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雅课堂之《苏轼诗词选修课》(一)

 行人呓语 2022-08-15 发布于重庆

编写前言:此为教育部课程中心“校本课程建设推进项目“第六批课题,重庆二外《“雅·乐“传统文化校本课程探究》之实操。这是继2018年实施《南麓漫谈之唐宋诗词》校本教材及其选修课的第二次改版,开启”南雅课堂“,树世界眼光,植中华魂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南麓书院进行到底!

文学与生活

联系你的经历:千百年来,人们被苏轼的才华倾倒,所有的人都认为苏轼是天才,但苏轼却留给我们一句“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少小便“立志识遍天下字,发愤读尽天下书”。在才与志之间,在才与勤之间,你是如何看待呢?除参阅以下文本之外,你能从林语堂《苏东坡传》中找到别的依据支持你的观点吗?苏轼为官四十载,有十多年的贬谪生活,他与逆境和挫折相伴,旷达乐观、独立不羁,交友广泛,他在努力挖掘人生的价值、生活的意义、生命的本质等诸多方面,对你有何启发?你认为,苏轼诗文最令人着迷的地方是什么?

专题聚焦:苏轼的人生波澜起伏与诗词文创作你能根据苏轼各个阶段的人生经历,分别罗列出他最为精彩的诗词文作品吗?读读背背,并揣摩其创作的情境与心境。

第一课:人生与考试的思考

前言
在给大家介绍苏轼及其诗词之前,我们先欣赏苏轼的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看一看苏轼的画作《枯木怪石图》与《潇湘竹石图》及苏轼的美食制作——东坡鱼、东坡肘子、东坡豆腐、东坡羹。苏轼的天才诗文不胜枚举,从哪里说起呢,苏轼在《自题金山画像》里写道: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当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文学创作的颠峰之作,均诞生于他的三处贬谪之地——黄州、惠州、儋州。为什么人生磨难最后反而成就了苏轼的艺术成就呢?我们且不妨从头说起吧!
(一)嘉祐二年,那一场不得不说的考试
1036年11月19日,天才的诗人苏轼诞生。

戏言有语:“眉山出三苏,草木为之枯。”三苏尽得天钟灵,地毓秀。其中以苏轼为最甚。“立志识遍天下字,发愤读尽天下书”年少的苏轼既狂妄骄傲,又自信满满,他做到了!20岁的他便贯通经史,卓然成家。政论、策论、诗赋而论,“三论”不在话下。

仁宗嘉祐二年(1057)4月8日,苏轼以《刑赏忠厚之至论》一文夺取殿试榜眼。如果不是主考官欧阳修的绮思幻想,他绝对是正正经经的状元。状元!一考即中的天才,20岁即问鼎举国一流学者,名动天下。

他的天才出场——

主考副官宋诗“开山祖师”梅尧臣手舞之,足蹈之。

主考官文坛老大欧阳修产生奇思妙想,是不是我家出品,非我弟子曾巩莫属呀!

仁宋皇帝乐不可滋,喜不可言,马上跑回宫里昭告皇后老婆:“今天,我为儿孙选得两个宰相。”

乖乖,两个天才宰相!天下好运全挤眉山苏家。苏大娃光彩灼然,苏二娃灼然光彩。至于苏爸爸,皇帝俯身一看,昔日明珠蒙尘,擦擦也光彩,也灼然。得了,公务员考试免考证发给他,直接聘校书郎,给皇家写写传记,顺道让我也提前品味百世流芳之味。哈哈哈,就这么定了——

捡漏的状元郎章衡,苏轼点赞“百年无人望其项背”,终究华丽丽遗忘在墙旮旯里。考中全国第一名容易吗?不容易,真是很不容易啊!第一名居然让位第二名,莫非苏轼更帅?

遍阅史书,参阅名家,结论如下,苏轼这么帅的:

紫瞳烨烨双秀眉,眉清目秀,尤其双目神采灼然,语出见过苏轼的诗人孔武仲。

门生黄庭坚说:“岌岌堂堂,如山如河”

林语堂推测身高约五尺七八寸,宋一尺约为30.7厘米,苏轼身高当在175至180厘米之间。

清人魏学洢《核舟记》中写到:“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络腮胡,没错。

苏轼《传神记》中说自己:“吾尝于灯下顾自见颊影,使人就壁模之,不作眉目,见者皆失笑,知其为吾也。目与颧颊似,余无不似者。”据此鉴定,苏轼面部线条分明,颧骨突出,与众不同,瘦脸。


欣赏:苏轼好友,大画家李公麟画的《扶杖醉坐图》,注意了,这是距离真神最为接近的苏轼画像!当然,东坡本人也说了:“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重点看神采!

提问:20瓦节能灯比之汽车前轮的氢气灯,谁亮得炫酷?答案不言而喻,氢气灯穿黑透雾,功能强大!无与伦比。无论当是时,遑论百年后,就是千年后的今天,人们也只记住一个人,苏轼,苏轼!才气纵横,峨冠博带的大苏学士!

结论:历史舞台的灯光全给了苏轼!百年无人望其项背的状元郎章衡,遭遇了千年难遇的寒气流苏轼!才华不及施,冻住了!苏轼这股气流太强大,横越千年。

嘉祐五年,苏轼与其弟苏辙要参加次年举行的制科考试,简单地说,就是公务员复试。复试前需要两位推荐人。欧阳修作为兄弟俩考中进士的座师,自然乐于推荐,另一位推荐人是谁呢?杨畋,吏部官员。苏辙去吏部报到遇到杨畋,杨畋主动说:“听闻你们有志于报考制科,我是不是有这个荣幸成为你们的推荐人呢?”就这样,杨畋为自己争取到了一个青史留名的机会。

公务员,在北宋算是热门职业。据史料记载,参与嘉祐六年的应举之人非常多,有三十三位,实际录取比例仅三人。大宰相韩琦当即撂下话来:“现在的年轻人真不懂谦虚,有二苏在此,居然还有这么多人来竞争!”此话一出,大家都秒懂,实力加宠爱,于是多数人都知难而退了,但依然有不少的实力派人物参与。接下来的“秘阁六论”考试是八月举行,偏巧苏辙又生病了,推迟!必须推迟!韩琦发话:“苏轼苏辙但凡一个不能参加,朝廷举行这个考试就没什么意思。”(李廌《师友谈记》),经过这许多的严格考评,最终考官团队——王安石、杨畋、吴奎、王畴四人确定考试合格名单为:苏轼、苏辙与王介。

苏轼再次力压众贤,高分出场。当即被授予大理评事、凤翔府签判,依现在看,可谓直接空降为市委办公厅主任。这待遇已属进士科状元的待遇,非常优厚。至此,苏轼开启了他的仕途之旅。众所周知,苏轼与其弟苏辙的情谊古今无二,告别兄弟去赴任,自然少不了写诗抒怀,尝试还原一下苏轼写诗的情境与心境。


例1:《和子由苦寒见寄》

人生不满百,一别费三年。

三年吾有几,弃掷理无还。

长恐别离中,摧我鬓与颜。

念昔喜著书,别来不成篇。

细思平时乐,乃谓忧所缘。

吾从天下士,莫如与子欢。

羡子久不出,读书虱生毡。

丈夫重出处,不退要当前。

西羌解仇隙,猛士忧塞壖。

庙谋虽不战,虏意久欺天。

山西良家子,锦缘貂裘鲜。

千金买战马,百宝妆刀环。

何时逐汝去,与虏试周旋。

苏轼怀“奋厉有当世志”的宏大抱负走上政治舞台,力图干一番经世济时的事业。这时的他,自然是一副舍身报国、迈往进取、风节凛然的儒者面目示人。

例2:《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

“不饮胡为醉兀兀,此心已逐归鞍发。

归人犹自念庭闱,今我何以慰寂寞。

登高回首坡垅隔,惟见乌帽出复没。

苦寒念尔衣裘薄,独骑瘦马踏残月。

路人行歌居人乐,僮仆怪我苦凄恻。

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

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

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

对于此诗,汪师韩叹为“诗格老成如是”(《苏轼选评笺释》卷一),此诗从哪些地方透露出苏轼的“诗格老成”?

除以上两首诗之外,苏轼在赴凤翔府签判途中,还写了著名的《和子由渑池怀旧》一诗: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因蹇驴嘶。

这首诗以其“雪泥鸿爪”的意象,留给世人诸多讨论的空间。一种意见认为,苏轼表达出渺小的个体在巨大的空间里,所到之处纯属偶然。人生不过留下长久的叹惋。另一种意见则认为,人生无常,行踪难定,人生中偶然留下的痕迹虽然可能泯灭在时空里,但只要有共享这回忆的人,也便拥有了人世的温馨。

理解与思考

  1. 你认为苏轼在赴考前的狂妄骄傲、自信满满来自于何处?

  2. 苏轼的天才出场,给予你怎样的人生启迪?

  3. 你从苏轼写给弟弟苏辙的三首诗中,读出了哪些内容?尝试还原苏轼写诗的情境,体会其写诗的心境。

积累与写作

1. 读读背背苏轼的三首诗:《和子由苦寒见寄》《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和子由渑池怀旧》。

2. 任选其中一首诗进行改写。可以写成一篇关于“离别”主题的记叙文,或者想象你就是苏轼,给弟弟苏辙写一封家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