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7千万迅速增到4亿,清朝为何会爆炸式人口增长?不仅仅因为红薯

 鸢飞九天2018 2022-08-15 发布于河北

作为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拥有超过十四亿人口。我国的人口规模能达到目前的水平,除了有赖于新中国的稳定发展,同时,一直以来庞大的人口基数也为人口的快速增长奠定了基础。

早在清朝中期,我国的人口就曾迎来了井喷式的增长,从清朝刚刚建立时的七千万人口,历经康乾盛世之后,在道光年间人口达到了惊人的4亿多。

如此短的时间里,增长了三亿多人,在数千年的封建历史上还从未有过,人口爆炸式增长的背后,到底是有着怎样的原因?

首先,人口的快速增长,尤其是这种爆发式的增长,与当时社会大环境密不可分。明朝灭亡之后,随着清王朝统一全国,从顺治到道光年间,一百多年的时间里,除了极个别时期,社会大环境整体上保持了和平稳定。

而且,经历康乾盛世之后,社会生产力也有了充分的进步和发展,这个时期国内生产总值高居世界第一。

有了和平稳定的环境,在提升生产力的方面,康熙皇帝统治的时期,就根据国家的现有状况制定了“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国策。

这样一来,在税收一定的情况下,人口越多收入就越大,很大程度上刺激了百姓生育子女的热情。等到康熙皇帝去世的时候,清王朝已经拥有了“亿兆黎民”。

不过,康熙皇帝的这项法令只能算是一个开胃小菜,真正让平民百姓彻底放胆繁衍子嗣的还得数雍正皇帝,他看出了问题的所在。

当时,清王朝实行按照人头纳税的制度,这种收税制度对于地主和权贵阶级非常有利。雍正将人头税,改为“摊丁入亩”土地越多纳税越多。

这项法令,大大伤害了当时大地主的利益,雍正皇帝本人也因此背上了很多的差评。不可否认的是,对于整个国家,以及这个国家数量最多的平民百姓而言,这是一项极为有利的好政策。也正是在雍正朝之后,清朝人口迎来了真正的井喷时期。

同时,在中国之外的整个世界,大航海时代的来临,也不可避免影响到了东方帝国的发展和兴衰,哥伦布为首的西方殖民者,在富饶的美洲发现了无尽的财富。

除了矿产和香料之外,美洲土地上的红薯、玉米等高产经济作物,也开始在全世界各地传播种植,早在明朝中后期,这些经济作物已经开始在国内某些地区被种植食用。

到了清朝时期,统治者开始大力向全国推广这种高产易种植的粮食作物,相比小麦和稻米,玉米和马铃薯更适合北方和贫瘠地区大范围种植,有了足够的粮食,就能养活更多的人,这种效果几乎是立竿见影。

包括很多蔬菜和水果,极大丰富了主副食的来源,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人口的平均寿命,而这一切都是源于对外贸易交流。明朝时期的对外交流,包括清朝前中期的贸易交流,为国内的粮食产量提升,提供了强大的助力。

无论任何时候,粮食产量都是保证人口数量的先决条件,中国自古以来都是种植五谷,而这五谷之中,不包括玉米。在明清之前的各个朝代靠着种植五谷杂粮,根本无法养活四亿多的人口。

原因很简单,作为土生土长的五谷,产量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准,并且国内的很多土地并不适宜这些粮食种植。

每当人口达到一个临界值的时候,不可避免会出现一波大范围的人口减员,表面上看是由于战争和灾害导致,实际上还是粮食的问题。

在玉米、土豆、红薯等粮食作物被引进国内之后,由于其抗灾害能力强,对土地的适应性好,产量高等特点很快就被大力推广种植。

早在明朝时期,著名科学家徐光启就曾表示“岁戊申,江以南大水,无麦禾….有言越闽之利甘薯者,客莆田徐生为予三致其种,种之,生且蕃,略无异彼土。”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灾害降临之后,麦苗稻米全部损耗殆尽,而番薯土豆却能生存下来,灾年依旧能够确保粮食产量。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明朝时期,官方还对传统的稻麦等经济粮食作物的种植技术进行了改进,从一年一熟的收获模式,变成了“一年两熟”甚至是“一年三熟”,粮食产量获得了极大的提升。

只可惜在明朝末年,这些粮食经济作物未能彻底推广,更不要说改进耕作技术,加上战乱频繁,人民生活水平较低,无法迅速繁衍人口。

直到清朝时期战乱消弭,加上最高统治者康熙、雍正等皇帝大力推进税收改革,从根本上去除了人头税的制度,最终才极大刺激了人口的增长。人口的爆发式增长最终为康乾盛世的构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中,雍正和李卫等人,顶着压力施行摊丁入亩,之所以会遭遇各种强大的阻力,就是因为他们的法令触动了广大地主阶级的蛋糕。

至此之后,地主阶级不得不按照自己的土地缴纳赋税,而农民则是由于本身没有太多的土地,免去了诸多的赋税,一时间很多“黑户”由此重见天日,不仅是极大刺激了百姓生育人口的积极性,同时凭空就让整个国家都出了大量人口,客观上形成了人口井喷的现像。

总之,清朝时期人口的井喷式增长来源于多个方面,粮食产量的提升、政局稳定、康乾盛世的出现,都是关键的原因,然而人口再多,到了晚清时期,大清朝依旧是被世界潮流所抛弃,最终丧权辱国,黯然落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