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医学大家——魏荔彤

 西医也在学中医 2022-08-15 发布于日本

清代医学大家——魏荔彤

文/魏国静

记得,初识这个名字还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当时我也就是二十出头的年纪。饭余间,看到长辈们在谈论魏氏在清初一个叫魏荔彤的人物。对话的内容大致是这样的:

宣传部、文化局的相关领导向魏氏或其他一些有文化的街坊长辈询问有关魏荔彤的历史事迹,大家都说——不清楚这个人。原因是上世纪自改革开放前,有关文化方面的社会环境太过纷繁复杂,既有经过清末后出现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又有外寇的入侵、破坏,又有破四旧立四新的文革时代,经过了这么多人为的、或时代发展所必然的运动,那些历史遗存大多毁于殆尽,大多史事无从查考。

文章图片1

魏荔彤撰 《金匮要略方论本义》

文章图片2

魏荔彤著《伤寒论本义》

县文化局为什么突然找起这个人物来了呢?原来当时有国内相关部门的翻译,带领着日本学者,拿着魏荔彤的相关信息,慕名来到柏乡,寻找魏荔彤的事迹、寻找魏荔彤的后人。为什么日本学者飘洋过海要来柏乡寻找此人事迹?原来是在日本人见到的史料中魏荔彤就是一位出生、成长在清初的中医学家,他有两部中医著作(《金匮要略方论本义》《伤寒论本义》)在日本中医药界流传甚广,视为中医药宝典,部分内容被编入中医汉方教学教材,受到日本业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在这种背景下他们来到中国,来到柏乡,寻找魏荔彤的事迹、寻找他的后人,主要目的就是看看还能不能从魏荔彤的故乡再找到一些有关他著的医学著作,弥补或完善日本的中医药学。足见中医药对人类的良性影响、中医药在日本的地位、及日本对中医药学的重视。遗憾的是日本学者没能如愿以偿。当时负责接见日本学者的县文化界相关人士用智慧的方式、诚恳的语言解释到——魏荔彤就是我们柏乡人、是历史上我们国内著名的中医学家。现今我们国内有相关的法律法规约束,没有上级主管部门的授权,我们没有权力向域外国家提供魏荔彤的有关事迹,包括他的著作,敬请谅解。就这样很体面的打发走了日本学者。

接下来就这件事在我们县内的文化界引起了不小的波动,大家争相寻求魏荔彤的真相、争相寻回历史原来该有的本真面目,这也是在如火如荼地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人们在文化反应上与之前截然不同的行为。还好,几经周折发现上海图书馆存有一套民国版本的《柏乡县志》,无疑里面有大量的历史信息、大量的历史人物的记载。县领导委托相关人士影印回柏乡。期间又从临城县东关发现一本残缺的魏氏支谱。上面均有魏荔彤的简介。

文章图片3

《柏乡县志.卷六》

通过上述史料可知魏荔彤生于康熙九年(1670年农历12月),逝于乾隆初年(具体日期不详),字赓虞,号念庭,又号怀舫,魏裔介第三子。被史学界定为理学家、易学家、医学家,除了著有《金匮要略方论本义》《伤寒论本义》等重要医学著作之外,还有著述作品:《怀舫集》、《大易通解》、《四书通解》、《性理遵训录》、《道德经注》、《南华经注》、《鬼谷子阴阳经注》、《素问通解》、《灵枢经注》、《心经注解》、《张医圣全书注解》、《怀舫诗集、续集、别集》、《怀舫词、续词》、《二十一史弹词》、《朱子四书全义》,编辑《漳州府府志》等。整理并出资刊刻《梅定九历算全书三十种》。这样看来魏荔彤的著述很多,且著述品种涉及儒学、医学、易学、文学(诗歌、散文、戏剧、记述等)、史学等甚是广泛,医学著作除了《金匮要略方论本义》《伤寒论本义》之外还有《灵枢经通解》和《素问通解》可惜目前没见世面流传,或以亡失。

文章图片4

魏荔彤画像

通过阅读史料可知——魏荔彤自幼聪慧,甚得其父魏裔介喜爱,其出生的次年,也就是康熙十年(1671年)魏裔介辞官回乡,有充裕的时间在学业上来教导魏荔彤。据《魏裔介年谱》中显示,魏荔彤7虚岁时其父开始为他聘请老师,正式开启文化启蒙教育。魏荔彤十三岁入资为中书舍人(从七品官职,秘书机构负责抄写文件),可见才华自少年即开始展露。成年后选任凤阳府(安徽省境内)同知,初到凤阳的当年,该地区出现了罕见的春旱、夏涝、秋蝗虫的自然灾害,一时民不聊生,万民乞讨,老少都带着愿意生存下去的乞求目光看着官府的举动。当时正处于国力虚弱,地方府库空乏的艰难时刻,如果即时上报灾情,等着逐级上报的程序走完,微薄的赈灾物资下拨到地方时,恐怕要等到来年树叶凋落的季节了,到那时估计人口都要减少甚多了。魏荔彤自幼受到孔孟理学的正统教育,良好的家教熏陶,他懂得为子要“当孝”,为弟兄要做到“兄谦弟恭”,为官要“设身处地的怜悯百姓”。他面对无家可归的乡民,用百般的怜爱之心,慷慨解囊,将自己多年积攒下来的家资连同俸禄全部贡献出来,在流民多的地方、重要的沿街路口,设粥场,建住所,先解决灾民的生存大计(史料原文“出家资赈饥山左,活民数万口”)。待灾民情绪稳定下来后,又帮着当地修缮学宫、书院,让适龄人群能够有地方读书学习。同时他还修筑排水渠堰等水利工程,让灾民尽快恢复生产。受到当地百姓称颂。

康熙五十年(1711,魏荔彤43岁。),由于在凤阳府同职任上政绩突出,民声颇旺,当朝升魏荔彤任漳州府(福建省境内)知府。任上,魏荔彤依然不负众望,带领民众修渠建塘发展农业生产。以实际行动提倡大量修建官府粮仓,同时号召民众以家为单位修建家庭粮仓,遇丰年大量储粮,以备欠年之需。经过验证,是惠民之举(史料原文有“采米谷储之仓以裕民食”之句)。魏荔彤是位重视教育的良吏,懂得文化是兴国的支柱,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建书院兴学校是必不可少的。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魏荔彤在漳州城内选了一块位置极佳的地方,修建了一座规模庞大的书院,取名“仰文书院”并在书院内建一书房楼取名“仰文楼”(史料原文有“建书院延师教士,人文蔚兴”之言)。书院建成后魏荔彤延请名师,广收学子,为一域、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延续了文脉的发展,功莫大焉。

《方志》就是一域的百科全书,是延续民族文脉的重要载体,他有着“存史、资政、育人”的重要意义。从古至今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历来对修志尤其重视。当年,魏荔彤在漳州就聘请当地知名学者,在他的主持下重新修撰了《漳州府志》,对传延漳州的风俗教化、人文历史起着重要的作用。有着彪炳千秋的意义。

由于在漳州知府任上政绩突出,当朝擢升魏荔彤为江苏“常镇道”“兼摄崇明兵备道”。由文职官员转任武职官员,管理起了军事。干一行爱一行研究一行,魏荔彤在此任依然干得出色,他严格军队纪律;定期操练兵马;按时发放军饷,受到军民称颂(史料原文有“给饷以时,兵感其德”之句)。后来,在施政上他与某高官常常发生争执,此时也厌倦了官场上的尔虞我诈、屈身逢迎的虚伪行为,毅然辞去了上述官职,寓居在苏州的“濂溪坊”寓所。这时,魏荔彤约四十八九岁,正是成熟的年龄,也是大有作为的年龄,在这里他开启了人生事业的第二个阶段——退隐、休闲、学习、著述。

要说称其为理学家,说明他对孔孟之学、历代有开创性思想的儒家著述、及辨证的哲学思想等有精深的研究,并吸收内化,形成自己独到的思想见解,无疑这是通过经年累月的读书学习之功的结果;称其为易学家,说明他在理学成就达到一定高度之后,涉及到了易学,从而把易学作为一项专门学问进行学习研究,从而形成自己独立见解的易学理论。多年来不断的读书、学习、精进致使对国学传统文化触类旁通,医学无疑是古代有学识士大夫的研究方向,有一句古语“不为良相即为良医”,魏荔彤亦遵循古理,在对理学、易学学懂、弄通、吃透之后,逐渐涉猎起了医学,随着研究的深入,觉得医理奥妙无穷,对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开始把方向转移到研究医学上,愿意成为一名良医,治病救人。随着知识的融通、精进,更加明白理学、易学、医学有相通之处,尤其是易学与医学有相辅相成之作用,为此在为政之余把大部分精力致力于医学、易学专项研究。

如果说理学为其打通了举业的大门,能够施政一方,惠及百姓,实现了自己的意愿。那么易学使其认识到在天人相应、道法自然的规律下,万事万物的运行规律及其相互关系,使其懂得了万事万物有着前后相因、递变发展的规律,悟透了这种哲学学问。医学更让他深深体会到能够近距离的、面对面的救死扶伤,实现自己济世的愿望。在这种背景下,他在苏州“濂溪坊”寓所,利用四五年时间,把自己历年来的著述、随笔辑印成册,完成了几部理学方面著作、易学方面著作、医学方面著作,并刊刻出版。像上述的那样,在医学著作中他融入了大量的易理,魏荔彤认为只懂医理不懂易理,开出的药方子就会只治标不治本,这就是他的医学著作中为什么融入了大量的易理的原因,这也是与其他医家相比之下的独到之处。今天看来,其处方更具科学化、更有疗效。这就知道为什么其医学著作对后世影响如此颇大的原因,也奠定了其成为有清一代医学大家的根本。

魏荔彤除了上述成就之外,在濂溪坊还做了一件彪炳史册的善举——当时有一位被后世称为数学大家的梅文鼎先生与魏荔彤交好,(梅文鼎:1633——1721,字定九,晚号勿庵,安徽宣城人。其积六十年精力,专攻历算,数学著述甚丰,主要有《中西算学通》、《古今历法通考》等多种数学、历法著作。是清代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其著作是中国数学、天文学乃至自然科学史上的珍贵文献,对清代科技史、学术史均有重要影响。)。梅文鼎对后世的影响源自好友魏荔彤对其成就。据史料记载,梅文鼎当时著有好几十卷历算著作,因为其把毕生精力都用在了研究历算上了,无暇顾及生计,致使生活拮据,辑稿成书之后没有经济力量刊印、发行自己的历算著作,这样就不能被大众知道、参阅、学习,就无法影响后人。这时魏荔彤正好辞官寓居濂溪坊,有充足的时间与精力来整理好友的著述,尽管梅文鼎此时已经逝去两年(1721年)之久了,魏荔彤依然念及好友故情、依然本着重视、传播知识成果的善举,利用近一年的时间,把梅文鼎的历算著作进行了系统整理,并出资刊刻、印刷、发行《梅氏历算全书》,使之得以流传,光耀史册,惠及后世,同时也为后世称其为伟大数学家一个有力的佐证。

说到这里可以得知,魏荔彤在我们当地没有什么杂史趣谈、野史故事之类的口语流传,茶余饭后甚至没有人提到过他。有的只是上述的“史记”。如果不是上述原因,恐怕他的名字还会尘封在历史的书页中吧?亦或是由于他的老爹魏裔介身上的光环过于强大,致使把他等魏氏才人压得有些暗淡无光了。

尽管如此,是金子迟早要发光的。魏荔彤自少读儒书,广涉中医、周易、佛道经典,同时也颇受清初理学的影响,其用儒释道等中国古代易学、哲学理论阐释了前朝诸多的医学著作,在此基础上利用数十年时间加以研究、创新、发扬,融入自己独特的见解,最终完成了《金匮要略方论本义》、《伤寒论本义》两部医学巨著。两部医著被确定为中国古代“一百种珍本中医典籍”之一。近年由中医古籍整理家加以整理,分别在1997年与2008年由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得到后世医家的肯定,在国内及日本汉方医家的著作中多有引用,影响深远且广泛。魏荔彤也被列为中国古代100位名医之一。

2022-8-15

作者简介:

魏国静,1971年5月生,柏乡县东街村人。魏裔介第十二代嫡孙,柏乡县作家协会主席、邢台市作家协会理事;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先后出版长篇历史小说《大清国相魏裔介》、《汉牡丹与光武大帝》、《一代诤臣赵南星》;《邢襄名人谱》(魏裔介篇)。主编《纪念魏裔介诞辰四百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参与《柏乡县志》、《柏乡县革命老区发展史》、《柏乡县政协委员风采录》、《柏乡县总工会职工优秀文艺作品系列丛书》、《柏乡轶事》等编撰工作。创作的历史小说二次荣获“邢台市文艺创作繁荣奖”。本人先后在2013年度、2017年度被评为邢台市文艺创作先进个人。作品的部分手稿被河北文学院文学馆收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