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极端天气背后的“德尔菲定律”,你知道吗

 大成教育图书馆 2022-08-15 发布于山东

打开新浪新闻

酷热多日,“今天几度”始终聚焦目光。其实,天气的重要性并不仅限于此。中国古代重要典籍《齐民要术》中有“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早早揭示,天气里也有经济学。

现代经济学中,有一条“德尔菲定律”:气象投入与产出比为1:98。也就是说,在气象信息上每投资1元,便可以得到98元的回报。城市运营、企业生产中,事先知道天气走势,不仅能趋利避害,还可获取一定的优势。古有诸葛亮借东风的传奇,在现代经济活动中,世界各地同样探索不断。

违背气象规律引发

“塔科马海峡吊桥之痛”

气象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条件之一,必然对社会经济产生影响。除了农业以外,在人类生产生活的其他诸多领域中,气候环境同样不容忽视,否则就会带来危害。

建成通车不到5个月就垮塌的“塔科马海峡吊桥之痛”,就是知名反例。建设前,这一位于美国华盛顿州的悬索桥共有两个备选设计方案,第一个方案由克拉克·埃德里奇提出,其桥面厚度设计为7.6米;另一个方案由著名的金门大桥设计师之一里昂·莫伊塞弗提出,为了降低造价,他把桥面设计的厚度减至2.4米,使建设成本从1100万美元降至800万美元。这一方案违背气象规律,对桥体承载的风力信息并没有充分考量,桥体与风的相互作用被排除在设计计算要素之外。

经比选,后一个方案获得采纳。该桥于1940年7月1日通车,但在启用后数周,桥面出现上下摆动。有鉴于此,有关人员在支柱上安装摄像机,便于观测,也吸引不少驾车人士慕名而来,感受其震荡的刺激。在一些大风的日子,桥面摆动幅度甚至超过1米。其后,桥面的摆动幅度不断增加,工程人员尝试加建缆索及液压缓冲装置来减缓摆动,遗憾未能奏效。

在持续数月的摆动之下,塔科马海峡吊桥于同年11月7日倒塌。视频记录中,桥面的上下摆动突然停止,取而代之的是左右“扭动”,当时有两人被困在桥上,他们逃离后,桥面在数分钟内陆续崩塌。

经风洞模型测试,事故调查组发现塔科马海峡吊桥倒塌事件的元凶——桥体设计在风力影响下,产生共振达到破坏频率,长期非正常摆动进一步造成桥体建筑材料出现疲劳,造成事故。在那之后,新的吊桥设计经过风洞模型实验,道床厚度增至10米,路面上加入气孔,使空气可穿过路面,降低风阻的影响。

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气象信息已经深度与行销企管融合,成为各行各业经营策略的重要参考,使人类活动更善于趋利避害,有效应对天气变化,充分利用气候资源。

英国市场分析公司datamonitor调查显示,英国服装及食品杂货业因为没有依据气象变化调整经营策略,一年的损失可达数十亿英镑,相当于全年营收的5%左右。

分析人士指出,如果企业能随时掌握气象动态,依据资讯调整产品的进货量、上架量,以及卖场陈列方式,同一件产品的销售量可能会增加三倍至四倍。例如,英国一家大型超市在复活节前就获悉假期天气将一反春寒料峭,变得炎热难当,有针对性地预先调整产品库存量以及策划店内促销,最后当天时令性衣物的业绩一飞冲天。

日本一家大型连锁超市耗时20年、投资近1000亿日元,开发出以收银台为终端的销售数据处理系统,其中最主要的一项功能就是统计分析商品销售和季节、天气、温度、湿度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从“看天”到“用天”

气象服务不只有阴晴冷暖

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气象服务不再只是提醒阴晴冷暖,而是利用人工智能、移动通信、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各行各业提供更加精细化、专业化、多元化的服务,依靠精密的监测设备、精准的数值算法,完成从“看天”向“用天”的演进。

如今,气象部门引进数学统计方法,对气压、温度、湿度等多种气象要素进行计算,最终形成气象预测生活指数。这些指数是对天气预报的进一步深化。

各地气象部门发布的气象指数覆盖领域越来越广,感冒、穿衣、紫外线、防晒、风寒、干燥、洗车、晨练等几十种指数帮助人们合理安排生产、生活。

在政府公共管理层面,气候研究分析成为公共设施投入的重要参考。巴基斯坦的孟拉水坝大型建设工程,投资总额1.5亿英镑,项目方从其中拿出4000英镑邀请气候研究机构调研并预估与泄洪道设计有关的流域最大降水量,研究费用虽然仅是整个项目投资的很小一部分,但该数据是整个水坝设计施工方案的核心。

有科学家对瑞士工业采暖通风的收益与费用比例作了估计。冬天设计温度若提高1℃,每年取暖费可节省2500万瑞士法郎。虽然采暖温度提高或降低理应根据人的生理要求和国家经济情况综合确定,不能为了节省而任意变动,但不可否认,研究如何利用小气候来减少对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的需求,将成为节能的重要探索路径。由此,科学家还为新城区规划提出建议:应将工业区置于较冷的地方,将居住区置于温度条件好的地方。

在生产和市场营销层面,更加精准的气象信息服务,带来更多收益,越来越多的企业乐于买单。美国一家气象服务公司专门为客户提供其工厂、仓储厂房等特定区域每小时的天气变化,也可以针对客户的特殊需求提供专门情报,例如货运公司可能需要高速公路全线的天气变化,轮船公司可能需要随时掌握航线的最新天气状况。

光有单纯的气象信息,还是不能完全满足需求。经过加工分析的资讯,可以发挥更大作用。如,英国一家气象信息分析服务公司尝试结合气象资讯与客户的物流系统,一旦形成某种天气条件,便显示货品的需求及销售量。如此一来,客户更可即时决定该有多少库存及上架数量。

曾有一家气象服务公司对啤酒销售情况进行周密调查分析后得出结论,当气温达22℃以上时,气温每上升1℃,啤酒销售量日增200万瓶;达25℃后,销售量猛增;但达到某一临界点后,随着气温上升,销售量反而下降。根据这一曲线方程,一些地区有了自己的“啤酒指数”,为厂家生产及商家合理配置库存提供参考。

需求催生市场

商业性服务多地开花

如何把气象原始信息向信息产品转化,向社会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公益性信息发布以外,商业化气象服务也在全球多地开花,对气象信息数据进行精加工,拓展业务领域,加强市场沟通,提高气象信息的技术含量,使气象信息在直接作用于市场的同时,大幅度提升自身价值。

目前,全球开展气象商业化服务的国家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在美国等国,私人气象公司进行有偿服务。马来西亚国家气象部门进行气象商业化服务,收费全部上交国家财政。气象部门所需经费纳入国家财政预算,全额拨款。在新西兰,国家气象部门开展商业服务,收入归气象部门所有,作为国家对气象事业投入不足的补充。澳大利亚1990年开始相关商业化服务,设立了办事机构,1997年创收已增至400万澳元,全部归气象部门支配。

在日本,公益服务与专业有偿服务的界线相当明确,有完全不同的事业结构和运行机制。民间气象公司依托高科技进行“深、广、细、活”的加工,把气象厅的信息转化成商品,同时通过宣传、公关来开拓市场。

民间气象机构对气象服务产品大到短、中、长期天气预报,小到感冒指数、晒被指数、观星指数,都非常贴近民众的生活;气象服务产品的空间分布也很广,大到电视台等宣传媒体,小到公路边、机场内的显示屏,都报告着随时变化的气象信息。当然,私人气象公司对用户的气象服务是建设性的,不存在“命令”。因此,在预报和服务失误时,不承担赔偿,但如果失误是由于工作疏忽,则要承担部分责任。私人公司之间也存在激烈竞争。

英国气象局自1996年开始商业化经营,在保留原来针对公众的气象信息发布功能外,逐步为政府和私人企业提供有偿服务,专设商业产业部,负责其气象服务产品的研制、生产和市场开发;商业产业部下设海洋气象服务、气象信息和咨询服务、气象软件及销售等分支。政府使用英国气象局提供的气象服务也需支付费用。

由于英国规定政府部门和公共单位必须使用英国气象局提供的气象服务,其业务一直占国内气象服务市场份额的70%左右。据欧洲气象局的报告称,英国十多个产业每年都拨出1亿到10亿英镑预算用于购买气象服务。值得一提的是,英国气象局还积极开拓海外气象服务市场。上文中巴基斯坦孟拉水坝的流域内降水信息服务,就是向其购买的。

澳大利亚气象局同时提供免费的公益性气象服务、成本补偿性收费气象服务和按商业化方式运作的特殊气象服务,其中,第三种服务由隶属国家气象局的特殊服务体提供。

在加拿大,有国家气象部门开展的商业气象服务,也有私人气象公司进行的商业气象服务。后者一般规模较小,但专业性很强。在开展商业服务时,气象部门和商业公司都可竞标。政府鼓励双方合作,利益均享,共同提高。

栏目主编:龚丹韵

本文作者:彭德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