或以《世说》为宜。《世说新书》之论大都基于推测,宋以前,所有正史的记载均为《世说》。在无明确书证及出土文献证明前,正史中的明确记载是应该认真考虑的。至于《世说新书》,当是传抄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抄本,应该是在《世说》写成后不久,大约梁陈之际就出现了 。[8]《世说新语》的名字则要到五代宋初才出现。[9]
基于上述情况,本文行文中使用《世说》为书名。

二、编撰者与编撰过程

《世说》的署名作者为刘义庆。刘义庆(403--444)是刘宋王朝的开创者——宋武帝刘裕的侄子,袭封临川王。[10] 自《南史》至《四库全书总目》,历代公私著录,对作者均无异议。直到20世纪上半叶,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质疑,认为《世说》 “或成于众手”[11]  ,此论一出,得到广泛认可,余嘉锡、徐震堮、杨勇等均表赞同。曹之更在其《中国古籍编撰史》中专辟一节“世说新语的抄撰者”,对刘义庆的作用和“成于众手“之说进行了全面论证:“首先,刘义庆是一个组织者,他把一大批'文学之士’从各地招来,并为他们编撰《世说新语》提供了各种方便,厥功甚巨。其次,由于地位和学识的关系,刘义庆当参与了《世说新语》的策划、谋篇等工作,也不排除他在听政之余亲自参与抄撰工作的可能性。这样,刘义庆作为《世说新语》的'主编’应当是当之无愧的。”[12] 以笔者所见,曹之所论综合已有研究,最为详尽可信。
对于《世说》的成书,鲁迅提出,《世说新语》“纂缉旧文,非由自造。” [13]当代研究基本认同此论。该书主旨鲜明——魏晋清谈和人物言行;体例明晰——分门录事、以类相从,说明编辑意图明确。从编撰过程看,编撰者们对已有资料进行了不少剪裁与加工,属于以编为主,以自撰为辅。[14] 

三、注本的出现

《世说》成书于何时?学界尚无定论。杨勇定于宋文帝元嘉十六、七年之间(438-439),曹之则认为要到元嘉二十一年(444)始成书。[15] 两者相差不大,可笼统表述为五世纪上半叶。以此为基准,大约在《世说》成书三四十年后,南齐人史敬胤[16]为该书做了注解。在史注后二三十年,梁代的刘孝标又为《世说》作注,注本共十卷[17]。刘孝标的注文十分丰富,引书400余种[18]。刘孝标注本面世后,很快取代了史注,并和《世说》原本一起流传。原书与注本起初是分开流传的,到唐代,二书合并,通行为十卷本。[19] 

四、抄本类型多样

《世说》面世后,宋以前,一直以抄本的方式在社会上流通。梁代刘孝标的注文中有“诸本”、“众本”等语[20],可知当时《世说》已流行有多种不同类型的抄本。但这些抄本均已亡佚。存世的抄本实物只有19世纪下半叶发现于日本的唐代抄本《世说新书》残卷。[21] 要了解《世说》抄本的情况,只能通过文献记载。除隋志、两唐志等的官方记载外,较多可信记载来自南北宋之交汪藻的《世说叙录》。汪藻是北宋至南宋时人,他写的《世说叙录》一书,最早记录了《世说》自诞生到北宋时期的流传情况。
汪藻除著录隋志、两唐志的《世说》抄本外,还记录了十余种宋及宋以前的私家藏本,有李氏本、颜氏本、晁文元本、钱文僖本、晏元献本、王仲至本、黄鲁直本、章氏本、张氏本、赵氏本、陈扶本、激东卿本、邵氏本等。汪藻所著录的这些抄本大都因收藏于某家而得名,这些抄本内容大致相同,但书名、分卷、篇第乃至具体文字均有不同。书名有《世说》、《世说新书》和《世说新语》,前文已述。至于卷篇问题,汪藻认为,《世说》最初分为几卷,已不可知。据汪氏总结,有两卷、三卷、八卷、十卷、十一卷等数种分卷系统,在篇第上,也不尽一致,有36篇、38篇、39篇的分别,此外,即使同为十卷,具体的分卷方式也不相同。[22] 
其中,十卷、36篇的刘孝标注本最为常见,是《世说》抄本系统的通行本。
总之,《世说》(《世说新语》)面世后,存在着书名不一、卷数不一、篇第不一、抄本类型多样等现象。从出版学角度,这些现象涉及到抄本时代的作品如何面世、读者如何获取书籍、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中介等问题。《世说》的出版与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汉唐抄本出版的面貌与特征。(待续)

注 释

[1] “西方学者一般把古代出版史划分为抄本出版和印刷出版两个时期。”  林穗芳:《有关出版史研究的几个问题》,《出版史料》2003年第2期,第107页。    “在中国,林穗芳第一个提出'抄本出版’的概念。早在1989年就听他说,出版的复制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印刷复制,也可以是手抄复制或其它复制,所以完整的出版史不能仅仅是印刷出版,应该包括抄本出版与其它出版。”   刘光裕:《关于出版史料学》, 《出版史料》2011年第1期,第81页。             

[2] “《世说》所录人物,以秦末陈婴母(《贤媛一》)入之篇,次以武帝时之郭舍人(原作东方朔,误。《规箴一》),次以元帝时之京房(《规箴二》)、王昭君(《贤媛二》),次以成帝时之班婕妤(《贤媛三》),下至宋初谢灵运(原作傅亮,误,《言语》一0八)而止。”      杨勇:《世说新语校笺》(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再版序”第13页。 笔者按,各类《世说新语》笺注及相关研究文章中,以杨勇的统计最为仔细。

[3] “(《世说新语》之名)极盛于宋代。” 杨勇:《世说新语校笺》(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卷前”第1页。 

[4]  “《世说》之名肇刘向,六十七篇中已有此目。其书今亡,宋临川孝王因录汉末至江左名士佳语,亦谓之《世说》。梁豫州刑狱参军刘峻注为十卷,采摭舛午处,大抵多就证之,与裴启《语林》相出处,皆清言林囿也。本题为《世说新书》,段成式引王敦说澡豆事以证陆畼事为虚,亦云'近览《世说新书》’,而此本谓之《新语》, 不知孰更名之。盖近世所传。”  [宋]黄伯思:《东观余论》卷下“跋<世说新语>后”,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年,第105-106页。《汉书·艺文志》“诸子略 儒家”:《刘向所序》六十七篇,《新序》《说苑》《世说》《列女传》颂图也。张舜徽认为,这六十七篇是刘向“所自为之书”。张舜徽:《汉书艺文志通释》,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123-124页。

[5] “黄伯思《东观余论》谓,世说之名,肇于刘向。其书已亡。故义庆所集,名《世说新书》。段成式《酉阳杂俎》引王敦澡豆事,尚作《世说新书》可证。不知何人改为《新语》,盖近世所传,然相沿已久,不能复正矣。”  《四库全书总目》卷140“世说新语”提要,[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182页。

[6] 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前言”第1页。

[7] 杨勇:《世说新语校笺》(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卷前”第1页。

[8](梁陈之间)的顾野王:“凡号《世说新书》者,第十卷皆分门。”  汪藻《世说叙录》,[南朝宋]刘义庆 撰,[梁]刘孝标 注《世说新语》下册(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613页。杨勇:“《新书》之名,当起自梁、陈之间。”   杨勇:《世说新语校笺》(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卷前”第1页。

[9] 日本学者神田醇基于汪藻的《世说叙录》,判断“世说新语”之名可能出现于五代宋初。据罗国威:《<世说新语>辞典序》,《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3期,第75页。

[10] 据《宋书》卷51“刘义庆传”,刘义庆本是宋武帝刘裕之弟长沙王刘道怜的儿子,13岁时被封为南郡公,后过继给叔父临川王刘道规,因此袭封为临川王。《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474-1475页。  

[11]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0年,第53页。

[12] 曹之:《中国古籍编撰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12页。

[13]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0年,第53页。

[14] 曹之:《中国古籍编撰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08-110页。    张叔宁:《“纂缉旧文”与“自造”新文》,《明清小说研究》2003年第4期,第5页。刘强认为,《世说》有虚构和杜撰,是在文献可征基础上的“二度创作”。刘强:《<世说>学引论》,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4年,第19、21页。

[15] “《世说》成于众手,刘义庆出刺江州之时也。即元嘉十六、十七年之间(438、439)。”  杨勇:《世说新语校笺》(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卷前”第3页。 “刘义庆率一大批'文学之士’从元嘉十年开始抄撰,直到元嘉二十一年(444年)去世。”   曹之:《中国古籍编撰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12页。

[16] 周祖谟为《世说新语笺疏》所作“前言”中认为,史敬胤为南齐人:“汪藻在《考异》中所录敬胤书共五十一条,其中十三条无注。案敬胤事迹无考,据'王丞相云刁玄亮之察察’一条注文,知与卞彬同时,当为南齐人。”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前言”第1页。杨勇在“自序”(1969年)中认为,史敬胤为齐梁间人。在“卷前”中,引刘兆云之说,定史注成书时间约在齐永明中。当在公元485、486年间。杨勇:《世说新语校笺》(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6页“自序”;“卷前”第3页。

[17] 赵建成:《刘孝标<世说注>撰著时间考》,《古籍整理学刊》2009年第1期,第19-21页。

[18]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凡例”第2页。另据赵建成统计,刘孝标《世说注》共征引古籍475种。见赵建成:《刘孝标〈世说注〉考略》,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19] “八卷、十卷分行,至于唐世,遂二书合行,通为十卷。”   杨勇:《世说新语校笺》(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卷前”第1页。

[20]《世说·文学57》“僧意在瓦官寺”条刘孝标注:“诸本无僧意最后一句,意疑其阙,广校众本皆然。唯一书有之,故取以成其意。”   杨勇:《世说新语校笺》(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21页。

[21] 唐代抄本《世说新书》残卷,日本明治十年(1877年)发现于京都东寺,后割裂为五,分藏五人。罗振玉设法使分者复合,并于民国五年(1916年)影印。该残卷起于“规箴第十”,终于“豪爽第十三”。其中,“规箴”24则,“捷悟”7则,“夙惠”7则,“豪爽”13则,共51则。

[22]  汪藻:《世说叙录》,[南朝宋]刘义庆 撰,[梁]刘孝标 注《世说新语》下册(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613-617页。

责任编辑:彭颖

图片

作者简介

陈  静,山东大学文学博士。济南大学教授。研究兴趣集中于中国古代出版文化;近年来关注女性与出版问题。出版有《唐宋律诗流变研究》《图说中国文化·艺术卷》《中国近代女性文学大系·文学评论卷》《蔡伦造纸与纸的早期应用》等著作。发表论文数十篇。所撰传统文化普及类作品输出版权到韩国。

出版六家

—出版人的小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