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沿着中医的脚印一路走来

 西医也在学中医 2022-08-15 发布于日本

作者 王强虎

我时常在想现在的博士很多,但能真正被人称为博士的并不多,就如同被可以真正称呼为先生的人不多一样。我的同学王宏才博士被大家亲切地称呼为王博士,他不但中医功底扎实,而且西医知识也广博,历史文化兴趣广泛,熟悉他的人都习惯称他为王博士,以至于听到有人称他王教授我反而感觉几分别扭。

王宏才与他的博导程莘农院士

王博士是我本科时的同学,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他陕西宝鸡人,出身于中医世家。硕士研究生时拜于国医大师郭诚杰教授门下,毕业后去了甘肃中医药大学工作,后又考入中国中医科学院,拜于国医大师程莘农院士门下,成了程院士的得意门生。他的学术兼职很多,目前他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等4个学术团体的副会长,一年中有许多时间奔波于世界各地,开展学术交流及传播中医药文化。同时他的临床服务也很广泛,从一些国家的领导人、商贾名流、演艺名星,到普通百姓,求医者络绎不绝。我记得10多年前就有“黄牛”炒他的号。经常可以看到他在各类电视台等媒体为大家普及健康知识。他早期在北京卫视《养生堂》栏目做的程莘农院士及郭诚杰国医大师的健康传承节目深受大家的喜爱。在博文兴起的年代,他一口气写下了百篇博文,2012年“中国科协”举办全国博文大赛,他一举获得“优秀博客大奖”。我能记得的不多,给我的印象,王博士在十多年前很是活跃,由于频频“曝光”,有一次他在北京街头被一个老太太认出,拉着他询问病情。为此我还和王博士开玩笑:你是老年妇女的“偶像”。

王宏才与他的硕导郭诚杰国医大师

王宏才博士是我熟知的很少能够贯通中西医的一位学者,每每谈及一些疾病,他总是能从中医的、西医的、进化的等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听起来很有意思。有一次朋友聚会,一位西医专家批评中医的五脏六腑学说,说其缺乏解剖依据。王博士回答说:你没搞清中医的脏腑概念,中医的五脏六腑从来就不是个什么具象的“东西”,就拿“脾胃”来说,中医的脾胃不在两个器官,它的根本概念是后天之本,中医的五脏从来就不是西医说的那五个器官,《黄帝内经》讲的心、肝、脾、肺、肾它们没有边界,它们因通向宇宙而博大,因内舍精神而奥妙。第一个混淆它们概念的人是英国传教士合信。19世纪上叶,当西医传入中国的时候,合信他们硬生生地用了中医脏腑的术语翻译了西医教科书上的那五个内脏器官。这是历史上中西医的第一次结合,深深地埋下了相互误会的根源……。诸如此类,每次我与他交流,总能感到他脑子里的东西很多很多,而且看问题的方式也不同。所以,他周围总是能聚集一批喜爱讨论的专家学者,这叫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郭诚杰、王宏才于北京卫视养生堂

王博士对疾病的治疗往往有其独特之处,几十年来他重点致力于糖尿病的中医治疗与研究,他对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研究缘于其父亲,他的父亲也是一位糖尿病中医治疗专家,父子俩人在治疗糖尿病方面情趣相投。每当过年过节王博士回陕西探望母亲在西安逗留期间,总是有一批患者慕名预约,排队问诊,宾馆的房间总是挤得满满的。记得几年前我开车送他回宝鸡虢镇老家,刚进家门,就有患者、乡邻慕名等侯。我经常和王博士开玩笑,对他说:“你退休后,一分钱不带也能走遍全国。”事实证明,也确实是这样,如今他不管走到哪里,不管因何而来,看病总是少不了的一个环节。

王宏才与印度时任总统纳拉亚南

王博士人很帅气,体型适中,戴一幅时尚的眼镜,平时爱穿西服,偶见休闲时也衣配得体,完全不同于一般传统的中医形象。曾看到有一位自由作家写他的一篇文章,用谦和儒雅来形容,我倒更有一种“腹有学问气自华”的感叹。中医和时尚在一般人的眼里似乎是两种风格,其实不然,王博士一直以他的从医方式践行着中医的先进,一些特殊的经历使得中西风格在他身上有了形而上的体现。他曾经代表中国政府、行业学会或机构参与过许多中医药、针灸的国际活动,曾受中国外交部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派多次担任国外领导的保健医生,他曾担任“中国北京国际针灸培训中心”的常务副主任,为中医针灸的国际传播做出了努力。记得2010年我去北京看望他,当时他正在中医科学院的大会议室给来自世界各地的针灸学子传道解惑,我从会议室门外向里望去足足有近200多名不同肤色的、来自世界各地的针灸学习者,我更加感受到了我这位同学的不一般。

王宏才与他的国外留学生

国家经济发展了,国家强大了,中国文化已经真的开始走向世界,中国人已经在认认真真的告诉世界中国人发明的传统医疗。他告诉我:“中国针灸实际上成了目前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针灸之所以能在100多个国家落地生根,现实的好处是可以为当地人民实实在在地治疗一些疾病。”由此我想到了西方的传道士,他们为了传道,为了传播西方的价值观,为了让中国人接受他们的文化,在中国办教会开医院,服务中国当地百姓。其实中国针灸走出国门也具备这样的特点。王博士是这个舞台中一位活跃者,他去过近60个国家交流或指导针灸临床,听过他课的外国人遍布世界各地,他主编的《国际针灸学》(5册)系列英文教程,2008年在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上获得好评,2009年版权被英国出版商购买后全球发行。为了更实际的让公众学习和感受针灸的临床价值,程莘农院士在“中国北京国际针灸培训中心”倡导案例教学,他让王博士编一本针灸案例教学参考书,并为此题写了一句话:“通过案例学针灸,国际针灸教学案例参考”,这个参考书2008年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了,名字改成《针灸名家医案解读》,后来又分别于2011年和2014年多次再版。中文版发行期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英文版,后来版权输出又被翻译成西班牙语、葡萄牙等多个语种在国际发行。

王宏才主编的英文版教材

王博士算得上是从陕西关中出发走向世界的一位中医人。但仔细想想每一位成功人才成功的背后都有着异常艰辛的努力。在我的印象中,王博士的父亲是一位在陕西当地很有名气的中医专家,受家庭的熏陶,上大学时他就爱琢磨中医问题。他经常告诉我上学时的疑惑:老师和书上说肾开窍于耳,而肾为什么开窍于耳?舌为心之苗,而舌为什么为心之苗?中医的气到底是什么?经络为什么是十二经而不是十三经?等等。一些中医的基本命题一直困惑了他许多年,直至他的新书《中医的脚印》,才有了部分答案。

《中医的脚印》一书是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出版的第一时间出版社的朋友寄来了这本书与我分享。细细读来,为他几十年来对中医的执着与热爱,对中医药文化传播的不懈追求所感动。这本书涉及的诸多命题,不仅仅是王博士曾经的困惑,也是许多研习中医者所思所想。读这本书时我仿佛被他带进了时光的隧道,慢慢地穿越而来,从历史、自然、文化等视角讲述了几千年中医形成的一些脉络,讲述了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挫折与智慧。

王博士不仅仅学业优秀,而且风趣幽默,有着较强的组织力。2008年国家实施“国家出版基金”后,2010年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计划申请国家出版基金,我第一时间想到了王博士。国家出版基金的前身是“重大出版工程专项资金”,要求项目水平高度具有:“前世没有,当世急需,后世有用。”当时我把要求告诉王博士时,经过几天思考,我们就决定了申报《中国针灸交流通鉴》,从临床、科研、教育、文化、历史、行业等9个方面总结针灸的发展脉络,该项目申报后顺利通过评审。王博士任总主编,他在很短的时间里动员了100多位专家、学者参与了这个项目,历时三载,终于完成九卷五百余万字的编纂工作。作为经历人,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2013年图书出版后,同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评为“陕西省优秀图书”,当时的喜悦无以按捺。

王宏才主编的《中国针灸交流通鉴》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更加觉得王博士对西安交大出版社和我自己的事业帮助是巨大的。王博士不仅与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合作完成了第一个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更重要的是为西安交大医学出版打开了一条通道,上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各大中医药高校与科研机构,下至一些地方的医疗机构,都与交大出版社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构建起了全面的作者队伍。以至后来的《中华医药卫生文物图典》《中国古代外科文明》《儿童中医药文化启蒙丛书》《陕西中医药史话》《针灸国际教育与数据服务平台》等项目相继得到政府立项资助等,都给予了很大的帮助。

王宏才视察西安雁塔益群中医馆

作为一个中医文化学者,一个针灸临床专家,我谈王博士离不开图书,但是我也是学中医出身,所以更喜欢探讨图书背后的医学逻辑。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都有各自的优势与缺陷。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不能迷信。针灸也是一样有自己适宜的病种,并不是任何病种都适用。针灸的腧穴也是一样,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穴位数目从最初的几十个发展到现在的三百六十多个,但在临床上真正意义的并没有那么多。王博士曾经在程莘农院士指导下出了一本书,叫《实用五十穴》,是程莘农院士亲题的书名。我想这可能是他认可的穴位价值所在吧。我一直希望王博士能把他的专业体会,除了用于临床,还要服务于更多的大众,图书就是一个很好的媒介。后来,我们还跟王博士合作了几本书,《向糖尿病说不》《只有中医知道》《最强大脑》《25种糖尿病并发症的单穴调治》等。王博士著作等身,著、主编、编著的图书加起来有50余部,其中近一半是跟我合作,有了这样一段人生难忘的经历,我们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王宏才与他的大学同窗好友

(注:本文作者为原西安交通大学医学分社社长,西安交通大学生物证据研究院执行院长,陕西中医药大学董事,正骨推拿分会常务理事,中国传统医药学会中医药品鉴专业分会副会长,中国针灸临床研究会陕西分会副主任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