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 第286条诸家解说

 小柴胡汤 2022-08-15 发布于浙江

第286条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脉微为亡阳表虚,不可发汗;脉弱涩为亡阳里虚,复不可下。

清·吴谦《医宗金鉴》

【注】

少阴病,脉微,虽有发热,亦为少阴里寒外热,非太阳发热者可比,故不可发汗,发汗则亡阳。然阳已虚,津液已涸,即见少阴口燥咽干可下之证,若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又恐亡阴也。

【集注】

方有执曰:微者,阳气不充,故曰无阳,无阳则化不行,故汗不可发也。尺以候阴,弱涩者,阴血不足也,故谓复不可下,其当亟行温补,又可知矣。

程应旄曰:少阴多自利证,人固无肯轻下者。但拈出「尺脉弱涩」字,则少阴之有大承气汤证,其尺脉必强而滑,已伏见于此处矣。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少阴之不可汗下,与少阳同。因反发热,故用麻黄微汗;因里热甚,故用承气急下。此病反其本,故治亦反其本。微为无阳,涩为少血。汗之亡阳,下之亡阴。阳虚者既不可汗,即不可下,玩“复”字可知。其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亦不可汗也。若谓无阳是阴邪而下之,其误人甚矣。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阳虚故脉微,脉微发汗,则阳根亦亡,是以不可发汗。阳气已虚,而尺脉弱涩者,则血中之温气非旺,复不可下之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少阴一证,血分中热度既低,不能外达肌理,水分中阴寒凝冱,不能外达皮毛。脉微则无阳,于无阳之证而发其汗,则阳气以外散而益薄,如烟之散,如火之减,其人固已死矣。脉濇则血少而阴竭,于血少阴竭之证而下之,则阴血以下而益燥,如木之枯,如草之萎,而其人又死矣。此阳微所以不可发汗,阴虚所以不可下也。按太阳篇:「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脉濇为汗出不彻,更发汗则愈。」脉象与此二证略相似,特此为太阳证言之耳。若已传少阴,则不惟脉微者当温,脉濇者亦当温。盖温则有气,气发则阴生,滋阴则无气,无气则阴不生。《内经》言:「劳者温之。」正此意也。

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本条与第284条、285条同讲。

这三条是从不同角度阐述少阴病不可发汗。

少阴病中咳而下利属于少阴寒证,寒邪上逆则咳,寒邪下注则下利。有的注家认为,咳而下利者为真武汤证。出现谵语者,是由于医生用火气劫少阴之汗引起。劫,为强迫发汗。火劫的发汗,则会伤少阴之阴,使小便难。火邪内留,可以使胃燥津伤,出现火邪内攻的谵语。以上这些坏证,为强求少阴之汗引起。少阴已经阴阳俱虚,还要强迫发汗伤正气,就会引起这些坏证。少阴病为寒证,出现咳而下利时,也不可用火疗。若用了火疗,伤了阴,伤了正气津液,则小便必难,火气伤人则谵语,条文也指出是强责少阴汗也。

第285条与第286条是对比的。脉细沉数为阴虚。少阴阴虚与阳虚,皆不可发汗。那少阴病怎么去发汗?仲景是意在言外,因为病在少阴而有外连太阳者,病在太阳而有内连少阴者,若少阴病外连太阳就会有表证,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均可发汗,若少阴病已经微了,就不可用这些方子发汗了,若再发汗则亡阳了。细沉数,少阴之阴气已虚,若发汗则更伤津液伤阴。因此,第285条、第286条是从外表看有些可汗之证,但从正气、从少阴来说,已经是少阴的阴阳虚,经不起发汗了。后世医家在发汗法中有滋阴以解表、扶阳以解表,就是要兼顾里面少阴之虚。因此,少阴病阴阳俱虚时切不可发汗,若发汗则阳气灭亡可致死。

脉细沉数,我是按照阴虚讲的,这与有些注家不同。有些注家认为这也是阳虚。《伤寒论》中正邪之间的关系,作为医生能否做到祛邪以安正。若祛邪而伤正,则仲景之不为也。祛邪而不伤正,是《伤寒论》通篇的精神。治病的根本要保存正气,若不保存正气则达不到治疗的目的。学《伤寒论》,就要学它的思想以提高我们的认识。以上三条在临床很有意义,阴虚或阳虚均不可发汗,这是张仲景给我们的警戒。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

这一句也很好,可后头也有矛盾的事。这个「少阴病,脉微」,是指脉微欲绝那个微,不是一开始说的「少阴病,脉微细」那个微,那个是浮之中偏于微细;这个就是微,脉微欲绝的微,真正微到那个份上,那是不可以发汗的,什么道理呢,没有津液,亡阳故也,这个外面津液没有,不是阳气重而是亡阳,那么外的阳已虚,这是不可发汗。

尺脉同时要是弱涩者,尺脉迟以候里,前面已讲了,这个尺以候里,可见上面这个脉微是指的阳脉微了,就是寸脉微,寸以候表嘛。那么尺脉弱,里虚,涩者血不足,里也虚,也血不足,更不可以下。所以少阴病要是脉微,不是微细那个微,这个微是脉微欲绝那个微,脉时有时无的,这个是没有阳,这样的不能发汗的,这与上面的全是少阴病发汗的禁忌证,与太阳篇有发汗禁忌证一样。

王付【释疑解惑】 

①怎样理解“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

答:㈠张仲景论“少阴病”而强调“不可发汗”的重点是突出病是表里兼证,以里证为主。㈡张仲景论“亡阳故也”而强调病变证机是阳气虚弱比较重,其治当先温补阳气。

②怎样理解“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答:㈠张仲景既论“阳已虚”,又论“复不可下之”,重点强调病是阳虚证与可下证相兼,或是阳虚证伴有大便干结。㈡辨识“复不可下之”的临床意义有二,一是辨相兼病证以阳虚为主;二是辨病证表现有类似可下证,应与可下证相辨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