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长得瘦,为什么要调理脾脏呢? 这要从脾的中医特性上讲起。因为我们全身的肌肉和四肢活动,都需要依靠脾运化的水谷精微来濡养,当脾健康时,能供给我们身体需要的营养就更充足,这样就会使我们身体的肌肉丰满,四肢有力。当脾虚弱时,就会造成我们身体需要的营养不足,使我们身体的肌肉失去营养物质的滋养,就会出现消瘦、乏力,甚至是萎缩的现象。 在中医里,脾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在五行中属土,居中央,是滋养其他四脏(心、肝、肺、肾)营养精华的主要来源。脾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如脾功能好的人,口唇红润且有光泽,如果是脾虚的人,其口唇多淡白无华。 脾的功能是主运化、主肌肉、主四肢、主升清降浊、主统血,能统摄血液、充养我们身体四肢的肌肉。脾的生理特点是,喜燥而恶湿,如被痰饮水湿所困,则易生病,故有“湿困脾”之说。脾与胃由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互属络而成表里关系,故有时胃病及脾,脾病及胃,易生脾胃失和之证。因此,造成脾虚是有很多原因的,不能用一句脾虚以点带全,这样会让我们进入治疗的盲区。 ![]() 脾与胃是一对相互依存的“兄弟”,脾主运化(消化和运转水谷精微),胃主受纳。当我们的消化和运转不好时,身体就会因为缺少营养而消瘦。所以,人长得瘦,一般多与脾胃的虚弱有关。 二、那么,脾虚该怎么调理呢? 脾在中医里,属于五脏之列,五脏的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一般来讲,五脏之病大多以虚证为主,故治疗上多以(宜)补为主。 而造成脾虚的病因有很多,用单一的补脾思路,并不能达到真正补脾强身的治疗目的。所以,脾虚常常是有兼证的,也只有追寻病因治疗,才会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具体来讲,脾虚常见的证候有:脾气虚,脾胃虚寒,脾胃不和,脾虚湿盛,脾肾阳虚,心脾两虚。 三、用中药调理脾虚的具体方法如下: 1、脾气虚: 【病因】或因年老体衰,或因劳倦过度,或因思虑过多,或因饮食不节,饥饱失常所致,或因病久体虚所致。 【症状】一般会出现食欲不振,食后腹胀,面黄消瘦,气短无力,肢冷便溏,或月经过多,脱肛。舌淡白,有齿痕,脉虚缓的症状。 【治法】补中益气,或补气健脾。 【方剂】补中益气汤、六君子汤。 【举例】补中益气汤 【配方】黄芪15g、人参(党参)15g、白术10g、炙甘草15g、当归10g、陈皮6g、升麻6g、柴胡12g、生姜9片、大枣6枚。 【用法】上药哎咀,都作一服。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稍热服。 【功效】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中成药】补中益气丸等。 2、脾胃虚寒: 【病因】或因饮食生冷之物,或因服用有寒凉之性的药物,或因久病致身体机能减退,造成的脾胃消化功能减弱。 【症状】不思饮食,腹胀或痛,喜按喜热,体倦而肢冷,大便稀溏,或者是浮肿。舌质淡,苔白滑,脉沉迟。 【治法】温中散寒。 【方剂】附子理中汤、小健中汤等。 【举例】附子理中汤 【配方】大附子(炮,去皮脐)、人参干姜(炮)、甘草(炙)白术各等分。 【用法】上锉散。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服,不拘时候。口噤则斡开灌之。 【功效】补虚回阳,温中散寒。 【中成药】附子理中丸,小健中颗粒。 3、脾胃不和: 【病因】脾虚影响到胃弱,导致了脾胃功能相互协作的失调。 【症状】不思饮食,食后腹部胀满,胃部有隐痛,甚至是呕吐、呃逆。苔薄白,脉细。 【方剂】香砂养胃汤,加味平胃散,白术汤等。 【举例】香砂养胃汤 【配方】炒香附、砂仁、炒苍术、姜厚朴、陈皮、茯苓各八分,人参、木香各五分,白术一钱,白豆蔻仁七分,炙甘草适量。 【用法】为粗末,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功效】脾胃不和,胃寒不思饮食,口不知味,痞闷不舒。 【中成药】六味安消散,人参健脾丸,木香顺气丸等。 4、脾虚湿盛: 【病因】由于脾气不足,造成的脾运化功能减退,水湿停留。 【症状】饮食不香,胃部胀闷,肠鸣腹胀,头重身困,乏力,尿少肢肿。舌苔白腻,脉沉滑或者是濡细。 【治法】健脾利湿或者是健脾燥湿。 【方剂】厚朴汤、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举例】香砂六君子汤 【配方】党参30克,白术12克,茯苓15克,陈皮12克,半夏12克,木香12克,砂仁3克,黄芪20克,当归12克,升麻12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益气健脾,行气化痰。呕吐痞闷,不思饮食,脘腹胀痛,消瘦倦怠,或气虚肿满。 【中成药】参苓白术散,香砂六君子丸等。 5、脾肾阳虚: 【病因】由于肾阳不足引起的脾胃运化功能减退以及水液代谢的失调。 【症状】身倦肢冷,气短懒言,腹胀便溏,或五便泄泻或周身浮肿,手按如泥。舌质淡,舌体胖且有齿痕,苔白,脉沉细弱或者是迟弱。 【治法】温补脾肾、健脾温肾。 【方剂】附子理中汤,真武汤等。 【例】真武汤 【处方】茯苓、芍药、生姜(切)、附子(炮,去皮,破八片)各9g,白术6g 。 【用法】水煎服,日三次。 【功效】益阳气,散寒湿。治脾肾阳虚,水湿内停。 【中成药】固本益肠丸,温脾固肠散,肠胃宁片,四神丸,痰饮丸等。 6、心脾两虚 【病因】多由病久失调,或劳倦思虑,或慢性出血而致。 【症状】心悸,失眠,腹胀便溏,形色憔悴,女子月经不调。舌淡苔少,脉细弱。 【治法】补养心脾 【方剂】归脾汤,补益养血汤。 【举例】归脾汤 【处方】白术、当归、白茯苓、黄耆(炒)、龙眼肉、远志、酸枣仁(炒)、人参3g,木香1.5g,甘草(炙)1g。 【用法】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功效】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主治心脾气血两虚证。 【中成药】七味养心健脾胶囊、归脾丸、人参归脾丸、参百宁神口服液等。 四、药膳调理脾虚: 1、枣姜汤,出自(饮膳正要)。 【食材】生姜(一斤,切作片,烘或晒使姜片干燥)枣(三升,去核,将枣肉放入锅中炒)甘草(二两,炒)盐(二两,炒) 【制法】上件为末,一处拌匀。每日空心白汤点服。 【功效】和脾胃,进饮食。能改善脾胃功能,使人的饭量增加。 2、养血方,出处《食治养老方》 【食材】羊血(一斤,鲜者,面浆作片)葱白(一握)白面(四两,擀切) 【制法】上煮血令熟,渐食之,三、五服极有验。 【功效】治老人脾胃气弱,干呕不能下食,且能补益脏腑。 3、高良姜粥,出处《太平圣惠方》 【食材】高良姜(三两,锉)羊脊骨(一具,捶碎) 【制法】上以水一斗,煮二味取五升,去骨等,每取汁二大盏半,用米二合,入葱、椒、盐作粥食之。 【功效】治脾胃冷气,虚劳,羸瘦,不能下食。 4、羊脊骨粥,出处《食医心鉴》 【食材】羊脊骨(一具,碎)白米(半升) 【制法】右先煮骨取汁,下米及葱白、椒、姜、盐作粥,空心食之,作羹亦得。 【功效】治脾胃冷,虚劳,羸瘦,苦不下食。 5、粟米粥,出处《食治养老方》 【食材】粟米(四合,净淘)白面(四两) 【制法】上以粟米拌面令匀,煮作粥,空心食之。一日一服,极养肾气和胃。 【功效】治老人脾胃气弱虚,呕吐不下食,渐加羸瘦。 【注】宣传中医,讲述中医治病的故事,欢迎喜欢中医的朋友们留言探讨。 |
|