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视频的手稿已经整理成书,并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3.3 问:有人说古代人三指握管,是怎么握法? 答:古代人没有高桌椅,都是席地而坐,很像现在日本人坐在地席上手持纸卷写字的样子。古代人坐在地席上写字时,左手拿着竹简或纸卷,纸卷的面向外,随写随放。右手拿笔,为了笔头和纸面垂直,所以要三个指头执笔。也有用矮几放纸来写字的,这时也是肘、腕并无放处,笔头还是向纸垂直的角度,当然也只能三指握管。 所谓三指握管,即是现在拿铅笔、钢笔写字的样子:食指在管外,中指在管下,大指在管内。由于一个食指钩在管外,所以又称“单钩法”。 大约到了晚唐以后,才逐渐有高桌高椅,人坐在椅上,纸平铺在桌上,这时笔头和纸如果要求垂直,三指执笔就不行了。逐渐改为食指、中指钩在管外,大指仍在管内,无名指承住管下,小指贴在无名指后。因有两个指头在管外,所以称为“双钩法”。 后世有人只听说古人三指握管,并不知其所以然,便用前三指尖,捏着笔管。这时大指和食指之间的“虎口”部分,成了圆圈,还美其名为“龙睛”。这时掌心全空,就造成一说,以为这里应该容下一个鸡蛋,而那个“龙睛”上面应该能够安放一杯水,写起字来,水全不洒。啊!这是何等好看的一幕杂技!对于执笔法,可惜却是一次误会。 3、4 问:为什么要悬腕、悬肘? 答:前边说过,宋以前人多是左手拿纸卷,右手拿笔,席地而坐,腕肘都没有承托的东西,也就是腕肘都在空处。这时这样写字的人,写出的字,笔划都有灵活的效果。后人为了也能达到那样的效果,便推源于腕肘的凌空。但在高桌高椅上写字,腕、肘都已被托住,那就只好把腕、肘悬起。这时肩先拱起,肘再翘起,腕再平抬。结果这个右臂,每个关节都非常吃力,再要它稳定不颤抖,就需使力,节节使力,整臂全成僵涩,写出的字如何,自然不难想象了。 本视频的手稿已经整理成书,并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